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浙江圖書館昨天發了條公告:浙江圖書館關於擴大開放範圍的通知。浙江圖書館將於2020年5月13日起擴大對外開放範圍。
同時浙圖透露,從今天起,浙圖可以免預約進館。當然,進門前,別忘了出示你的健康碼。
嗨,終於,等到,泡圖書館自由了!
公告如下,開放區域——
開放時間——
眼尖的你,是不是已經看到「孤山路館舍開放」?
對,位於孤山的古籍部分館終於也開放了。雖然古籍小眾,但是對許多需要查詢資料、做研究、古籍愛好者來說,這個孤山館舍真的是寶藏級圖書館啊!
如果你喜歡泡圖書館,在杭州,沒有去這個館舍逛過,那肯定是不完整的。
孤山分館,民國建築、古雅書架、環境清幽。
孤山館舍紅樓(攝影:毛若皓)
孤山館舍白樓(攝影:毛若皓)
就連閱覽室、借閱臺,都是古樸中式裝修,散發著時光的味道。在這樣的桌椅前,閱讀一下午,有沒有穿越到明清的感覺呢?
最最重要的是,在電子科技發展迅猛,圖書館全面信息化的時代,這裡卻仿佛被時光凝固了,「逆天」地保留了最古老原始的書籍借閱模式。
不僅書目按古法分類,你還需要手工填寫索書單,才可以借書。
孤山館舍進門,陳列了密密麻麻的索書目錄櫃,每一個格子打開,都藏滿了寶貝。那著泛黃帶著時光印跡的索書目錄卡,訴說著這座百年老館的藏書故事。
由於古籍的特殊性,館內圖書都不外借,不過文獻都對外開放查閱。你需要先在目錄櫃找到自己想要查閱文獻的目錄卡片,根據索書卡,填寫一張索書單,交給工作人員提書就可以,每次最多可查閱5本。
總之,對普通讀者來說,你不管借不借古籍,孤山館舍紅白兩樓前拍個照,都張張是民國風大片了。
說不定運氣好,還會遇到「我在西湖邊修古籍」的神秘古籍修復師喔。
孤山古籍館
地點:杭州孤山路28號
這裡原本是浙江圖書館舊址,建於1912年,同時接收了藏在文瀾閣的《四庫全書》。如今,浙圖搬到黃龍後,這裡只剩下了古籍一個分部,全稱為「浙江圖書館孤山路館舍」,主要館藏1949年以前的歷史文獻,包括普通古籍、民國時期書報刊(含縮微文獻),現當代影印古籍。
孤山館舍主要由三幢建築組成,分別由紅樓、白樓與「青白山居」組成,都是省級重點文物。紅樓建於1906年,原為清廷預備作為德國皇太子來杭的下榻處,現在是國家級的古籍修復中心。白樓是普通古籍書庫和讀者閱覽室,背靠孤山,面臨西湖,綠陰掩映,環境格外清幽。
浙圖孤山館舍往事
1912年孤山館舍白樓落成,成為我國最早的公共圖書館專用建築之一,1913年作為總館開放。
根據原浙江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主任、學者毛昭晰教授的考證,中國最早的近代公共圖書館就是浙江圖書館。它的雛形,是建於一個世紀之前的「杭州藏書樓」。
1900年(光緒26年)11月,具有維新思想的杭州士紳邵章、胡煥獲得杭州知府朱啟鳳的批准,在城東菜市橋畔「東城講舍」舊址上創辦了杭州藏書樓。1903年,「省級領導」浙江學政張亨嘉及巡撫聶緝槻向朝廷奏準,將民營杭州藏書樓擴充為官方色彩的「浙江藏書樓」,在城中大方伯裡(今解放路上)購得民房,改建館舍,開放之日,門楣上懸掛的是光緒帝為之手書的匾額:「敦彝牗慧」。
「藏書樓」對外開放,民眾可定期前來借書、閱書,已經具有新式圖書館的特質。
1910年(宣統二年),浙江提學使袁嘉穀、浙江巡撫增韞奏準建造白樓,共耗銀19067兩。1911年5月20日白樓動工,建築面積1878平方米(因為外牆用白灰粉刷,故有「白樓」之稱,後人又稱「白洋房」)。
「白樓」一切盡按圖書館功能設計建造,兩層樓的磚木結構,遍布採光明亮的百葉窗。進門為正廳,中間一架樓梯直達二樓,天花板是寬敞的玻璃天窗。
1912年白樓落成,孤山館舍作為浙江圖書館總館,於1913年3月25日正式開放。伴隨白樓出世,文瀾閣所藏《四庫全書》也轉移到白樓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