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02月22日 22:37 來源:廣西新聞網 編輯:黃玉婷
柳州市慈善會成立於1992年,是在柳州市政協直接領導下的,依照國家憲法、法律、法規、政策,對海內外組織及個人自願捐贈或資助的財產依法進行管理和使用的非營利性組織,現任會長是市政協主席蔣純基同志。
近三年來,在中共柳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親切關懷和市政協的直接領導管理下,慈善事業在不斷壯大。各界人士在漸漸了解了柳州市慈善會的工作後,開始關心和支持慈善工作。三年來,慈善會共籌集善款733、4萬元。其中,2003年籌集善款105.7萬元,2004年籌集善款228.9萬元,2005年籌集善款398.8萬元。從這些數字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出,柳州市慈善會每年籌集的善款都以100多萬元的形式增長。
柳州市慈善會不僅將所有善款全部用於救助貧困人口,還與柳州市民政局共同開創了廣西第一所慈善超市和創建了廣西第一個市級慈善網站。與此同時,我們深入基層山寨體察民情,為三江侗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融安縣等柳州市六縣四區各族人民辦了一件又一件好事、實事,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群眾心坎,把真情愛心灑向殘疾人,灑向災民,灑向瀕臨輟學的學生,譜寫了一曲曲民族團結的動人讚歌。
一、領導帶頭,積極開展慈善救助,情系民族兄弟姐妹
市政協主席、市慈善會會長蔣純基說:「做慈善事業,一不能圖名,二不能圖利。要把老百姓的事情,用心來辦,當作自己的事情辦。」這不僅僅是蔣主席的感言,同時也是他對慈善工作的要求。
會長們多次親自下基層、跑單位,通過召開座談會,交朋訪友,在各種活動中見縫插針宣傳慈善,募集善款,還通過報刊、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發倡議召開社會各種力量獻愛心。2003年11月28日,三江縣洋溪鄉良培村發生寨火,侗家兒女遭到重大損失,蔣主席立即率領慈善會人員親臨災區,帶上衣物50袋(1000多件),大米11000多斤,親手把衣物、大米發給災民,侗家鄉親含著淚花連聲說:「響蘇、響蘇!」(意:謝謝)。這不僅是對蔣主席和慈善會的感謝之情,更是展現了我們這個民族大家庭裡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兄弟之情!
會長們不僅僅號召大家損善款,獻愛心,更是從自身做起。三年來,領導們從自家口袋掏錢捐給慈善會或直接給困難群眾的都在千元以上。
市政協主席、慈善會會長蔣純基以身作則,全家資助了六個少數民族子女上學。蔣主席每年都經常親自下到柳州市各大企業,召開慈善募捐座談會,開展慈善募捐。2005年,蔣主席還親自發起了市慈善會「認助貧困學子大行動」,並在活動中,親自召集在柳工作的同鄉,籌措資金15萬元,為融水苗族自治縣民族中學的50名貧困學子開辦了一個「全盛班」。
政協副主席、慈善會副會長馬紅身患重病仍堅持工作,牽掛慈善事業。在2003年3月下鄉開展慈善活動中,當馬副主席得知三江侗族女孤兒楊雪宇和侗族單親女孩覃如外瀕臨輟學時,立即掏出自己身上的幾百元開展資助。此後至今,馬副會長就象與侗家結了緣一樣,每學年從自己的工資中拿出上千元資助這兩名侗族學生。
2005年1月19日下午6時,彭格非副主席從湖南省芷江縣考察返回在三江住宿。當晚得知八江鄉三團村寨卯屯殘疾人許國兵的妻子因患咽喉炎病,為求醫買藥,把剛起家的錢都用到治病上卻不見好轉的情況,彭副主席即連夜驅車10多公裡到許國兵家為其妻看病開方,並送給200元現金表示慰問。此舉令許國兵夫婦非常感動。夫婦倆拉著彭副主席的手連聲道謝,說政協、慈善會的領導真好,真正關心老百姓的疾苦。此情此景也深深感動了在場的每一位同志。
