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獲獎,同時這部電影獲獎也有中國投資人的參與,將其稱之為有中國投資的第一部奧斯卡大獎電影也不為過。或許正是近年來奧斯卡獲獎電影趨於「同質化」的結果,讓這些資本家可以摸到規律投資成功。但我們並不否定這樣的做法,至少從側面來說這也是一種商業上的成功。
並且我個人認為無論是哪部電影獲獎,和平民百姓關係不大,我們更多的只需要在意電影到底好不好看,亦或是能否擔得起最佳影片的頭銜。
除此之外,每逢影片中出現的復古汽車或新車,對汽車文化都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才是我們更關心的事情。所以,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這部電影中兩人一車的故事。
大家聽過白皮書或者紅皮書,在我們國家不知道綠皮書很正常。畢竟綠皮書的全稱為「The Negro Motorist Green Book」,是專門為黑人而寫的一本旅行指南,而電影《綠皮書》片名的靈感正是得益於此。
要知道在上個世紀中期,黑人還不能受到平等對待。1936年出版的第一本綠皮書裡,標註了每個城市黑人可以進入的旅店或餐廳,如果沒有它,黑人到了美國南方出行甚至會遭到羞辱和危險。直到60年代中期,平權運動有了進展,才漸漸淡出了歷史舞臺。
劇中的兩位角色便把人種之間微妙的反差感演繹得十分到位,一個舉止粗魯的白人司機,坐在後排尊貴座位上的則是舉止優雅的黑人鋼琴家。
儘管二位主角路上一路鬥嘴,電影卻並沒有採用激烈的方式去展現,而是通過演員細節表演呈現。比如《綠皮書》劇照中,白人司機表情凝重的看窗外,黑人鋼琴家卻表現出威嚴肅立。
而電影中除了兩位主角之間引發的故事情節,貫穿整個電影的男主角座駕——1962款的凱迪拉克,想必也是引得不少車迷朋友們感興趣的原因所在。
有意思的是,無獨有偶,去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語》,車輛道具使用的也是一臺1962年的凱迪拉克車型。其在影片裡被形容為:「美國五分之四成功男人的選擇」,這可以被視為至高無上的榮譽。
再回過頭說電影《綠皮書》中出現的凱迪拉克,具體來說這是一臺凱迪拉克De Ville第二代(1961-1964)車型,隸屬於Series 62車系。
該車系歷經了兩代設計師的演變,從「流線型」轉變為「船型」,火箭造型的車尾尾鰭當屬凱迪拉克在那個時代的流行設計元素。
這也得益於冷戰時期美蘇兩國對太空的探索,催生了軍備競賽中的一項:太空計劃。所以這也是凱迪拉克身上背負的那個時代的獨有的烙印,更是記載了火箭時代的傳奇。
到了1959年,De Ville從Series 62車系中獨立出來後,這一代的車型被單獨作為系列銷售,市場反響竟然異常的好,甚至超過了凱迪拉克自成立以來過半的銷售額。
其龐大的車身足以帶來對視覺上的衝擊,車身設計大量的使用了誇張的設計元素,在進氣格柵用了大量鍍鉻亮條裝飾。再配上那個時代的標誌性V8發動機,美妙的聲浪,可謂無一不令人嚮往。這也反映了時代本身,歷史需要用優美的語言和後人解釋,但更需要用藝術的美感得以傳承。
既然上面聊過了《綠皮書》中擁有時代美感的凱迪拉克De Ville二代,我們不妨再聊一聊現如今凱迪拉克的旗艦傳承車型—全新CT6。
2019款凱迪拉克CT6,進氣格柵改款後使用了點陣式設計後,清爽許多,哪怕不到三十歲的年齡都有信心去駕馭他。
CT6的車身從側面看上去非常舒展,修長,一線到底的車身被很好的傳承了下來。尾部鑽石切割尾燈設計,將「火箭」造型傳承了下來,在夜晚格外顯眼,辨識度很高。
在內飾上設計師展示了凱迪拉克品牌對豪華的理解,CT6展現出一如既往的美式豪華,搭配實木裝飾,內飾觸手可及的位置都使用了真皮進行包裹,大屏幕的使用給CT6帶來更多科技感。
最後總結一下,感謝電影可以讓懂車或不懂車的朋友們一睹少見的古董車芳容。這些老車不止是屬於那個時代,而且還帶有傳承的色彩在其中。
但老車有老車迷人的魅力,新車也有新車的科技。就像1962款凱迪拉克Sedan de Ville和2019款凱迪拉克CT6,百年車企有著百年早車經驗,從新車裡能看到老車的影子,這才是品牌文化。希望我們國家的汽車品牌在未來不止是用文字追憶,也能同凱迪拉克一樣,能夠用藝術的美感傳承下去。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原創文章,轉載需授權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