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由蘭格鋼鐵網、北京金屬材料流通行業協會共同主辦的「蘭格鋼鐵網2019年度北京地區優質供應商50強揭曉頒獎大會」於8月11日在北京西國貿大酒店隆重召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張立群出席會議並發表了題為「2020年宏觀政策及經濟形勢預測」主題演講。
張立群表示,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 但中國化危為機,開啟了經濟發展的新篇章。目前,國內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兩手抓,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加大宏觀經濟政策實施力度,著力穩企業、保就業,並部署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在政策持續發力下,預計今年三、四季度GDP增長率將提高到8%以上,全年經濟增長率會達到4%以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張立群
以下為文字實錄:
化危為機 奮力開啟經濟發展新篇章
——2020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兩會精神解讀
張立群
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今天是蘭格組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線下會議,所以我想藉機會向大家介紹一下我對中國今年宏觀經濟形勢走勢和政策取向的一些觀點,供大家參考。我的題目是:化危為機,奮力開啟經濟發展的新篇章。
這裡有幾個內容,第一個看到中國經濟承受著多重壓力,形勢空前嚴峻複雜,首先是中國經濟有一個增速的長期下降,在2010年的時候,中國的GDP增長率至10.6%,但是到2019年的時候,降低到6.1%,就是中國經濟增速連續9年下降,累計下降達到4.5個百分點,這也是1992年以來首次出現的情況。
下降直接關聯到收入,因為從GDP的構成來看,就是各個主體收入的匯總,比如說企業的收入,政府財政的收入,居民的收入等等。從國民經濟核算的這樣一個體系來看, GDP的總量和各個方面收入的總量是完全相等的,也就是說企業的增加值它會變成職工的工資、企業的利潤、財政的稅收等等。所以隨著經濟增速下降,企業收入的增速也是在顯著下降。2011年到2015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率從20%以上降到1%。
在2017年以後,調整為營業收入,這就包括一些資產性的收入。按照新的口徑,2017年到2019年,企業的營業收入增速從10%以上降低到3.8%,所以企業的收入增速是在持續下降的。
剛才列出來的是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它只有37萬家左右,現在市場主體超過1億家,工商企業是3800多萬家。
規模以上的企業都是這樣一個情況,可以想廣大的中小微企業,收入情況是個什麼樣的狀況?所以說整個企業收入增速下降,這就是企業困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來源。因為辦企業沒有財政給撥款兜底,全部要自收自支。那企業的財務收支平衡了,就要靠銷售收入。如果銷售收入越來越少,但是支出是有剛性的,職工的工資,五險一金的交納,銀行貸款的還本付息,包括各種材料款設備款的支付等等。所以企業就面對一個收不抵支的困境,就要減薪裁員,就要拖欠銀行貸款本息,時候困難了,在其他方面就表現出來了。
比如說從財政來看,稅收收入在減少,在2011年的時候,全國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比增長25%,但是到2019年的時候,只增長3.8%,所以說整個財政收入增速在持續下降。財政支出保民生也好,包括各個公共服務也好,它是有剛性的。那麼政府的發債就只能擴大了,財政赤字就只能擴大。另外看居民收入,實際上經濟增速下降,每一個人會感受到錢越來越不好掙了。
2013年到2019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同比增長率從8.1%降低到5.8%,所以消費的能力也在下降,因為掙的錢少了。所以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2010年的時候是增長18.38%,到2019年的時候是增長8%。整個購買力,內需和收入是緊密相關的,消費就是收入的函數。所以在這樣一個情況下,看到整個經濟增速的下降,導致各個方面收入增速都在下降,所以經濟的困難就在加大。無論是從居民來看,從企業來看,從政府來看,還是從銀行來看,困難都是在加大,銀行的不良貸款在增加。
為什麼經濟增速連續9年下降?
這裡邊有不同的觀點,有一些學者認為是供給側的因素,導致經濟增速下降,比如說人口老齡化,人口紅利消失,人力資源保障水平下降了,要素保障水平下降,潛在經濟增長率肯定降低了。
另外有些專家認為技術也是有瓶頸的,因為產業在升級,中高端的技術發達國家就不願意轉入,他要控制技術的獲取。像美國對中興的晶片限售,包括對華為的打壓等等,所以有些專家的觀點是現在技術供給也是有瓶頸的。整個要素供給,無論是人力資源供給還是技術要素供給,都出現瓶頸,潛在增長率肯定下降了,所以去年有一個討論,要不要保增長率?有些專家說潛在增長率實際上是在6以下的,幹嘛要保?客觀上是下降的,不能用大水漫灌去刺激它,讓增速再提高。
但是如果做一番調研,發現這一些觀點是不能成立的。為什麼?看人力資源,2019年按國家統計局的數據,勞動年齡人口就是16-59周歲年齡段的人口,到去年是8.96億,但是去年全部城鎮就業到年底的存量4.4億左右。就是幾十年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整個城市非農產業對勞動年齡人口的吸納不到一半,另外一半在幹什麼?解釋就是在農村務農,但是務農需要不需要這麼多的人,現在農業機械化的水平在很快提高,規模化產業化的水平在很快提高。所以按照有關農業專家的觀點,現在農業生產8000萬左右的勞動力就足夠了。
