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矽谷二號」的以色列,在VR AR產業上總有神奇的力量去吸引資本的關注。
你對以色列的印象是什麼?
「戰爭」、「國家小」、「男權」、「猶太人」、「聰明」……
在大眾媒體的議程設置下,這幾個關鍵詞基本上能夠概括大部分人對以色列的第一印象。
但是如果看到下面的一組數據:
以色列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超過80家,僅次於美國、加拿大。
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報告指出:以色列目前有3380創新創業公司,即每百萬人口中有200個創新企業,企業密度為全球第一。
會不會覺得和我們印象中的以色列天差地別,原來這樣的一個小國家有如此強大的創新力!在科技圈內,以色列甚至是被譽為全球的創新中心,很多投資人認為這個國家是「矽谷二號」。
幾年前,一本名叫《創業的國度》的書可以說是風靡國內,這本書的序言中如是寫道,「這本書講述了不囿於現狀、敢於挑戰傳統的以色列人的故事,是他們創造了『以色列的秘密』,並樹立了他們國家成為世界上領先技術公司的重要研發中心的地位。」
書中,作者描述了 一個僅有710萬人口、籠罩著戰爭陰影、沒有自然資源的國家,是如何產生了如此多的新興公司。
在這樣一個創新的國家,自然少不了這幾年熱起來的VR/AR技術,經常會在頭條上看到這樣的新聞:「來自以色列的XX公司獲得國內XXX的投資。」確實,國內外有不少巨頭將眼光瞄準了以色列的這些VR/AR公司,為此,鎂客君做了一個統計表格:
在這張粗略的統計圖中,涉及到的大公司包括蘋果、英特爾、阿里巴巴、Facebook等等。而且有半數以上以色列的VR/AR公司是直接被這些大公司收購。由此可見,以色列的VR/AR公司非常受國內外資本以及科技巨頭們的關注。
在以色列風險投資研究中心(IVC)與Zag-S&W律師事務所的最新報告中顯示,2016年以色列高科技企業融資總額高達48億美元,比2015年的43億美元高出11%,已經創下歷史最高紀錄。
技術壁壘高,自然被大公司收入囊中
下面是一張統計以色列VR/AR創企的分布圖,可以看到雖然以色列在技術、內容、應用平臺的發展上相差不大,不過技術是最為吸引國外資本的。
在AR/VR技術方面,以色列的初創公司更多的集中於光學、傳感器設計以及底層算法優化等。比如以光學波導技術為核心的Lumus,在獲得盛大、水晶光電1500萬投資後,很快阿里巴巴又投了600萬美元,而手勢識別的公司大多也是基於3D傳感技術為主。
另外,以色列VR產業最大的優勢就是硬體和自然用戶界面(手勢控制,眼動追蹤等),所以在一些專有的技術上,以色列的初創公司優勢也很明顯。確實,從之前的統計圖中可以看到,被大佬們收購或者投資的公司都是技術為主,其中尤其是手勢識別技術,蘋果、Facebook以及英特爾分別收購了與之相關的公司。
為什麼技術型的初創公司容易被看中,答案顯而易見,來自開普樂的周俊表示,「技術壁壘高啊,像應用、內容這些都是要靠市場和渠道,但是以色列在這方面沒有什麼優勢。」
(註:開普樂是一家全球科技項目中文資料庫,他們致力於架起國外企業和國內資本、公司的溝通橋梁,關注以色列企業較多。)
所以在VR/AR領域內,很多以色列公司有能力去搞技術研發,他們技術實力也很雄厚,同時這些公司也十分依賴自己所持有的技術,當形成一定的技術標準之後,能夠直接被巨頭收購採用,從而實現向全球推廣的發展目的。
軍工背景的創業者,技術實力自然不俗
除了技術壁壘高的企業容易受到海外資本青睞之外,鎂客君在分析這些公司創始人的求學和工作經歷中,發現很多創業者都在軍事部門或者相關企業工作過。
以阿里巴巴投資的Infinity AR 為例,其CEO Motti Kushnir之前在以色列國防部總理辦公室任職。
被英特爾收購的Replay Technologies 創始人之一Oren Yogev,在成立公司之前,一直是在軍隊從事軍用無人機方面的工作。在一次採訪中Oren提到,當時他負責高清圖像和視頻解決方案,在航空航天以及國防這些項目中,萌發了把這種視覺體驗帶到體育和娛樂應用中的想法。
Lumus的CTO Yaakov Amitai之前是埃爾比特系統公司(Elbit Systems)子公司El-Op的光學研發組負責人,這邊必須要提到以色列的Elbit Systems,它是以色列最大的私有軍工企業,Elbit在全球各地開發一系列國防與國土安全和商用項目,業務遍布航空航天、陸軍和海軍系統、無人駕駛飛機系統和前沿光電產品等領域。巧合的是,Lumus最新任命的CTO同樣是來自Elbit Systems,曾經參與了F-35戰鬥機智能頭盔項目。
