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酥系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耳後腺或皮膚腺分泌的白色漿液的加工品,其形狀扁圓,有毒,乾燥後可以入藥。因為蟾酥主要產於沂蒙山區的莒南縣一帶,所以叫莒南蟾酥,又稱蛤蟆酥、蛤蟆漿、癩蛤蟆酥。其特點是酥質優良,純度高,外表光潔,對光視之半透明。斷面角膠質,沾上水即刻呈乳白色。
蟾酥有著很強的藥用價值,可以抗炎、抗腫瘤、強心利尿、興奮中樞神經等作用。此外,蟾蜍皮入藥可以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經過處理,曬乾的幹蟾蜍軀體,煎藥湯內服亦可以消毒消腫,止痛利尿。當然,在莒南一帶,百姓們主要以製作蟾酥為主,並不會傷了蟾蜍性命。為了保護蟾蜍性命,採集時大家都格外注意操作方法。
採制蟾酥,技術上要求非常嚴格,莒南鄉間的百姓多是在立春、驚蟄或者秋分至立冬進行。採制時往往都是三人一組,其中兩人手持網從水底撈取蟾蜍,一個人採漿。撈出來的蟾蜍洗乾淨後放在筐簍內,晾乾體表水分後方可進行採漿。先給蟾蜍餵辣椒、大蒜等辛辣食物,或者用木棍輕輕敲擊蟾蜍頭部,使其受到刺激多分泌漿液。仔細瞧,只見採漿人拇指上套一種特製的銅夾,捉住蟾蜍,以銅夾戳破蟾蜍耳後腺以及皮膚腺,擠出白色漿液。擠的漿液放在瓷器中,在陰涼處澄清,然後再把漿液倒入預先準備好的圓形模型中,曬至全乾即成。如果環境陰暗潮溼,還要在高溫下及時烘乾,以防止發酵變質。製成的蟾酥商品規格不一,直徑大都在八九釐米左右,厚度在兩釐米,每公斤有八九塊。採完漿後的蟾蜍要放置在陰涼處,使其慢慢爬回水中棲息,不能馬上放入水中,以免受到感染而失去再生能力。
截至目前,莒南蟾酥的生產已經有300餘年的歷史。據《莒縣縣誌》記載,「蟾酥出莒南鄉一帶,品質特佳,產量最富。」17世紀初,以莒南縣十字路街道辦事處的溫水泉、王莊子、趙莊子等村為制酥中心。所產商品多銷往安徽省的毫縣和河南等地,這些地方的商人再倒手銷往國內大藥店或者國外。解放後,莒南蟾酥生產有了很大發展,生產區已由莒南縣的幾個村莊普及到各個鄉鎮。另外,莒縣、蒼山、費縣等地也開展了蟾酥生產。來源琅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