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解放軍306醫院、北京海澱醫院等多家醫療機構公告停止兒科下半夜急診。
即便是設立了兒科夜間急診的醫院,每天輪值配備的兒科醫生也僅1~2名,而兒外科急診醫生更少。
健康時報記者對北京近30家三級綜合醫院調查顯示,設兒外科的僅有2家(除3家兒童專科醫院外),有夜間兒外科急診的醫院則更少。
此外,就診信息不暢通,也直接導致了小兒外科夜間就診難,亟需引導科學就醫。
急急急——夜間兒外急診就像「消防站」
「小孩子晚上摔破了頭,去一家綜合性三甲醫院,說急症沒兒科,看都不看一眼。又去最近的兒童醫院,說急症沒外科,兩個醫院同時告知全北京晚上兒科外科急診只有北京兒童醫院和兒研所兩家。」近日,一位網友劉先生的一篇博文引起熱議。
兩家拒絕診療的醫院給出同樣的回覆:全北京晚上能看兒外科急診的僅有北京兒童醫院和兒研所兩家。「難道全北京兒童晚上遇到了外科需求,只能跑到市中心的這兩家醫院嗎?」劉先生感到很不解。
健康時報記者日前對北京地區的北京兒童醫院、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北京協和醫院、中日醫院、朝陽醫院、北京東方醫院、八一兒童醫院等近30家三級綜合醫院小兒外科情況完成調查,結果顯示,除3家兒童專科醫院外(北京兒童醫院、兒研所、八一兒童醫院),設有兒外科的三級綜合醫院僅有2家(解放軍總醫院、北大一院),有夜間兒外科急診的醫院則更少。
北京協和醫院兒科主任醫師魏岷透露,目前北京絕大多數的醫院都只設立了兒內科的夜間急診,如果遇到類似小孩兒摔破頭的情況,14歲以下的孩子送到醫院來,兒內科醫生無法接診只能要求患者轉院至有兒外科專科的醫院。
「夜間急診就像消防隊員救火似的,有沒有火都得備著,不能說不是天天著火就把消防站給撤了」,陸軍總醫院八一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董麗告訴健康時報記者,無論是兒內科,還是兒外科,不管距離多遠,夜間基本上都要集中到北京兒童醫院和首都兒研所就診。
據首都兒科研究所提供的一份數據統計,從下午四點半到第二天早上八點,高峰時期一晚上最少看200來個急診,最高峰時晚上要接1000餘個。
「兒童和老年是最容易受到外傷傷害的兩個群體,如果碰到突然摔傷等的情況,建議應到就近的醫院進行常規的檢查和處置,及時進行救治,以免耽擱孩子的病情,長距離的奔走存在著風險。」首都兒科研究所副所長谷慶隆對此表示,目前晚上夜間有兒外科急診需求的,基本都送到兒研所和北京兒童醫院,對於居住在北京其他地區的居民來說,的確存在很多問題。
缺缺缺——夜間兒科急診最多配1~2名醫生
「晚上遇到外科的患兒,真的是常常沒有醫生可以看,我們也覺得頭疼!」董麗告訴健康時報記者,多數醫院夜間兒科急診最多配1~2名醫生,她已經連續值了好幾個連班,醫生嚴重缺位,經常替補夜班,從晚五點到第二天上午八點,這樣的高負荷工作強度對一個50多歲的主任也是家常便飯。
董麗說,有時門診患者過來時,病房的外科醫生正忙著手術不能分身,天天超負荷工作,也滿足不了患者需要,兒科醫生壓力巨大,「對於外科病兒,白天還能應付,到夜裡,值班醫生很難滿足需要。對於磕破頭、劃破臉前來就診的孩子,單單去解釋的工作就忙得口乾舌燥,可還是常遇到家長不能理解的情況。」
為何兒外科夜間急診難保證?醫院難道不知道兒科夜診的重要性?
以八一兒童醫院為例,兒外科的醫生需要管理普通病房、普通門診、新生兒病房和新生兒門診以及外科手術,這些兒外科大夫根本排不開班,醫院不能停掉白天門診、也不能關掉新生兒病房,更不能縮減兒外科手術人員,就只能妥協,去關掉夜間的兒外科急診,由夜班病房值班醫生代看。
兒外科夜間急診短缺的近憂,實則體現了整個兒科急診運行舉步維艱的遠慮。
2014年,全國兒科急診現狀調查協作組就曾發布了一份《中國15省、市、自治區三級和教學醫院兒科急診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兒科醫生,特別是兒科急診醫生不足突出。參與調查的全國27家醫院中,絕大多數靠輪轉醫生值班,對兒科急診醫生的培訓不夠,政府、醫院管理層及科室負責人對兒科急診管理不夠重視,也沒有制訂相應的管理規範和要求。
魏岷向記者算了一筆帳,「比如兒科原本有10個醫生,辭職或生孩子的醫生6個,就剩下了4個兒科醫生,光是白天的門診、病房等崗位的工作量4個人就難以為繼,再讓他們值夜班肯定很不現實。」
北京協和醫院在兩三年前就曾出現了兒科醫生短缺危機,短期內數名醫生和護士陸續辭職,還好在醫院支持下,加大補充兒科醫生的力度,至今才緩解了危機。「但凡能排出班來,任何醫院也不願意走這一步。」魏岷說。
兒科醫師短缺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從2015年開始,一組數據越來越凸顯。《2015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鑑》統計,目前我國兒科醫師不到10萬人,相對於0至14歲兒童的2.6億人口,平均每兩千名兒童擁有一名兒科醫生。
