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10:48:41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涉案嫌疑人被抓獲
近日,渝中警方經過縝密調查,打掉了一個以辦理貸款為名義實施合同詐騙的犯罪團夥,犯罪分子通過電話邀約受害人到公司籤訂貸款協議、交服務費的形式實施詐騙600餘萬元。
今(13)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重慶渝中警方獲悉,12月11日,20名涉案嫌疑人已相繼被渝中警方抓獲。目前,該案還在進一步偵辦中。
80萬貸款未到手 ,4萬餘元服務費打水漂
今年8月底,重慶市民嚴先生通過親戚的微信了解到一家貸款諮詢公司,隨後加了該公司業務員微信。
嚴先生做生意急需用錢,便來到該公司深入了解,業務員介紹利息是每月千分之6.16,且無抵押貸款。嚴先生覺得比較划算,門檻較低,利息低,便申請80萬額度的貸款。
按照雙方籤訂的《融資服務協議》,嚴先生提供了身份證、房地產證、銀行徵信證明、結婚證、營業執照等相關材料,並向該公司提供了一張個人儲蓄卡,以便申請下來後銀行打款。
公司業務員稱,按照慣例,嚴先生的這單業務需要向公司交納40650元服務費。嚴先生沒有多想,當天就先期支付8000元誠意定金。
一周後,公司來電話稱,嚴先生貸款一事,銀行資質審核通過了。在業務員的督促下,嚴先生補交了剩餘服務費。
上述需要交錢的事宜辦理完畢後,嚴先生坐等錢到帳。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並沒有等來錢款到帳的消息,而是另外一個消息,一名自稱某銀行的男子座機回訪電話,告知他因個人原因貸款沒通過。
「我查到,該座機是私人電話,就立刻醒悟過來,覺得自己有可能被騙了。」嚴先生感到情況不妙,當即來到公司所在地時,卻發現大門緊鎖。意識到自己被騙了,隨後,嚴先生立即向渝中警方報警。
瞞天過海騙取服務費,抓獲20名犯罪嫌疑人
接到報警後,渝中警方立即組織精幹警力對該案進行研判分析、深挖細查。
警方逐漸查清該犯罪團夥的組織架構和人員組成,這家貸款諮詢公司實際操縱人為牟某、王某、韓某三人,牟某負責全面管理,王某、韓某主要負責業務。
2017年3月至9月期間,三人合夥招納多名業務員,先後共成立四家類似貸款公司。
「這家貸款公司沒有任何合法資質,就是一個山寨機構。以辦理低息貸款為由,騙取辦理者的服務費。」警方介紹,他們在調查中發現,已有多名受害人被騙。 警方通過布控,先後將牟某、王某、韓某及業務員共20人抓獲歸案。
牟某等三名主要嫌疑人到案後,如實交待了該公司的「業務辦理流程」,也就是他們實施詐騙的過程。他們會先讓業務員打電話,邀約受害人,「大額低息」貸款談好後,收取受害人資料和服務費的20%。
隨後,業務員把資料再交給交王某、韓某、牟某三人,三人通過某銀行網上在線申請生意貸,提交受害人的資料和電話進行註冊,隨後受害人就會收到銀行客服電話發出的驗證碼。
憑著這種確實是從銀行發出的註冊驗證碼,業務員對受害人謊稱貸款已獲得審核通過,騙取受害人籤訂融資諮詢服務協議,其實是在欺騙客戶儘快交剩80%手續費尾款。
隨後,公司渠道部人員冒充銀行人員給受害人打回訪電話,業務員再給受害人解釋是自身原因不能獲得某銀行貸款,也不退還客戶所交費用。
如此一趟下來,三人的公司「瞞天過海」,輕而易舉地騙取了服務費。
其實,在整個過程中,受害人所有資料都並沒有交到銀行。公司營業執照中的經營範圍中,也沒有幫助客戶在某某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辦理貸款這一項。
牟某等三人還企圖逃避法律制裁,三人所佔股份比,均找他人代持。
「受害群體較為分散,都有不同額度貸款需求」,辦案民警告訴記者,這些市民大多是在「大額低息」的吸引下,希望通過該公司貸款幾萬到幾十萬,並交納幾千到幾萬不等的服務費。
據警方介紹,牟某等團夥先後騙取「客戶」300餘人,騙取金額600餘萬元。
所謂的「大額低息」都是幌子,辦案民警介紹,他們到相關銀行取證,銀行方面表示,根本沒有這項業務,也沒有外包這項業務。
警方揭秘貸款真相,提醒市民切勿上當
歲末年初,一些打著貸款的幌子實施詐騙的活動有所抬頭,特別是侵財類案件易發高發的時候。一些不法分子也會趁受害人急需資金周轉來增加作案頻率。
辦案民警介紹,以上述案件為例,是一起典型的合同詐騙案。
嫌疑人抓住受害人急需大量資金,且利息低,門檻低,不需要經過嚴格審核就可以拿大額度貸款的心理,採取網上申請發送驗證碼,承諾銀行很快放款,冒充銀行工作人員打電話等伎倆,最終騙取了受害人的服務費。
自始至終,受害人都沒有辨別清楚籤訂的是融資服務協議,還是貸款合同。
如何預防和預判合同詐騙陷阱呢?民警提醒,籤訂合同前應多方面、多途徑核實對方人員、該單位的真實性;通過企業經營範圍、涉足領域等方面判斷真實性;同時在籤訂合同前必須認真審查對方真實身份和對方履約能力。
切忌盲目衝動,市民在合同籤訂時應嚴格審查合同的各項條款,有條件的不妨向專業律師諮詢。
辦理貸款一定要到正規的銀行等金融機構申請,對一些承諾辦理貸款的陌生電話或簡訊要保持高度戒備,要經過多方核實,不要盲目輕信,以免給自己造成經濟損失。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張旭 實習生 何鵬程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