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文人騷客,有不少人跋山涉水,不遠千裡來到叢臺遊覽懷古,留下了大量詩詞筆墨。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曾多次登臺遊覽,題詞吟歌。「春歌叢臺上」就是杜甫在《壯遊》詩中的一句。遠方的客人,如果你有興趣,讓我們先領略些歷史的筆墨,了解一下這座古邯鄲十景之一叢臺勝地的榮辱興衰吧。
《漢書·鄒陽傳》載:鄒陽與吳王濞書(約在公元前154年左右)曾說:「全趙之時,武夫鼎士,菘服叢臺之下者,一旦成市,而不能止。」這裡所謂全趙,當是指戰國時代鼎盛之時的趙國。當時,邯鄲城的武士們,經常穿著華美的服裝,聚集在叢臺之下,操武練藝。後人據此推斷,叢臺是趙武靈王時(前325—前299所建,至今已有二千三百年的歷史了。當年的叢臺,並非現在的一個臺子,而是幾個臺子連接而成。顏師古《漢書注》曰:「叢臺者,以其連聚非一,故曰叢臺。」據後人描述,當年的叢臺,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規模宏大,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名揚列國。
在漫長的歲月中,叢臺經歷了無數次自然災害的破壞和戰爭禍亂的摧殘。秦朝末年,秦國大將章邯曾兵破邯鄲,夷平城郭,想必叢臺也不會倖免。到了漢代,邯鄲由於成為諸侯王國趙王的宮城,叢臺被闢為趙王的宮苑,三國魏邯鄲人劉劭的《趙都賦》中有句話:「結雲閣於南宇,立叢創於少陽。」少陽,初升的太陽,意指東方,說明漢代趙王在宮城以東的地方修建過叢臺。從三國魏相曹操以鄴城(今邯鄲以南4公裡臨漳境內)為政治中心、邯鄲逐漸衰落為普通縣城起,叢臺也隨之衰落了。
可見,到了宋代,叢臺已衰敗為荒草遍地、狐兔出沒的一片廢墟了。歷代的統治者也曾多次鳩工修建過叢臺。據地方志所載,從明朝中葉至民國年間的短短四百年中,就修建了十多次。但是,他們出於各自的政治需要,或把叢臺修建成暸望、防禦的城樓,或在上面修建禳災祝福的神廟從而使叢臺早已失去了它原有的規模和風格。1937年,邯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叢臺亦被當作侵華日軍的據點,遭到了大肆破壞。新中國成立前夕,叢臺已經變得殘破不堪了。
「一唱雄雞天下白」。1945年,日本投降,邯鄲解放,叢臺又回到了人民的懷抱,千年的古臺獲得了新生。1953年,政府決定以叢臺為中心闢建公園。1963年,一場百年不遇的暴雨將叢臺東半部衝坍了,為了使這座流傳二千多年的古蹟不被湮滅,政府撥出大筆資金對叢臺進行了重修。重修後的叢臺,以更加壯觀的威儀屹立在冀南大地上,用它迷人的雄姿,吸引著國內外的遊人。
從叢臺公園東大門進去,踏著平坦的瀝青小路,呼吸著馥鬱芬芳的花香,檢閱過挺拔整齊的雪松、刺柏隊列,跨過一座幾乎是半圓形的水泥拱橋,就來到了叢臺的北門下,踩著寬闊的磚砌臺階,一氣登上五十級,邁進一座朱漆大門,迎面豎立著一個磚砌的碑樓。
碑上刻的是清朝乾隆皇帝登叢臺的一首御筆題詩,描繪了一片歌舞昇平景象:
石碑的背面有一首乾隆帝的御筆題詩。從石碑向南,是一個寬敞的院落,這是叢臺的第二層。這裡,有為紀念趙武靈王而設的「武靈館」,有以漢高祖劉邦的兒子趙王如意名字取名的「如意軒」,還有民國年間增設的圓形小亭「回瀾亭」。加上那向南延伸的帶垛口的城牆,抽發著茂盛嫩枝的幾百年古槐,爭芳鬥豔的幾株丁香、龍柏,把這裡裝點得古香古色,雅趣盎然。
靠東邊,一座圓形磚臺突兀矗立,這是叢臺的第三層,繞臺而轉,有七塊鑲嵌在臺壁上的詩賦、花草石刻,大都是明清遊人所作,像「千年此地尋遺事,獨對西風上古臺。臺下王孫招不起,枕中仙夢幾時可」、(明·張承仁),「武靈遺蹟未全湮,尚有叢臺勢絕塵。滏水涵窗波蕩漾,邯山排闥影嶙岣」(清·張帆)等,細細讀之,饒有興趣。整整繞過一個360度的圓圈後,便回到了登叢臺第三層的西門口。進入門樓,踏著條石砌成的弧形臺階拾級而上,不覺轉了個90度的大彎。抬頭看,坐北朝南的圓形拱門門楣上「武靈叢臺」四個金色大字便映入眼帘。進入拱門門樓,臺中是一座紅柱碧瓦、畫棟雕梁、重簷獸角的四角方亭,亭分內外,外面是走廊,內用花窗和門堵成室,裡邊有漢白玉趙武靈王雕像。當年它取名「據勝亭」,意即佔據這裡可以取得防禦上的勝利。現在,我們可以給予它新的解釋,「據勝」者,據亭覽勝景也。不信嗎?當你站在亭前,極目四望,壯麗的邯鄲市容便盡收眼底,一覽無餘;西望,巍巍太行,蜿蜒連綿,不時傳來的汽笛長鳴聲提醒人們,祖國的大動脈——京廣鐵路就從市內穿過;東眺,蕩蕩平原,阡陌良田,那林木蔥蘢處飄蕩著嫋嫋白氣,顯示著孕育過世世代代邯鄲人民的滏陽河頑強存在。
整座城市樹木茂盛,宛如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那一幢幢乳黃色、深紅色、豆青色的高樓大廈,就像漂浮在粼粼波濤上的遠洋輪船。近處,鐵架的電視轉播塔和電訊微波傳遞塔並肩矗立,高聳入雲。西南方,鋼鐵集團公司的高爐冒出的熊熊火苗,好似一支巨大的火炬,這美景,怎不令人心曠神怡!
