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最苦澀的等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儒學的建立,經歷了一個長而複雜的形成過程。漢人許慎的《說文解字》中說,「儒,柔也,術士之稱。」說明在一開始,儒是所有學術之人的總稱。春秋末年,百家興起後,孔子建立了自己的儒學學派,開始以詩書禮樂教人。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其中的六藝,是周朝貴族教育中必須掌握的六門技能:禮、樂、射、御、書、數(《周禮·保氏》)說明孔子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最初還是基本延續了周朝的貴族教育內容,只不過是把這些教學內容從官府之中搬到了私人教學中而已。
通過孔子的私學教育,這些原本是貴族教育的內容得以流布民間,使得民間的英才之士能夠掌握貴族專有的知識,有機會崛起於草莽田畝之中,遊走於諸侯之間,談說於廟堂之上,孔子在教育普及方面的功績,堪稱無與倫比。在講學的同時,孔子的儒學學派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以仁學為核心的學術體系。為了實行自己的理想觀念,孔子不辭鞍馬勞頓,與自己的學生一起,周遊列國,到處推廣宣講自己的學說希望自己的仁學能夠治理天下的混亂,挽救民眾於火。
直到晚年,孔子眼看自己的政治抱負無法實現,只好回到魯國。在魯國,他一邊與弟子們講求學問,一邊整理了魯國和周朝散落於民間的史書、禮儀、佔等典籍。這些典籍,就構成了儒家學派後來奉,為教科書的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去世後,儒學分為不同的學派,孔子的弟子和後代繼續在各地傳承和宣講學學說。在這個過程中,儒學逐漸形成了以孔子為精神導師、以仁學為思想體系、以六經為學派教科書的學派,直到在漢朝被定為獨尊的國家學說。
並在後來的歷朝歷代,逐漸獲得越來越尊崇的地位。在這個過程中,孔子的形象有被「神化」的傾向。孔子的門人弟子、公羊學派、今文學派和歷代統治者在這個「神化」的過程中都起到了添油加醋的作用。但是,這個被「神化」的過程,同時也是儒學的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所接受的過程。儒學並不是一開始就被統治者所接納的。孔子一生棲惶惶,顛沛流離,幾乎被所有權勢者拒之門外,受到無數人的嘲弄,遭到各種暴民和武人的欺凌,受到其他學派的術士的排擠和陷害,但是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
他接受過許多權勢者的捐贈和贊助,也和很多權勢者合作過,但他是為了推廣自己的觀念和理想,而不是為了富貴。當他看到自己的理想無法實現時,他會拂袖而去,視富貴如浮雲,棄之如敞展。他的理想主義,他的仁學理念,他的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永遠成為中國人心目中尊崇的對象。在一個以暴力為原則的社會裡,能提出仁愛為核心的學說,並不懈地推行,是需要勇氣的。
從儒學發展形成的過程還可以看出,儒學的形成還是一個不斷吸收和融合的過程。所以,在儒學形成的過程中已經兼有了諸子百家的特長,這裡所說的儒學,也已經不是單純的儒學而是一個吸收了各家學派所長的一個綜合的儒學概念了。從這個角度講,儒學是繼承了整個中華文化精華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