「就連我自己也不願意讓孩子當兒科醫生。」董麗向健康時報記者表示,如今加入到兒科行列的醫生越來越少,兒外科尤其是兒科醫生短缺重災區的中心,兒科醫生太缺,缺的原因就是風險大、勞動負荷大、掙的也少,兒科醫生收入普遍低於其它專業醫生。價值規律,決定了兒科醫生的流失,因此提高兒科醫生的待遇是關鍵所在。
累累累——夜間收費與白天相同甚至更低
「晚上一個人看100來號病人,沒有半毛錢收入差,有時甚至比白天更低」,這是一位兒科夜間急診輪值醫生的吐槽,也代表了兒科夜診醫生的普遍心聲。
兒童夜間急診的費用,是按照級別收取,而非工作強度。魏岷舉例說,白天特需專門門診掛號收費為16元,普通號為5元,而在夜間急診,收費普遍是5元,也就是說,晚上值班的收費甚至要比白天更少。
早在數年前,國家發改委便組織部分專家進行了關於提高兒科診療服務價格的內部討論,按照當時的討論結果,6歲以下的兒科診療服務可適當提高費用30%。
5月18日,國家衛計委終於發布《關於加強兒童醫療衛生服務改革與發展的意見》,要求合理調整兒科醫療服務價格。對於兒童臨床診斷中有創活檢和探查、臨床手術治療等體現兒科醫務人員技術勞務特點和價值的醫療服務項目,收費標準要高於成人醫療服務收費標準。
不過,對於夜間醫療費用的提高,政策一直未有提及,且政策落到一線,成為隔靴搔癢的毛毛細雨,淋在身上毫無知覺。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一位不願具名的兒科醫生表示,東方醫院夜間兒科急診掛號費用與白天完全相同,都是5塊錢,但一晚上不睡覺,好幾天都緩解不過來。
據記者調查了解到,除了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解放軍總醫院以及3家兒童專科醫院之外,近百家三級綜合醫院都沒有了小兒外科,夜間兒外科急診更是少之又少。甚至包括海澱醫院、解放軍第306醫院等綜合醫院在內的兒科,到了晚上十點之後就不看病了,也就等於沒有了下半夜兒科急診。
民營資本的介入,大多數是面對高端人群,更加劇了公立醫院兒科本身已經緊張的形勢。相對而言,高出近百倍的月薪,無需上夜班,給眾多兒科醫生提供了極大的誘惑。谷慶隆透露,因為民營醫院的高薪聘請,身邊很多兒科醫生都離開了。即便是兒科醫生相對充足的兒研所,也面臨著提高醫生收入的難題。
魏岷建議,如果能適當提高夜間急診醫生的收入,至少能鼓勵一部分人來值夜班。減少兒童夜間就診困難,讓國家統籌安排解決兒科醫生短缺、提高兒科醫生收入等是最重要的措施。
改改改——當務之急是科學引導分級診療
急診主要是解決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專家表示,類似於腦袋摔傷的問題在社區就應先做簡單包紮止血處理,晚上的大醫院急診,更多充當了夜門診的角色。
美國醫學院協會(AAMC)也將急診醫學任務確定為:立即制定決策並採取必要措施,防止處於健康危機的患者死亡或任何進一步的功能喪失,可簡要概括為:搶救生命,穩定病情,緩解症狀,安全轉診。
據首都兒研所統計,夜間急診有感冒發燒、擦破劃傷等各種各樣的病人,高峰時期高達1000人,而真正急診只有10%左右。夜間來看病和夜間急診被認為是兩回事。谷慶隆表示,這不僅給急診醫生帶來額外的工作負擔,也容易讓真正需要急診的病人在等待中耽誤病情。
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是要做好基層社區的分流工作。國家衛計委就曾發布《急診病人病情分級指導原則》提到,要求儘量做到基層首診,緩解急診患者的看病壓力。
然而,在受調查的北京30家三級醫院兒科中,有4家醫院表示夜間能處理外傷。多位臨床醫生表示,除北京兒童醫院和首都兒研所外,大多數醫生並不了解北京哪些綜合醫院可接受兒外科患者,無法向患者提供相關就醫信息。
董麗表示,信息不暢通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同時缺乏相關數據和轉診培訓,哪些醫院有兒外科及其夜間門診,衛生部門應該定期統計,並將名單向社會和醫院發布。哪些醫院有夜間急診,應該由指定部門的人員定時進行統計,並向社會公布。
國家衛計委宣傳司司長毛群安表示,很多孩子晚上就是個感冒,也要跑到兒童醫院或兒研所,大醫院同時承擔了分流的職能,造成了混亂,這就是社區醫生這一環節缺失了。其實,首診在社區,治療上大醫院,社區醫生應發揮其上下轉診的功能,主要的職能就是要分析這個病人是不是出現了特別重大緊急的情況。
董麗建議,三級醫院可以在社區設立子醫院,輔導下級醫院,下級醫院開設夜間門診,或者把社區醫院收購上來,歸大醫院管理,三級醫院的大夫輪流在社區值班,小的傷口包紮、簡單的發燒感冒問題在小的醫院就能解決,穩定病情後,再由社區醫院醫生指導進行轉診。如果處理不好,馬上由救護車送往指定醫院。建議完善的可操作的轉診制度。
據悉,從2012年開始,北京兒童醫院開始探索分級診療,聯合北京地區綜合醫院建立了北京市兒科綜合服務平臺,2013年跨省組建北京兒童醫院集團。2015年,該院的門診量比2014年下降了17萬人次。
不過,上述多位專家也同時指出,目前絕大部分社區醫院還很難開設夜間急診服務。兒科夜間急診的分級診療,涉及到整個體系的重建,面臨人員、資金、醫療規範等諸多問題。社區分診,需要建立在患者對醫生的完全信任的基礎上,全面構建分診,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