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很多高考考生和家長都會通過招生機構的微信公眾號來查詢獲取招錄信息,而這也讓一些不法分子嗅得了商機。他們惡意搶註後,以官方的名義進行虛假宣傳甚至詐騙牟利。這些仿冒正規招考機構的微信公眾號,不僅搜索排名靠前,有的甚至還得到了微信的認證,極具誤導性。網上甚至已經形成了高仿公眾號的黑色產業鏈。
8月28日,騰訊微信方面回應稱,已對三千多個涉及混淆官方招生機構的個人公眾號名稱進行清除。
招生部門公眾號遭搶註
「山寨號」以假亂真
今年高考結束後,有廣西的考生家長向總臺記者反映,原本打算在微信中搜索廣西招生考試院的公眾號,但輸入關鍵字後搜到的卻是一個由個人註冊的「山寨號」。
記者在微信中輸入「廣西招生考試院」的關鍵字之後發現,排在第一位的是名為「廣西招生考試網」的微信公眾號,而記者添加其留下的聯繫微信後,詢問其是否為廣西教育部門的官方微信公眾號,對方一直未予以回復,只是給記者發來出國留學之類的招生廣告。
記者點擊該微信公眾號資料後發現,除註冊主體顯示為「個人」之外,再沒有其它的信息。廣西招生考試院稱,名為「廣西招生考試網」的微信公眾號並非教育主管部門官方開設,是被個人搶註了名稱。
記者梳理了微信平臺上省級單位的教育招生部門微信公眾號後發現,被個人或公司搶註的情況並不少見。
比如搜索「河南招生考試」,出現了十多個公眾號的結果,排在首位的是名為「河南招生考試」的公眾號,該公眾號上加注了微信認證的標誌,而當記者點擊微信公眾號的註冊信息卻發現,其註冊主體為「陝西鴻聖教育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河南省招生辦公室工作人員:那不對啊,咱河南省招生辦公室沒註冊「河南招生考試」(微信公眾號),我們有「河南省招生辦公室」(微信公眾號),有「河南省招生考試信息網」,就這兩個。
搜索「山東招生考試」關鍵字,同樣也出現大量的山寨公眾號。例如名為「山東招考官網」,名字叫「官網」,但其註冊主體卻顯示為個人;名為「山東招考辦公室」的公眾號註冊主體也是個人。
為治理網絡自媒體山寨、高仿官方信息的亂象,國家網信辦早在2015年就出臺《網際網路用戶帳號名稱管理規定》,明確「對冒用、關聯機構或社會名人註冊帳號名稱的,網際網路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註銷其帳號,並向網際網路信息內容主管部門報告。」
「高仿號」形成產業鏈:
300元可改名 營業資質可代辦
在進一步的調查中記者發現,微信公眾號山寨、高仿泛濫的背後,已經形成了一套產業鏈,為了牟利,一些機構公然打出高仿、山寨的廣告,違法經營。一位淘寶賣家告訴總臺記者,除了內容上可以高仿,微信公眾號的資質也可以出租。
淘寶網站賣家:可以抄任何的公眾號。微信公眾號名字可以改,一次300元。包括註冊在內的流程都是一體的,需要提供營業執照。
記者:你們有現成的可以租嗎?
淘寶網站賣家:有,一年5000元。
而一位了解這一行業的內部人士接受中國之聲採訪時表示,現在註冊公眾號,尤其是企業公眾號,流程還是比較簡單的。
行業內情人士:就是需要一些驗證,像郵箱、手機、微信等,還有營業執照,前三個可能都比較簡單,這個營業執照在很多人看來是比較麻煩的。其實營業執照這個資質,獲取成本也非常低,花幾百塊錢找個代辦,當天就能下照。還有一些需要開特權,或者是機構,需要公司成立一年以上。但這些門檻兒看似很高,其實也可以通過直接買賣來獲取,一般費用是在幾千塊錢,成本也非常低。所以說搶註跟冒用的成本太低了,就會出現很多種虛假的或者冒牌的一些企業去騙取錢財。
騰訊微信:已清除3134個相關公眾號
昨天,記者在網絡上再次輸入「招辦」「招生」等關鍵詞,前面所提到的那些現象已經基本不見蹤影了。
了解行業內情的人士稱,這樣的情況之所以比較常見,與違規的經濟成本低有關係,也與平臺方的審核監管直接相關。
行業內情人士:我認為首先源頭上監管和審核力度不夠,合法取得資質的成本也太低,非法的成本也很低。其次是平臺這方面,應該替自己的用戶先把關,審核相關材料的真實性,入駐門檻兒高一點。對於微信公眾號名稱方面,一些容易讓人產生誤解的名稱或者詞彙,應該嚴格控制一下。出現違規的時候要從嚴監管,處罰力度大一點,不能說封幾天號就完事了,應該依法關閉帳號。
昨天,微信團隊向中國之聲發來文字回應。
回應中說,目前,微信已對3134個涉及混淆官方招生機構的個人公眾號名稱進行清除。
根據《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協議》,公眾號不得仿冒、混淆他人帳號暱稱、頭像、功能介紹或發布內容等,或冒充、利用他人名義。對於涉及招生/招考/考試官網這一類的名稱,平臺只支持政府媒體、學校以及有相關經營範圍的教育培訓類主體使用,命名上不允許混淆官方。一旦發現公眾號名稱存在故意混淆,從而幹擾平臺搜索結果,或影響用戶的識別與判斷的行為,平臺絕不姑息,將對這些內容進行清理或封號處理。
來源:中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