美女過於輕佻,女神過於高冷,而「小姐姐」這個詞正好中和了前面兩個詞的缺點。
來源丨豆瓣讀書(ID:doubanbooks)
我們都知道最近有一檔綜藝異常火爆,「姐姐」二字刷屏了很多人的朋友圈。
30個性格迥異的成熟女性站在舞臺上,一群迷弟迷妹們在屏幕後面瘋狂呼喚「姐姐」、「姐姐」。
連曾經的霸總黃曉明都被訓練成了「端水藝術家」,小心翼翼稱呼各位姑奶奶們為「小姐姐」。
「姐姐」這個詞本用來形容年齡稍大的女子,放在這裡倒顯示出網友對30+女性們的三分喜愛三分親暱四分略帶敬意。
話說這些年來,對女性的稱呼從美女、女神到小姐姐、姐姐,已經演變過好幾輪。這些稱呼從側面也見證了女性群體從自我覺醒,到生命力爆發的成長過程。
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女性稱謂的變化。
01
婦女能頂半邊天
提到對女性的稱呼,不免令人想到「婦女」一詞。婦女在官方詞典中是成年女子的稱呼,一般指 14歲以上的女性。
不過這個詞近些年被很多女性詬病,認為它是年齡大、家庭主婦的代稱,甚至不願意過婦女節。
追溯到古代,「婦」這個詞最早被賦予的含義其實是服從、服務的意思。
《白虎通•三綱六紀》:「婦者,服也。以禮屈服也。」
《釋名•釋親屬》:「婦,服也。服家事也。」
《說文》曰:「婦,服也。從女持帚灑掃也。」
婦女就是在家掃地操持家務的人,這似乎跟家庭主婦的定義是一樣的。歷史上的婦女服務於家庭和男人,而解放後的「婦女」則被用於社會建設。
在社會主義建設年代,為了號召女性勞動力,「婦女能頂半邊天」、「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的口號響徹大江南北。
但是搞建設就不能講究女性特質,於是我們看到那時候海報裡的女性形象往往是樸素、健碩、朝氣蓬勃。
於是,女性被統一「去性別化」,全員投入到建設當中,甚至還誕生了「鐵姑娘」、「鐵娘子」這樣的稱呼。
用性質堅硬、堅強的「鐵」修飾姑娘,也是那個反性感時代的性感。這對傳統婦女「溫柔」「賢淑」的弱女子形象,是一種顛覆。
一方面這些稱呼好像極大提高了女性地位,讓女性在社會中擁有話語權。
但另一方面因為各種物質、教育條件的匱乏,這時候的女性大多數是文盲,習慣於逆來順受,少有自我意識和爭取解放的覺悟。
想想我們的母親們,她們身上除了妻子、母親這兩個責任型的女性角色,關於她們自己的女性特質恐怕從來沒有發掘過。
這時候的「婦女」一詞更像一種被社會需求的勞動力。
包括現在很多女性社會組織的名稱都是XX婦女協會,比如世界婦女組織、聯合國婦女署、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等等。
婦女一詞抹殺掉了女性特質,不突出個性,跟性感、溫柔都掛不上鉤,甚至在日常印象裡,好像「中年婦女」要比其他年齡段更加「婦女」。
所以,「婦女」一詞被現代女性拋棄也是可以理解的。在追求獨立、美麗的現代女性身上,她們當然不希望把自己和家庭勞動力捆綁在一起啦。
02
從美女到女神
被我們熟知的,第一個大眾化讚美女性特質的稱呼可能就是「美女」一詞。
從「婦女」到「美女」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女性已經開始追求美好自我。
女性開始構建自我的時間其實很晚,大概是在高考恢復後。要讀書,要美麗,這是那時候大部分女性對美好自我的初識。
女性開始按照自己的願望自我塑造,「美女」一詞滿足了她們的內心期待。
但很快,「美女」這個詞就被用爛了。只要路過大街小巷,你就能聽到:
「美女,遊泳健身了解一下。」
「美女,幫忙掃個二維碼,送小禮物。」
一下子,「美女」一詞顯得俗氣且帶有目的性,甚至還有一絲輕浮。所以許多女性覺得「美女」帶有調侃和戲謔的成分。