眾所周知,軍事上用到的一定是最高端前沿的技術,這也奠定了以色列的技術創企為什麼在技術上的優勢如此明顯,正如周俊所說,「軍工流派的技術研發和人才一脈相承,共事時間長,相互搭班子有經驗,對公司的發展自然有無形的促進作用。」
綜合來看,我們所熟知的、被大佬看上的以色列VR/AR創企有這樣幾個特點:集中於光學、傳感器設計、底層技術等;技術壁壘高的企業極易得到資本的青睞;部分創業者有在軍事相關部門或者企業有過任職。
在上個月的Vive X DEMO DAY活動中,HTC Vive中國區總裁汪叢青表示將在以色列開一個新的Vive X加速器,在當天的活動中,也有來自以色列的三個創企參與了展示。隨後,HTC虛擬實境新科技部門副總裁鮑永哲補充道,「以色列很多技術其實是從軍方轉出來的,所以它的計算機視覺非常強。其實不僅僅是VR,他們創業的整個體系也很完整,從內容、團隊孵化到國家的推廣,以色列的團隊都是有一整個體系幫他們做孵化的。」
不僅僅是HTC,連接中外創新者的商務社區DayDayUp也在準備籌備以色列創新空間,而他們三裡屯空間,僅僅在一年內,先後就有Matomy、Appsflyer、Spotod、Taptica等7家以色列企業入駐。
當談及為什麼會選中以色列這個國家,大家的答案其實差不多,DayDayUp的創始人薄益群表示,「以色列的企業實力以及創新力都是一流的,同時他們也擁有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和融資環境,再加上國家對於科技創造的重視,種種因素促成了我們選擇以色列。」
至於以色列為什麼可以湧現出如此多擁有技術實力的創企,其實在《創業的國度》那本書中已經詳盡的描述了,無非是人才、創業環境、國家政策扶持、學校教育、移民政策等等多種元素共同作用下促成的。
比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這些VR/AR創企都有「軍事背景」,因為以色列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都需要先去軍隊服兵役,然後在這期間,他們會接觸到許多和軍事相關的技術,其中計算機視覺技術是他們接觸最多。
另一方面,以色列政府於1993年推出的「YOZMA計劃」也極大地推動了以色列創企地發展。該計劃主要內容為:一個科技公司如果獲得國際風險資本注資,以色列政府將提供1:1的配對資金支持企業發展。
毫無疑問,以色列是一個能讓技術、產業不斷蓬髮向上的國家,但是另一方面,受限於地理環境以及市場渠道等問題,以色列很少有像谷歌、Facebook這樣的大公司。
在這樣的一個現狀下,就有不少國內公司希望成為其中溝通的渠道,包括組織創業團隊去遊學,去以色列開孵化器,籌備以色列創新空間等等。吸收他們的技術,開拓其市場渠道,實現雙方的優勢互補。
在VR方面,其實粗略來看,以色列的這些公司,其他國家地區也有,但是大公司瞄準的都是以色列的公司,說明其技術功底紮實,否則矽谷的公司們怎麼也不可能爭相去收購他們的3D技術。
開普樂的周俊如此總結以色列的VR/AR產業,「以色列VR/AR領域產業鏈底層技術積累豐厚,從軍隊、學院等等派系均有大量的人才、技術、專利積累。同時,該領域底層技術公司一般不具備整機生產能力(通常只提供方案),因此與中、日等國家中大型企業(如京東方、水晶光電、歐菲光、波長光電等)有非常多業務往來。」
毋庸置疑,以色列是一個非常具有創新的國家,也受到了外界很多的關注,但是就像很多評論文章所說,這個國家一直沒有出現像美國矽谷裡的蘋果、Facebook這樣的巨頭,除了我們之前所提到的一些局限性,比如市場渠道的缺乏、產業鏈的不完整。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於當技術需要成長以及發展的時候,已經被既有的大公司給「取走了」,它不像美國、中國,有客觀的市場和生態環境去滋養他們成長地更快。
但是無論如何,從全球化的VR/AR行業發展來看,以色列的這些技術型以及應用型的公司必然會推動行業向前發展,讓技術可以更快地應用落地到B端行業。
鎂客君遺憾的是,當我們接觸到這些技術的時候,可能只記得「整合」的大廠,而不會去追溯背後的技術提供者。
就像不在科技圈的人,誰又會知道以色列是這樣一個創新的國家呢!
最後,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乾貨在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