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海洋大管子助「地球自救」

2020-12-12 生物谷

英國兩位科學家想出了一個"奇特"的方法來對付氣候變化問題。
 
 
他們的想法類似中醫的方法,就是幫助身體"自療"。

這是牛津大學格林學院(Green College, Oxford)的詹姆斯•洛夫洛克教授(Prof James Lovelock)和倫敦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館長克裡斯•拉普利(Chris Rapley)在《自然》雜誌(Nature)撰文提出的挽救地球的方法。

浮遊生物能吸收和鎖住二氧化碳

他們認為,若能把海底養料豐富的海水帶到海面,就能為海面的綠藻和浮遊生物造就良好的生長環境,海面上的綠藻和浮遊生物能大量吸收空氣中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待綠藻和浮遊生物死後,他們的已經吸收了二氧化碳的身體將會下沉到海底,把二氧化碳鎖在海底,從而為大氣清除溫室氣體。

但是,如何把密度較大的寒冷海底海水帶到海面上呢?

洛夫洛克提出了奇特的構想

 他們建議在海洋裡直立設置大量直徑10米、深100米到200米的大管子,利用海潮的力量,把海底的海水通過管子送上海面,順帶把海地的磷和氮等養分帶到海面。在管子底部附近設有單向閥門防止海水往下回流。

不過,他們也提出了這個做法所帶來的問題,例如必須考慮海洋酸化的問題。還有就是在工程和經濟層面的考慮。

這個龐大的地球工程如果要全面實施,將要在全球布置這些大管子,估計需要數以百萬計的管子。

不過,這兩位科學家的概念受到了其他科學家的批評,擔心這個做法可能破壞海洋的生態系統。

 

可是,提出新理論的兩位學者說,要從大氣清除500兆噸二氧化碳不是目前人類科技所能做到的。如果人類不能"為地球療傷",就可能要幫助地球"自療"。

目前,美國一家公司Atmocean已經在進行他們自己的類似計劃。
 

海底管子構思圖

原始出處:

Nature 449, 403 (27 September 2007) | doi:10.1038/449403a; Published online 26 September 2007

Ocean pipes could help the Earth to cure itself

James E. Lovelock1 & Chris G. Rapley2

  1. Green College, University of Oxford, Woodstock Road, Oxford OX2 6HG, UK
  2. Science Museum, Exhibition Road, South Kensington, London SW7 2DD, UK

We propose a way to stimulate the Earth's capacity to cure itself, as an emergency treatment for the pathology of global warming.

Measurements of the climate system show that the Earth is fast becoming a hotter planet than anything yet experienced by humans. Processes that would normally regulate climate are being driven to amplify warming. Such feedbacks, as well as the inertia of the Earth system — and that of our response — make it doubtful that any of the well-intentioned technical or social schemes for carbon dieting will restore the status quo. What is needed is a fundamental cure.

The oceans, which cover more than 70% of the Earth's surface, are a promising place to seek a regulating influence. One approach would be to use free-floating or tethered vertical pipes to increase the mixing of nutrient-rich waters below the thermocline with the relatively barren waters at the ocean surface. (We acknowledge advice from Armand Neukermans on engineering aspects of the pipes.) Water pumped up pipes — say, 100 to 200 metres long, 10 metres in diameter and with a one-way flap valve at the lower end for pumping by wave movement — would fertilize algae in the surface waters and encourage them to bloom. This would pump down carbon dioxide and produce dimethyl sulphide, the precursor of nuclei that form sunlight-reflecting clouds.

Such an approach may fail, perhaps on engineering or economic grounds. And the impact on ocean acidification will need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But the stakes are so high that we put forward the general concept of using the Earth system's own energy for amelioration. The removal of 500 gigatonnes of carbon dioxide from the air by human endeavour is beyond our current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If we can't 'heal the planet' directly, we may be able to help the planet heal itself.

相關報導:

美專家認為氣候變暖削弱海洋浮遊植物生命力

氣候變暖:人類搖籃受威脅 非洲大陸難適應

世衛組織稱2030年全球30萬人將死於氣候變暖

研究發現氣候變暖致使珍稀水蛭瀕臨滅絕

世界經合組織提出警告說:生物能源開發無助解決全球氣候變暖

氣象專家警告:未來氣候變暖影響我國各個方面

智利冰湖消失之謎解開 氣候變暖是禍首(圖)