於是,「美女」的升級版「女神」出現了。
「女神」一詞最早出自西晉竺法護譯《佛說生經》:「雪山南脅,有大女神,名設陀憐迦醯(晉名攝聲)。有五百子及諸眷屬。」
女神在古代一般指女性的神明,用在現代口語中,代表了具有優秀品質,美好外表,兼具「可望不可及」氣質的女性,也可以看作是女性對自我要求的提高。
很多女性稱自己嚮往的女性形象為女神,男性也會稱自己心儀的女性為「女神」。
同時段,「女神」的反義詞——「女漢子」也被大家廣泛認知。
提起女神和女漢子,我們最先想到的是小品《喜樂街》裡的賈玲和瞿穎,「女神」是白富美,有氣質有顏值,而女漢子就是屌絲,自己換燈泡自己掏馬桶。
她們的對比,就像是社會對女性要求的兩種極端體現: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總的來看,無論是「女神」還是「女漢子」,女性們對自我的認識大多投射在他人的評價上,對美的標準更多還是被男性所左右。
所以,當她們面對挫折時,一般會抱怨「渣男」或在社會那裡找原因,並不具備獨立的自省意識,從女神的神壇滑落後,甚至自嘲為「女漢子」。
03
小姐姐時代
美女過於輕佻,女神過於高冷,而「小姐姐」這個詞正好中和了前面兩個詞的缺點。
「小姐姐」最開始是二次元對萌系女生的稱呼,後來火出圈成為大家對溫柔可愛女生的統稱。它的受眾很廣,從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的女性都可以被稱為小姐姐。
仔細拆分一下這個詞,用「小」來修飾「姐姐」可以讓女性感官上更加年輕化。你想想,如果有人管你叫「大姐」(很容易聯想到閒人馬大姐),可能一個板磚就過去了。
卸下高跟鞋的高冷女神,去除打掃衛生的婦女的粗糙感,化身「小姐姐」的女性們略帶可愛,更增加了一份親切和敬愛。
同時,「小姐姐」的流行也是網絡用語賣萌性質的體現,稱對方為「小姐姐」也是將自己置於弱勢一方,這種不具攻擊性的語言,很容易拉進網友之間的距離。
而在《乘風破浪的姐姐》中大火的「姐姐」一詞則相對成熟化,如果對30+的女性稱之為「阿姨」好像多少有些暗示其年齡大的意思,稱為「小姐姐」則又有些不夠正式。
「姐姐」在小姐姐和阿姨之間有一種微妙的平衡感,相比於「女士」又不顯得那麼板正,更有親切感。
天津人就喜歡管女性叫「姐姐」,這裡的姐姐同樣是表示尊敬和親切。
但無論是「小姐姐」,還是「姐姐」,都體現了大眾審美對於幼感化的要求。
就像同年齡階段的30+男性群體一般會被稱為「大叔」,而我們的30+女性卻只希望被稱為「姐姐」。
「阿姨」本來是與「大叔」對等的稱呼,被女性嫌棄,恰恰印證了中年女性危機的迫切性。
還記得前段時間中生代女演員談到自己的職業危機,稱在這個年齡段接不到劇本。
社會一方面要求女性年輕化,另一方面中年女性得不到重視,還要拼命裝嫩。
這種難以自洽的矛盾已經顯現出來,所以,當我們興奮地使用著「小姐姐」,「姐姐」這樣的稱呼時,別忘了「阿姨們」也需要認可,也需要溫柔以待。
語言是社會價值觀、文化的綜合體現,一種稱呼代表著一種社會觀念。
女性厭惡被稱為「婦女」,是她們展示自我價值的要求;女性不願被稱為「女神」,是她們對社會刻板印象的反抗;而「小姐姐」終有一天也會被她們拋棄。
因為在女性追求自我的道路上,會發現更多有價值有色彩的角色,不被捆綁在一種角色裡,「做自己」才是她們的終極追求。
最後,希望小姐姐、姐姐、阿姨、婦女們都能夠活出自己的精彩呀。
作者 | 阿里梅梅
參考 | 《女性烏託邦》,李小江
鐵姑娘,維基百科詞條
《說文解字》女部字反映的漢代女性的家庭地位,程雯潔,北方文學
從「女神」到「小姐姐」看網絡青年女性的稱謂語,鐵妮,北方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