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厚今,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系講師、動畫導演
上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漫畫電影進入中國,當時的《超人》讓很多中國觀眾都記憶猶新。30多年過去,年輕觀眾已從電視機前走到了電影院,卻依然在為美國漫畫形象埋單。對於這一現象,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系講師、動畫導演何厚今認為問題在於,中國動漫目前還只是行業,稱不上產業。很多動畫作品和從業者太缺乏誠意。
科幻文化缺失導致本土動漫失語
中國青年報:近年來,美國漫畫電影在中國掀起的熱潮是怎麼形成的?
何厚今:我想這不算是近年的現象了。克里斯多福·裡夫和吉恩·哈克曼主演的那部《超人》1985年進入中國時,就已掀起了極大熱潮,後來又引進了續集版本。
2000年以後,隨著索尼影業的《蜘蛛俠》上映,美國另一大漫畫品牌漫威的超級英雄也開始進入中國觀眾的視野,當時這個系列也很火爆。但是這段時間漫畫電影依然沒有什麼銀幕統治力,類似於「漫威宇宙」的概念還沒有被引入電影製作中來。
這種各自為戰直到2007年《鋼鐵俠》上映。漫威電影工作室由此開始主導開發龐大的漫威宇宙系列。漫威角色IP(知識所有權——編者注)開發的電影,每一步都和其他作品互聯互動,將漫威的整個世界觀和角色充分展現——方法也很簡單,就是人海戰術,這麼多英雄總有一款是你喜歡的。不喜歡有點紈絝的鋼鐵俠斯塔克,那就喜歡三好青年羅傑斯好了。在這種角色IP為核心、世界觀為助力的模式下,產生的消費動力是驚人的——不止中國年輕觀眾熱捧,基本已是世界性的青少年文化現象。
中國青年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成功?
何厚今:原因很複雜。我想談一個一直被大家忽略的問題,那就是當代中國科幻文化的缺失。
美國漫畫人物,特別是近幾年漫威電影中的角色,絕大多數都具有濃烈的科幻色彩。在當前這個高科技時代,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改變是前所未有的。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科技產品、接受科技信息,歷史證明,科學昌明的時代,往往也是科學幻想興盛之時,大家願意感受科幻帶來的驚奇與憧憬。而科幻精神與當代電影的高技術手段相結合,自然成為吸引觀眾的法寶。
但是,現在國內處於一個科幻文化相當匱乏的狀態。沒有本土科幻文化的土壤,怎麼會有本土的科幻英雄電影呢?我認為中國科幻電影魂體雙失,什麼意思?就是作為科幻電影母體的科幻文學不發達,作為本體的電影工業水平不足。在這種條件下,很難產生優秀的科幻作品,根植於科幻的英雄也就更難出現了。
有人可能會問,中國不是有《三體》嗎?但是,有多少人是因為《三體》的科幻屬性閱讀它,而不是因為它是一部話題小說?再看看劉慈欣、王晉康這些科幻創作的中堅力量,年輕的都已經超過50歲了,現狀是堪憂的。
中國動漫只有行業,還沒有產業
中國青年報:在國產動漫角色中,除了孫悟空等經典角色,為什麼沒有新的經典形象湧現?
何厚今:問題很多,先說說中國動漫角色為何很少能大IP化,這其實不是一個文化問題,而是一個產業問題。
動漫產業被稱為創意產業,顧名思義創意是核心要素。但中國的動漫恰恰就缺乏原創力。從製作能力上看,中國動漫的加工能力,有些已經躋身世界一流的水平了。雖然和美、日還有差距,但不是很大。問題在於只是加工而已,製作還算不上,加工能力再高,它也是處於產業鏈低端位置。所以說中國目前只有行業,沒有產業。
作為產業核心的原創人才和元素,還遠遠未受到應有的重視與尊重。就電影來說,動畫電影的導演、編劇、美術等人才的收入,遠遠低於影視行業一般標準。但這些人才又恰恰是創作的核心力量。結果可想而知了。
中國青年報:為什麼國內市場長期被美漫、日漫佔據?
何厚今:我想應該分成幾個層面來看。首先,它們的載體和針對的人群是不一樣的。美國動漫的載體主要是電影。美國漫畫其實在中國影響力不大,屬於小眾閱讀的群體。
而日本動漫角色在中國的主要對象是青少年,它主要活躍的地方又是網際網路。其實在電影這個範疇,日本動漫在中國的影響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計。日本動漫的影響其實更多是在文化上,市場上的影響其實很弱,這裡面因素很複雜,包括國際關係、產業保護,等等。以出版市場為例,日本漫畫在正規出版渠道出現的作品,基本都是10年以上的老作品了。
其次,為什麼日本動漫能吸引青少年,這和它整個創作主題有直接關係。幾乎所有日漫作品都有一條重要主線,那就是「成長」,這也是日本動漫多年來一直沿用的一條公共主線。因為成長是青少年會遇到的一個根本問題,以這個為核心,最容易和他們達成溝通。另外,日本動漫以漫畫為基礎,在成功的漫畫上再開發動畫作品,這是一種非常成熟的IP二度開發模式。在漫畫創作初期,編輯就會從市場接受角度對作品修正提出意見,甚至參與到故事創意中來。以《海賊王》為例,總共有超過40個編輯,為這部作品服務。
動畫要靠表演來說話,我不想再養出一群羊和兩隻熊了
中國青年報:您作為動畫導演,作品《劈裡和啪啦》入圍過中國動畫最高獎「美猴獎」。創作時,您會注意哪些繼承和創新?
何厚今:繼承和創新都不敢當。要說對中國傳統動畫的繼承,不是不想,是繼承不了。最主要是沒有條件。拿水墨動畫來說吧,現在找不到這樣的繪製團隊了。像《小蝌蚪找媽媽》那樣的作品以後很難出現了,技術大都流失了。而且中國傳統水墨動畫,很難進行數位化,要想出效果,基本還要依靠手繪。歸根結底還是人才沒有了,斷檔了。
真要說繼承,我想要繼承的是老動畫人的精神。那就是認真做,不「山寨」。其實中國傳統動畫一點都不山寨,從來都是有極高藝術和技術標準的。日本的動漫之神手塚治虫就是在看了中國動畫《鐵扇公主》後受到感染和激勵,要投身這個行業。要走國際化路線,不是要開展國際合作,而是要用國際通行的科學流程與方法。《劈裡和啪啦》的創作就是這樣,我和團隊把大部分力量都放在前期上,劇本、分鏡一個流程一個流程地磕出來。行業還不夠尊重創作者?那好吧,我們先自己尊重自己。
說創新其實不如說回歸,回歸動畫創作的根本。我不喜歡國內現在很多動畫片,完全靠動作和下流段子吸引觀眾,那不是動畫的本質。動畫要靠表演來說話。我不想再養出一群羊和兩隻熊了。
中國青年報:您覺得,如果一個新的中國動漫人物要得到市場承認,要有什麼特質?
何厚今:中國動畫需要的,首先不是什麼特質,而是誠意,中國的很多動畫太缺乏誠意了。不可否認,動畫、漫畫都是生意,但卻是一門特殊的生意,它是植根在藝術性上的。沒有藝術性,動漫作品等於零。
中國傳統動畫是在計劃經濟條件下發展的一個特殊產物,某種角度他們很像現在的獨立動畫,很難走市場道路。筆墨當隨時代,完全繼承復古也沒有意義,中國動畫要想重新獲得原有的市場與藝術地位,首先要按規律辦事,這仍然是誠意問題。(記者 孫震 實習生 王永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