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負責給代理商開發一門銷售技巧的培訓課程。
接到任務後,他把課程開發的一系列工作任務寫了出來。
把握代理商需求——預約見面——討論課程框架——設計課程——溝通課程細節——交付課程。
把工作任務羅列出來後,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將各個步驟中必須要做的事情找出來,以把握代理商需求為例,只要是代理商的需求和課程想達到的目標的調研都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像這樣把課程開發的工作任務及流程一一列舉出來,可以防止工作中出現遺漏,也可以通過將工作流程的細分化,找出需要重點注意的事項。
而這樣做的好處就是當把課程開發變成自己的培訓系統方法,做好課程開發的工作安排,就能夠極大地提高課程開發的能力。
流程使課程開發工作得到了穩妥安排。而將一系列的流程分解為各個步驟,明確各個步驟中應該做的事情,這就是提高工作品質的秘訣。
我還想強調一點,「商業系統」是利用最小化思考法進行工作安排時必不可少的方法。
①明確最終的目標以及創造的價值
②創建「流程」
③根據「流程」將應該做的事情列舉出來
這裡所說的「流程」就是「商業系統」。只要按照上述的步驟,就可以用最小的力量獲得最大的結果。
通過工作安排,明確工作能夠創造出哪些價值、想要實現什麼目標,就可以在工作進展的同時創造出價值。這也是工作安排的終極目標。
將商業活動的流程細分化
商業系統這個框架,在創建整體設計圖的時候也能夠派上用場。比如,在想要拓展或者維持客戶的時候進行的工作安排可以細分化為如下幾個步驟。
把握顧客需求→預約見面→商談→成交→售後服務。
接下來就可以將各個步驟中必須要做的事情找出來。以「把握顧客需求為例」,只要是與顧客的動向和需求相關的調查都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像這樣將工作的流程一一列舉出來,可以防止工作中出現遺漏。
另外,通過將工作流程細分化,還能夠找出需要重點處理的部分。
比如在「把握顧客需求」的階段,如果能夠意識到重點在於收集與顧客相關的信息,那就會想到「公司中的前輩擁有同類的顧客,可以向他們尋求建議」之類的辦法。而在「商談」的階段,或許會想到「利用介紹其他公司事例的動畫來對服務進行說明」。這些都能夠提高工作的品質。
如果將上述步驟全都歸納成「銷售活動」這項工作,那就很容易出現遺漏,導致工作品質下降。
因為商業系統列舉出了工作的整體流程,所以其本質就是工作安排。哪怕只是將商業活動的流程細分化,也能夠極大地提高工作安排的能力。
第一次做的工作可以隨機寫出應該做的事
在建立整體設計圖的時候還有一個方法,那就是將應該做的事情隨機地列舉出來,然後將相關的作業歸納到一起。
面對第一次做的工作,不知道應該從什麼地方開始下手,也無法利用商業系統框架的時候,這個方法十分有效。
比如,上司讓你給一個從未接觸過的商品舉辦促銷活動,你在不知道應該怎麼做才好的時候,可以將自己能夠想到的所有作業全都列舉出來。
當列舉出一定程度的數量之後,就可以按照「活動內容」「信息收集」「會場相關」「人員相關」等情況將相關的作業歸納到一起。通過將作業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就可以對整體的工作流程有一個比較準確的把握。
對於第一次做的工作,出現遺漏和重複是很正常的現象。因此應該儘快做出第一份整體設計圖,然後拿給上司確認。如果在你設計的作業流程之中存在遺漏和重複的話,經驗豐富的上司一定會幫你指出來的。
當你面對第一次做的工作不知道應該如何
是好的時候,不妨試一試將應該做的事情隨機地列舉出來這個方法吧。
——節選自《麥肯錫高效工作法》
「商業系統」是事業經營的核心,是在這個時代要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如果有一個完整的商業系統的話,你就不會讓自己受困在企業當中,而是可以掌控於企業之上。
如果有一個完整的商業系統的話,你就能用更少的投入獲得更大的績效。
如果有一個完整的商業系統的話,你就能真正準備好應對未來所有可能發生的挑戰和變化。
同樣對於個人成長和發展而言,個人的商業系統也是一樣適用的。
所以,建立商業系統框架的思維非常重要。它也是最小化思考法的核心重點。
但是你可能會認為商業系統這個名詞太過於複雜或者龐大,不知道從何下手,而當你應用最小化思考法進行框架思考後,你會發現建立商業系統框架並沒有那麼難。你只需要從假設開始、畫出整體設計、明確成果,並運用你的全部經驗和精力去開始做,你會發現無數突破與重構,創新與開拓。
我們可以從以下六個步驟來嘗試構建商業系統框架:
1、寫出項目名稱:如代理商銷售技巧課程開發
2、做出假設:明確最終的目標以及創造的價值,如代理商銷售技巧課程開發的最終目標是提高代理商的每月銷售成交額10%,同時幫代理商多賺10%的回報。
3、構思整體設計:寫出從開始到成果呈現的流程線,創建「流程」。如挖掘需求——構思課程——開發課程——演練課程——課程培訓。
4、分解流程:根據「流程」將應該做的事情列舉出來,如:挖掘需求應該做哪些相關工作,構思課程需要做哪些工作,開發課程中又有哪些工作需要做,演練課程的步驟,等等。
5、列明交付成果。
6、描述交付成果創造的價值。
下圖我們可以思考商業系統框架中流程的重要性:這是一個技術賦能品牌零售業務全鏈條的商業系統:
同樣的原則,我們在應用最小化思考法的時候,可以通過一系列的方法提高自己用最小的力量去取得最大的成果,比如說我們在建立以顧客價值為核心的商業系統框架時,可以採用如下圖的價值模型,在商業活動中以顧客價值體驗作為出發點,通過與顧客、合作夥伴共創價值的方式,完成顧客價值的獲取。
下圖所表達的就是一個多主體互動的價值創造方式,意味著所有商業活動的參與者,如企業、合作夥伴、社會團體、政府,甚至顧客和人工智慧都是顧客價值的創造者,他們的角色是複合的。
在進行「多主體互動的價值創造方式」設計時,我們可以先寫下項目名稱:數位化轉型中如何構建多主體互動的價值創造方式?
然後,大膽假設:該系統應改變傳統的思維模式,將數位化產業活動貫穿於企業、業務夥伴、產業夥伴的運營活動中,共同為顧客價值實現進行。
因為新興網際網路企業的商業模式是以不斷構建與顧客的互動為核心,連接與共生成為基本特徵,組織運行模式也為匹配這種商業模式而設立,尋求共生成為組織管理的核心,而由此誕生的網絡結構和動態組織形式則成為基本工作形態。
以此基礎展開構思整體設計:明確關聯角色——構畫活動場景——設計行為特性。
並以此來進行分解流程:根據「流程」將應該做的事情列舉出來,關聯角色的定義與挖掘,如何找到關聯角色,活動場景的思考與畫布,行為的種類與關係。
最後,列明交付成果並描述交付成果創造的價值。
藉助麥可·波特的價值鏈分析法,以企業為主體視角,通過企業的主要價值活動分析,獲得企業競爭優勢的主價值鏈以及價值支撐活動的分布,從而確定了企業圍繞著價值活動的組織管理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