科學家發現髒雪是北極氣候變暖第二大原因

氣候變暖珠峰冰川告急

氣候變暖:人類搖籃受威脅 非洲大陸難適應

相關焦點

  • Nature:研究揭示地球氧氣存在時間提早數億年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近日報告說,約30億年前,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就已經大量存在,這比此前科學界普遍認為的時間提早了數億年。一般認為,地球大氣中的氧氣來源於光合作用。目前約佔大氣21%的氧氣並不是在地球45億年的歷史長河中逐漸累積的,地球誕生後最初20億年間氧氣幾乎不存在。
  • 這是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
    幾十年來,學院已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5000餘人,成為國內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領域辦學最早、培養人才最多的院系,三位畢業生當選為兩院院士。學院院訓為「涵海勵志,博古崇今」。學院現設有地質學(海洋地質方向)、勘查技術與工程(海洋地球物理方向)、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和海洋測繪與地理信息系統兩個方向)三個本科專業,均為省部級特色專業。其中,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海洋地質學為國家重點學科和省級重點學科;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為省級重點學科。
  • nature中文摘要 25 September 2014
    在本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展示了對系外行星HAT-P-11b(直徑約為地球的四倍)從可見光到紅外波段的透射譜觀察,並發現在1.4毫米處有水蒸氣的吸收。這個吸收大小約為250ppm,表明這個行星的大氣直到1mb對應的海拔高度為止都是很乾淨的,且富含氫氣,這使它的均勻大氣高度(指氣壓按e的指數變化的高度)很高。
  • 地球是一個海洋的世界,太陽系還有比地球水資源更多的星球嗎?
    站在地球上,你可能感覺不到陸地和海洋面積的巨大差距,但如果站在太空中,你會看得非常清楚。 人類居住的陸地被海洋隔開,形成五個板塊。浩瀚的海洋讓地球看起來像一個水的世界,很多人把地球叫做水球。那麼地球宇宙中的水資源,也可以稱之為富水星球嗎?
  • 儲存了全球變暖93%的能量,海洋正成為地球的火藥桶
    由於海洋巨大的比熱容,全球變暖93%的能量都儲存在了海洋中,另外7%的能量用於加熱陸地、加熱大氣、融化極地海冰、冰蓋,融化山地冰川等等。所以,我們說海洋才是地球的儲熱罐。全球變暖不單單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球表面的變暖,它就像雪糕上一塊融化的巧克力一樣,這股暖流已經不斷從地表和海表流向深海,導致海洋變暖,僅關注地表是遠遠不夠的。
  • 海洋地球物理探測方法綜述(二)物理測井,地熱,水深和電磁
    由於環境的特殊性,投資大,風險度高,海洋地球物理測井對測井儀器功能和性能要求特殊而複雜,具有技術高度密集和高難度的特點。海上測井平臺大多分為叢式井或多分支井,表現為大斜度、大位移或水平井。裸眼測井方法主要是解釋油氣、水層,以及儲層孔隙度、滲透率和含油飽和度,為完井和射孔提供資料,針對不同儲層和地質要求,可提供不同測井技術。常用的有電阻率測井、聲波測井、核磁測井等。
  • 衛星拍到地球出現改變,2021年地球開始「自救」了?
    人類創造出了璀璨的科技文明,但人類在享受生活改變的同時,似乎忽略了地球環境的惡化。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地球的狀態已經越來越差了,更有科學家對人類發出警告,如今地球已經有些不堪重負了。多顆衛星拍到的地球變化,似乎也在印證著瑪雅預言將要成真,這是真的嗎?
  • Nature雜誌2月23日精選文章一覽
    他們發現,至少有七顆大小和質量與地球相似的行星圍繞這顆木星大小的恆星運轉。這些行星的平衡溫度都較低,使它們的表面有可能存在液態水。本期封面所示為所述七顆行星及其與TRAPPIST-1關係的藝術再現圖。封面:NASA/JPL-Caltech/Robert Hurt (IPAC)。
  • 地球早期的「原始海洋」是什麼樣子的,它和現在的海洋一樣嗎?
    地球曾經被海洋覆蓋,地球的生命起源於海洋。然而,科學研究發現,早期地球上的海洋與現在完全不同。最初的海洋是什麼樣的?原始的海洋是酸性的熱洋海洋是如何形成的?在地球演化的早期,原始地球是由星雲凝聚而成,氣體和固體顆粒逐漸分離形成原始大氣。原始大氣不斷逃逸到星際空間,因此原始大氣對地球水圈的形成沒有任何貢獻。在原始大氣逃逸的過程中,來自地球內部的揮發性物質不斷地取代了原始大氣,並逐漸演化為次級大氣。水圈的形成首先依賴於這種二次大氣。次生大氣的發育主要來自火山噴發等氣體釋放過程。
  • 著名海洋地球物理學家林間教授當選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GU)會士
    當地時間2020年11月18日,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AGU)公布了2020年當選的AGU會士(AGU Fellow)名單,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系講席教授、著名海洋地球物理學家林間入選,以表彰他對海洋科學與地震學的卓越貢獻。AGU主席Robin Bell致電林間,祝賀他當選為2020 AGU會士。