政協副主席、慈善會副會長梅煊對慈善事業更是情有獨鍾。僅2005年一年的時間,梅副主席就發動全家捐款達3萬餘元。幾年來,梅副主席還跑遍了桂北山區、特別是融水、三江的山山寨寨。山寨裡的孩子看到梅副主席,都親切的稱呼他為「我們的梅爺爺」。
近年來,柳州市四家班子的所有領導都加入了柳州市慈善會,並資助了至少一個貧困學子。這一個個感動人心的故事,在三江、融水等少數民族地區早已傳為民族團結關愛的佳話。
二、慈善引萬道清泉潤邊遠山寨民族花朵,萬民贊民族團結育特困孩童美好未來
扶貧先扶智,助學特別是幫助貧困山區少數民族子女入學是慈善會開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2004年,柳州市慈善會在融水縣職業技術學校開辦了旅遊服務與管理專業(三年制)職業高中扶貧班——「柳工創業班」。該班學生總人數達70名,全來自融水縣19個鄉(鎮)55個村民委的苗、瑤、侗、壯、漢等各民族貧困家庭。這些家庭經濟特困的學生,從入學的第一個月便可獲得由柳州市慈善會資助的每月100元的生活補助金。該班自2004年秋開班,迄今可謂春暖花開,蓓蕾初放——
家住融水縣汪洞鄉平時村大核屯的壯族學生劉國鳳,因父親早逝,母親改嫁,從初中開始主要由年邁的爺爺撫養,家庭生活非常困難。就讀初中的夥食費不得不時常由村上鄰居供給。初中畢業後通過本項資助繼續到融水職校上學。目前該生在校成績優秀,連年被評為學校「三好生」。
苗族學生賈茹涵,融水縣良寨鄉高機屯人,三年前全屯被大火燒光,導致家庭生活極端困難,姐弟二人讀書,父親被迫外出打工,母親在家務農,人均口糧不足200斤,初中畢業後因無力上學曾外出打工,後經當地政府推薦到融水職校「柳工創業班」就讀。「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該生在05年「五四」文藝晚會上,用一首《感恩的心》表達了她對柳州市慈善會的感激之情。
瑤族學生趙芳梅,融水縣安陲鄉龍口村龍口屯人,父母離異,母親改嫁,家中有年邁的爺爺奶奶,主要勞動力只有父親一人。除靠務農得來的微少收入以外,沒有其他經濟來源。平時生活相當緊張,讀書求學十分困難,當得知「柳工創業班」招生之後,該生在家長的支持下積極申請到該班就讀。趙芳梅的父親送女兒到校學習時,感慨的說:「如果沒有市慈善會的資助,我女兒一定享受不了與同齡人一同上學的權利了。」
…… ……
自2003年9月慈善會在三江縣高基瑤族自治鄉用11.6萬元善款開辦了瑤族女童班,使40多名處於特困的瑤家女童重返校園以來,三年中,慈善會又分別在三江縣同樂苗鄉開辦了一個「五菱春蕾班」,在融安縣長安中學開辦了一個「中房」班,在融安職業中學開辦了一個「達華班」,在融水縣民族中學開辦了一個「榮榮女子班」,在融水縣職業中學開辦了「柳工創業班」,在融水縣保桓中學開辦「柳新班」和「振梅班」,以及在融水縣的12個鄉鎮還設立了多個小學「振梅班」,其資助的對象遍及了全縣的20個鄉鎮各個民族的學生達1200多人。目前,慈善會共開辦了8個中學班,5個職中班,資助了5000多名小學生,僅2005年就投入善款達200多萬元。在少數民族山寨裡,常常聽到這樣的話語:「慈善引萬道清泉潤邊遠山寨民族花朵,好人傾一腔熱血育特困孩童美好未來。」
與此同時,柳州市慈善會還引進了來自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的國際友人志願者到融水幫助貧困學生和教師學習英語,外國人到苗寨幫助貧困生學外語。這一系列的行動引起了社會很大反響,還得到了《柳州日報》、《柳州晚報》、《廣西日報》的多次報導,《人民日報》也曾在頭版位置對柳州市慈善會的工作進行了相關報導。
為使我市貧困地區、特困家庭孩子不失學、不輟學,2005年8月,柳州市慈善會與《柳州市晚報》聯手,會同市教育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在秋季開學前聯合舉辦了「認助貧困學子大行動」。至今,在「認助貧困學子大行動」中,受到認助的貧困學子達13400人,受助總金額累計達47.55萬元。
慈善助學不僅僅使不少瀕臨輟學的少數民族子女堅持了學業,同時使他們的左鄰右舍、親屬知情人等千百萬人中感受到了黨和政府對少數民族弟兄的溫暖、社會主義大家庭的親情、民族大團結的友情!
