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閉幕會。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簡單介紹一下
民法典和我們每一個人有什麼關係
1
中國為何要制定「法典」?
有四方面現實需求,包括:
社會制度的需要國家治理的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民眾利益的更好保障
官方指出,回顧人類文明史,編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標誌意義的法治建設工程,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走向繁榮強盛的象徵和標誌。
從「法典」的歷史看,古代著名四大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十二表法》《法經》以及《摩奴法典》,都被認為是促進當時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也被當做是一個時代「治世」的象徵。
其中的《法經》,正是中國戰國時期的法典。有觀察指出,這表明新中國今天「築典」也有其深厚的法律背景和文化淵源。
而從世界角度看,法典在「安邦定國」中發揮的作用不言而喻。大家所熟知的《拿破崙法典》,又稱《法國民法典》,歷經多次修改,至今仍是法國現行的法律,在維護國家穩定、助推社會進步的作用有目共睹。這也正如拿破崙自己所說,他真正的光榮並不是打了40多次勝仗,而是頒布民法典。
2
民法典對中國意味著什麼?
不少法學人士認為,它完成了一次中國國家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達。
民法典最鮮明的特色之一就是「民族性」。中國民法典的民族性體現在,堅持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結合的民族智慧,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寫入的民族精神特徵。此外,「優良家風」「夫妻互相關愛」等入典,更從文化方面延續中華民族延綿千年的人文基因。
而對於普通民眾而言
民法典可能更像自己
「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具象化
生活中難免遇到不愉快的「小事」,比如遭遇「霸座」、被「垃圾信息轟炸」……這些生活中看似微小的「鬧心」事,都將被民法典以明文規定一一「校正」。從小處說,人們的心情會更舒暢,從大的角度而言,很多潛在矛盾都可以被扼制在萌芽中,生活將更美好,社會將更和諧。
對於尋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當下中國而言,民法典正是達至這一目標的需求和體現。
小明就是你我他
民法典守護我們一生一世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中國新聞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責任編輯:路璐
審核:張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