觀罷市景下臺,可見圓拱門頂有琉璃磚製作的八個大字鑲嵌於門楣方:「夫妻南北,兄妹沾襟」。這裡,原來蘊藏著一個流傳千古的動人故事,即「二度梅」,亦叫「梅開二度」。
唐朝知縣梅魁,被奸相盧杞所害,全家被誅,唯梅魁之子梅良玉僥倖外逃,為了避免奸相捕捉,更名王喜童。喜童漂泊在外,無處投身,後來投靠到尚書陳東初家中做花工。陳尚書在賞梅時,見梅觸情,使他想起了故友梅魁,忙命家人為梅公設祭壇,以示懷念。夜晚突降風雹,將盛開的梅花掃落一空。陳尚書見此情景悲痛欲絕,立生出家之念,多方勸阻不從。為表出家之決心,順口說出「除非梅開二度,方可免我出家之念」。陳尚書敬友之心,驚動了上帝,梅花果真二度重開。陳尚書以為是天意,方才罷休;事後得知王喜童便是梅魁之子,喜出望外,且見其人品才識俱佳,遂將女兒陳杏元許配梅良玉為妻。為避奸相生疑,未擇婚期,婚前良玉同杏元兄妹相稱。恰在這時,北國犯境,奸相盧杞又薦陳杏元嫁北國和番。梅良玉以表兄的身份送陳杏元去北國途中,路經叢臺,在臺下話別,國讎、家恨、夫妻情交織在一起,悲痛萬分,揮淚告別,難捨難分,十分動人。自此,表示決心的「梅開二度」和「二度梅」的成語典故流傳至今。清初這個傳奇故事曾被編為章回小說《二度梅全傳》,後被改為戲劇。京劇、豫劇、川劇、漢劇、湘劇等劇種均有此劇目,尤其是「叢臺別」一場戲,是劇中的重頭戲。如今叢臺下南側園中有一漢白玉雕塑,即梅開二度故事形象。
如果你把眼光暫時收回到叢臺的西南腳下,一幅更加令人神往的美妙圖畫就展現在你的面前。在柳綠掩映中,一湖碧水粼粼閃光,湖上遊艇漂蕩,一座畫棟雕梁的六角形亭榭,屹立在與東西兩岸相連的中心島上。這座湖心亭的來歷,與戰國時大將樂毅有關。樂毅曾率領燕趙五國聯軍大敗齊軍而立下戰功,被燕王封為燕國亞卿,封號「望諸君」。因他原籍邯鄲,邯鄲人引為自豪,築亭紀念,亭名「望諸榭」。叢臺腳下北側座飛簷翹角黃琉璃瓦頂的古建築—一七賢祠,是後人為紀念忠義愛國的趙國七君子程嬰、韓厥、公孫杵臼、李牧、趙奢、廉頗、藺相如而建的。祠中立有這七人的彩繪塑像和故事繪畫,像「圍下宮程嬰匿孤」「藺相如完璧歸趙」「將相和」等史書上記載的動人故事,在這裡都有展示。祠內有一小院,為邯鄲碑林,畫棟雕梁、紅柱灰瓦的長廊下,牆壁上鑲嵌著歷代出土的石雕墓誌和當代書法名家的石刻書法。其東北角一六角亭中,有一盒全國最大的墓誌唐代魏博節度使何弘敬墓誌,為國家一級文物。臺西綠地中,剛剛矗立一座中國與斯洛伐克聯合發行的「亭臺與城堡」郵票紀念碑,亭臺指中國邯鄲叢臺,城堡指斯洛伐克博伊尼採城堡。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遊覽叢臺,可以揀拾許多古人的趣聞軼事,這不能不說是一大收穫。
從叢臺頂上下來,西門廊下,兩邊牆上曾懸掛著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遊覽叢臺的兩幅巨照。那是1959年6月3日,周總理來邯鄲視察,緊張的工作之餘,登上叢臺,俯瞰古城,興致勃勃。當時總理遊覽時,並沒有關閉園門禁止遊人遊覽。與公園僅一牆之隔有小門相通的邯鄲一中,有些學生到叢臺複習功課,見到了總理,高興得不敢獨享幸福,立即飛跑回校告訴了同學們。學生們聞訊蜂擁而來,聚集在臺下向總理歡呼,總理親切地向同學們揮手致意,並勉勵大家好好學習。這「人民熱愛領袖,領袖愛人民」的動人一幕,給叢臺的歷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
出門靠右首坐北面南一座牌樓,鑲嵌著當代文豪郭沫若1961年遊叢臺時的一首題詩刻,那龍飛鳳舞的筆勢,洋溢著郭老當時遊覽叢臺時的喜悅之情:
邯鄲市內趙叢臺,秋日登臨曙色開;
吟詠著郭老的詩句,欣賞著叢臺園林的美景,多麼令人樂而忘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