三、殘樹吐新芽,緣自慈善情
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山區,很多殘疾人由於家庭生活困難,沒有得到有效的康復治療、康復訓練和應有的輔助用器,生活不能自理、學習、生活相當困難,更無法參與其它社會活動。多年來,慈善會一直關注著少數民族殘疾人的困難疾苦。近幾年,柳州市慈善會與市殘聯聯合,利用市慈善會募集來的資金和物品,為680位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施行白內障復明手術;為60個貧困肢殘青少年免費施行矯治手術;給貧困肢殘人贈送輪椅340輛;資助貧困下肢缺肢殘疾人裝配假肢113例;資助貧困聾兒驗配助聽器117臺。為貧困殘疾人提供康復救助的資金達到了100多萬元,1300多貧困殘疾人獲得了優質的康復服務,改善了身體功能,增強了參與社會的能力。
通過實施康復救助活動,不僅提高了這些貧困殘疾人的身體功能,同時也解放了他們的生產力,為他們脫貧致富創造了條件。
家住融水苗族自治縣安太鄉甲服村塘柳屯、43歲的苗族農民吳炳柒,從2004年開始,因身患白內障而導致了生活不能自理,無法參加生產勞動,家庭生活也越來越困難。2005年11月,柳州市慈善會通過康復救助,免費為他施行白內障復明手術,使他重見光明。手術後,吳炳柒激動地緊緊握著醫生的手說:「感謝黨和政府!感謝市慈善會!我的眼睛又看見了,我又可以下地幹活啦!」。
家住融水苗族自治縣香粉鄉苗族農民梁水仙,10多年前由於生產中不慎跌斷左腿,導致了左下肢小腿截肢。由於家庭生活困難,梁水仙一直沒有錢安裝假肢,給她的生活造成了極大地不便。
2005年,柳州市慈善會通過康復救助,為梁水仙裝配了左下肢小腿假肢。當年12月,柳州市慈善會和殘聯到融水回訪時,梁水仙高興地對柳州市慈善會和殘聯地工作人員說:「我現在不僅能幹些家務事,還能挑5、60斤東西了!」。
家住融安縣大良鎮17歲的壯族姑娘石曉燕,因先天性右髖關節脫位致右下肢縮短5公分。由於身體殘疾,小石從小就產生了自卑心理。輟學在家後,身體上的殘疾又給她的生活帶來嚴重影響。由於不能參加生產勞動,小石的家庭一直處於貧困階段。通過實施康復救助後,醫生為她做了骨延長手術。現在,小石的雙下肢基本等長,基本恢復正常行走。手術後,小石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她說:「我要走上社會,通過自食其力,改變家庭的貧困面貌。」
類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得到資助的,大多是生活在農村的壯、苗、侗、瑤等少數民族的貧困殘疾人。僅2005年,慈善會就拿出81.5萬元開展了「復明」等四項殘疾人康復工程,400多名殘疾人從中受益。其中少數民族殘疾人佔70%以上。當三江縣侗族殘疾人潘鼎基收到市慈善會送去的新的輪椅車時,潘鼎基不禁感慨萬分地說:「溪溪潯江水,明鑑黨恩情,殘樹吐新芽,緣自慈善情!」
2005年10月,國家殘聯主席鄧撲方視察柳州殘聯工作時,他緊緊地拉住我市政協副主席梅煊的手說:「非常感謝柳州市慈善會給我們殘疾人的關愛,支持。你們的資助金額在廣西的前列啊。非常感謝你們啊!」
四、扶貧助困、情結少數民族兄弟姐妹
針對融水、三江少數民族特困家庭孕婦無錢到醫院分娩,造成孕婦產婦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居高不下,婦科疾病患病率高達40%以上,形成「因困致病,因病加困」的惡性循環,為解決這一特困群體的問題,柳州市慈善會撥出善款12萬元,在兩縣特困鄉鎮,開展扶助邊遠山村貧困孕婦安全分娩的行動。
我們還撥款3.6萬元支持融水縣辦事處在特困山區為少數民族家庭困難的農戶開辦了一個竹子加工機械,這是我們在慈善救助上如何從「輸血」向「造血」扶貧的嘗試。
每年元旦春節期間我們都在春節前後時間,廣泛開展看望、慰問特困家庭活動已連續三年,僅2006年春節前,柳州市慈善會就拿出的善款38.5萬元,慰問資助特困家庭共計2000多戶。山區少數民族弟兄十分感激地對前去慰問的同志說:「慈善會真是情系我們少數民族,情暖萬家人心啊!」
慈善會近年來在慈善工作上取得了一點成績,歸功於市委的關懷,市人大、市政府的關心,市政協的領導,社會各界人士的厚愛和各部門的幫助,但距離社會的發展要求還相關很遠。我們決心今後加倍努力,進一步擴大籌集範圍,為更多貧困家庭注入「新鮮的血液」、增進民族友誼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