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叛徒,70、80後印象之中最深的或許是《紅巖》中出賣江姐的甫志高,90後心目中最鮮活的漢奸形象或許會是《小兵張嗄》中的胖翻譯。這些叛徒的藝術形象伴隨童年的著作、影視劇中被深深印刻在了我們腦海中。
但在歷史上真實的叛徒行徑更加令人深惡痛絕,婦孺皆知的第一大漢奸汪精衛降日投敵,建立傀儡政權;而這位鮮少人知的漢奸卻是導致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犧牲的幕後直接推手之一。他就是程斌,原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一師師長,楊靖宇身邊最得力的助手之一。
縱觀程斌的一生,為保全性命他在投入革命後,判離組織,先後委身日寇與國民黨,生動詮釋了什麼是牆頭草,風吹兩邊倒。程斌作為楊靖宇身邊的得力幹將,又官至師長,是何緣由致使其背板組織,出賣同志呢?
1937年12月,東北抗日局勢膠著。日軍開始有計劃攻略東北抗聯軍師高層,專門抽調出一批日軍、漢奸、特務組成「長島工作班」,併集中打壓第一師。原一師軍需部長胡國臣和政治部主任兼參謀長安光勳被日軍所捕後叛變投敵。為效忠日寇,表示衷心,胡國臣、安光勳獻策誘降程斌。
日軍暗中逮捕程母及其哥哥,實施監禁。同時,調集大軍重點圍剿程斌所率的第一師;在日軍炮火猛攻之下,第一師損失慘重,和上級失去聯繫。日寇派程斌之兄程恩前去勸降。
程斌對日寇的計謀雖心知肚明,但考慮到當下慘遭圍困,若不投降則難逃一死、難以保全家人的局面,思想逐漸動搖,決定投降,答應日寇的一切要求。並下令讓部隊下山投降,槍殺了反對他投降的戰士,裹脅師部及保衛連61人向長島工作班投降,最後總計這次隨程斌投敵的一師人員達115人,向日寇繳械步兵炮一門,輕機槍五挺、自動步槍兩支,步槍82支,手槍72支,子彈6 000餘發。
投敵後的程斌,積極活躍在為日寇獻謀劃策一線,帶領敵人摧毀了抗聯的補給生命線――密營,將江縣境內的70多個密營破壞殆盡,使得楊靖宇將軍陷入了彈盡糧絕的境地,直接導致了楊靖宇及其部隊敗退犧牲。
抗日戰爭取得勝利之後,程斌想到自己的所作所為以及在熱河、山西一帶隨日軍犯下的惡行,深知無法得到原諒,便投靠了國民政府。解放戰爭時期,為了苟且偷生,他擔任東北行轅第三縱隊的副總司令,率部與八路軍作戰4個多月,與人民作對,不知悔改。在瀋陽解放後,程斌帶著家人南下躲到北平定居,隨著北平和平解放,他見國民政府氣數將近,又計從心來,偽造履歷,進入華北軍區後勤部的軍械處當一名幹部。
為了保全自身以及家人,程斌沒有底線,無所謂於自身的信仰,不在意人民境況。為換取後路,他可以不惜一切手段。然而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懷罪之人終究逃不過正義的審判、人民的裁決。
1951年,程斌被過去的警衛員劉其昌認出,併到公安局檢舉。潛逃13年之久的抗聯叛徒程斌在家中被捕,判處死刑,執行槍決。一顆子彈結束了其罪惡的一生。程斌的叛徒生涯起始於保全家人,但保家人不過是一種託詞,根本上還是緣於其意志不堅定、求榮保命的卑劣本性。程斌為家人叛變,然而因為他的投敵行為,他的母親終生不再見他。
在14年艱苦的抗日戰爭中,湧現了不少以生命踐行大義與信仰的英雄人物,讓人心中不自覺生出敬仰之情。卻也有在民族危亡,國家危難之際為求榮華富貴、苟全性命的小人之輩。時事造就英雄,時事之下也出現不少賣國求榮、貪生怕死的叛徒。世界上沒有一種信仰能防止人變成叛徒,對理想信仰不夠堅定的人,為保全自身而喪失原則底線的人,終究會受到懲罰,依靠出賣他人來換取退路的人,最終也將會連其本身一起出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