  • 地球上南半球海洋面積比北半球大很多,原因還真的比較複雜
    眾所周知,地球南半球陸地面積僅佔全球陸地總面積的22.5%左右,南半球的海洋面積是北半球的將近兩倍,這種南北半球的巨大差異實在比較奇怪。地球作為一個自轉和公轉速度都是比較平穩的星球,按理說應該是海陸分布南北半球差不多才是,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英文版】《大自然在說話》—海洋
    我是海洋,我是水,我覆蓋了大部分地球。我創造了它。Every stream, every cloud, and every rain drop. It all comes back to me.每一條河,每一朵雲,每一滴雨,都將回到我的懷抱。
  • 海洋中的可怕捕食者,鯊魚和海洋霸主的愛恨情仇
    02滅絕和新生在泥盆紀末期,發生了著名的「泥盆紀大滅絕」,也是地球歷史上第二次生物大滅絕事件,盾皮魚類在這次災難中全部滅絕就在軟骨魚類在海洋中瘋狂進化的時候,又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悄然降臨——二疊紀末大滅絕,二疊紀末大滅絕被認為是最慘烈的一次生物大滅絕事件,97%的海洋動物永遠消失,而鯊魚又在這次大滅絕中再次倖存。
  • 對教材《地球概論》關於海洋潮汐原理與計算的質疑
    本節進入正題,先從海洋潮汐談起,提出問題。養育我們的地球,表面約百分之七十一被海洋覆蓋著,而海洋每日兩次的潮汐漲落現象與每月兩次的天文大潮現象又把海洋的潮汐與太陽、月亮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自古以來,人們就認識到海洋的潮汐現象與日月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認為海洋潮汐是由日月引起的,而日月如何引起潮汐現象,則不能給出明確的解釋。自牛頓發現萬有引力並運用萬有引力定律解釋海洋潮汐現象後,三百多年來,人們一直沿用牛頓引力理論解釋海洋潮汐現象,計算產生潮汐現象的引潮力大小,這說明,主流科學界是認可牛頓潮汐理論的。
  •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面積比地球所有陸地還大,但其危機已逐漸到來
    世界上最大的海洋,面積比地球所有陸地還大,但其危機已逐漸到來說到地球上的海洋,我們都知道我們有四個海洋,七大洲,但儘管後者的數量似乎很多,誰知道事實上,地球的表面積大於陸地面積。說到大海,沒有比太平洋更好的地方了。
  • 地球是一個海洋的世界,跟其它星球相比,水資源如何?
    地球表面有71%的面積被海洋覆蓋,而陸地的面積則只有29%,站在地球上你可能感覺不到陸地和海洋面積的巨大差距,可如果站在太空中,你就會看得非常明顯。人類生存的陸地被海洋隔開,形成了五大板塊,如此廣闊的海洋,讓地球看上去就是一個水的世界,很多人稱地球也為水球。那麼地球的水資源放在宇宙之中,還能夠稱得上是富水星球嗎?
  • 中科星圖GEOVIS 數字地球助力「智繪海洋」探索與開發
    本屆研討會邀請到中國工程院張祖勳院士、中國科學院孫和平院士分別作題為《大數據攝影測量》和《對發展未來海洋重力測量與應用的幾點思考》的特邀學術報告。  李磊在題為《GEOVIS數字地球助力「智繪海洋」探索與開發》的報告中指出,作為國內最早從事數字地球產品研發與產業化的企業,中科星圖以國家高解析度對地觀測和北鬥導航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一直致力於高分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應用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推廣,公司將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地理信息技術與航空航天產業深度融合,形成了完整覆蓋空天大數據獲取
  • 地球生命真的誕生於海洋嗎?科學家:也可能來自小行星!
    有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第一個生命誕生於海洋,是偶然事件,而另一些科學家則認為地球上的生命實際上是由小行星帶到地球上來的。相對而言,生命誕生於海洋的可信度比較高。我們知道,生命的本質就是蛋白質,蛋白質是所有生命的基本材料。毫無疑問,地球上水的存在為化學反應提供了天然的溶劑,而蛋白質則順利成章地誕生了。
  • 地球瘋狂「喝水」舉動,是為了在地心儲蓄海洋?
    地球瘋狂「喝水」舉動,是為了在地心儲蓄海洋?地球是我們全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從衛星拍攝的地球俯瞰圖,不難發現地球是一顆蔚藍色的星球,主要原因是因為地球上70%以上的面積都被海洋給佔據了,因為海水是藍色的,所以地球才是藍色的。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舉辦「學長進宿舍」活動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舉辦「學長進宿舍」活動   11月29日中午,為促使新生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生活部組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