國家統計局還有一個數據,農民工的數量去年是2.94億,外出務工農民工1.74億,這就有大量的勞動力剩餘。現在在校的大中專學生5200多萬,每年的應屆畢業生像今年應屆大學畢業生874萬,應屆的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今年超過500萬人,光應屆大中專畢業生超過1300萬人。
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全年的就業,城鎮新增就業不少於900萬,看看現在是勞動力供給不足,還是就業崗位不足,所以稍微做一些調研就可以看到,認為人口老齡化導致勞動力供給不足,潛在增長率下降,觀點是不能成立的。就是說中國的勞動人口的存量巨大,目前的發展遠遠沒有把這些勞動年齡人口全部吸收進來,相反現在勞動社會參與率還在逐年下降,這不是很正常的。
技術方面,現在看到應用技術的研發,從鋼鐵行業大家感受是很真切的,從建築鋼材到型材到板材等等轉型,到整個清潔生產轉型,現在到寶鋼,到包括內蒙包鋼,廠區的環境大變樣,整個生產線的水平大變樣,這都是應用技術在發揮作用,當然這些應用技術主要不是靠買進的,都是生產企業和科研單位在聯合產學研,這是市場引導的應用技術研發,這些年是非常活躍的。這些研發推動了整個產業的技術升級。
所以技術要素的供給和過去相比,只能說更活躍,而不是減少。
另外重大關鍵技術,最近這幾年也意識到是買不進來的,所以舉國體制現在開始重新發展。美國的信息技術它就是美國軍事電子工業,美國政府30多年的連續投入,最後的成果在舉國體制在重大關鍵技術的研發上發揮作用,大家是一致認可,而中國的舉國體制,過去把兩彈一星,自主製造出來了,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舉國體制經過一定的改革和調整,必然煥發巨大的能量,包括空間、技術,包括深海技術,包括重要材料,現在都在布局。
現在我的觀點就是中國經濟要素供給保障水平還是非常充足的。就是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技術有技術。所以現在有強大的生產和供給能力,在疫情期間,口罩的生產能力很快,日產量超過1億個,包括各種消毒用品等等。
中國生產能力在世界上來看,應該是居於首位的。發達國家在研發在高端有優勢,但是當遇到重大自然災害的時候,最主要的還要靠實體經濟的產出能力。所以對中國的潛在經濟增長能力絕對不能夠低估,只要市場有需要,企業把產能稍微一釋放,增長率就提高上去了。
中國的潛在增長率我認為是在8%以上,但是現在經濟增速降下來了,去年是6.1%,為什麼?原因是在需求方面,需求從企業來看就是訂單,沒有訂單了,產能也就釋放不出來了。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之下,2010-2016年出口增長率,從31.3%降到負的7.74%,是一個持續大幅度的下降,從2017年到2018年有好轉,但是2019年由於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思潮,貿易爭端又開始對整個國際貿易產生新的影響。所以去年的出口增長率只有0.5%,外需現在是震蕩下行,而且今年的情況大家很清楚,整個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還是非常嚴重的,所以在此背景下,說外部環境充滿了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外需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出口不行了,外貿企業的訂單就大量減少,開工率肯定要下降,增加值肯定要下降,GDP的統計不就是企業增加值的匯總嗎?經濟增長率必然會下降。所以說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包括最近這兩年貿易爭端,都是外需增速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讓經濟增速下降非常重要的外部原因。
另外從內需來看,2011年到201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率從23.8%持續降低到8.1%。2019年降到5.4%,整個國內市場投資增速,由於城鎮化推進不平衡的問題,也是在持續下降,投資裡面像房地產投資佔到1/5左右,城鎮化推進不平衡,它的一個表現就是一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冰火兩重天,大城市人滿為患,而中小城市人氣不足,這種不平衡給房地產企業帶來的困難就是大城市拿地和中小城市賣房,左右為難。
想到北京來拿地,沒有足夠的資金,沒有足夠的信心是拿不下來,北京五環之內,去年大成集團一塊地也沒拿到,在這種情況下,他轉向中小城市,中小城市沒有人氣。房子蓋了,誰來買?所以城鎮化推進不平衡的問題,對房地產投資的制約是非常突出的。房地產投資2010年增長33%,2015年增長1%,增速大幅度下降。房地產投資增速下降,對重化工原材料,對能源,對工程機械等等影響都是非常普遍,帶動製造業投資增速也跟著下降,因此動搖了投資的半壁江山。儘管政府努力的想穩基礎設施投資,但是心有餘力不足,所以整個投資增速下降和城鎮化推進不平衡的矛盾緊密相關,而整個投資增速下降,從訂單的減少來看,比出口影響更大。
看2019年投資的規模是55萬億左右,消費的規模是48萬億左右,出口按人民幣計算,它的規模是17萬億左右。所以中國經濟是內需主導,一看數據就很清楚,國內市場投資加消費將近100萬億,外需整個出口17萬億左右,對美國市場出口大概佔到全國出口的1/4左右,所以它只佔到17萬億裡邊的1/4。有些人說貿易爭端,全面對抗對經濟的影響,從市場來看,形不成特別大的壓力,也就是中國的市場可能未來對美國對於很多初級產品國家是越來越重要。當世界經濟變得越來越不好的時候,產品沒有銷路的時候,掙不到錢的時候,大家對中國市場會越來越關注。中國要把擴大內需戰略牢牢把握住,要把國內經濟大循環暢通起來,循環速度加快起來。在此背景下,對世界經濟會形成強有力的拉動。各國經濟擺脫困難,要更多的依靠中國市場。
這時候處理國際關係的戰略迴旋空間會顯著擴大,這是一個重要的機遇。
投資增速下降,出口增速下降,再加上消費增速下降,三大需求增速全面的大幅度下降,經濟增速能不下降嗎?企業訂單都沒有了,產能普遍過剩了,企業開工率降下來了,企業的增加值必然降下來了,GDP增長率就不能不降。所以,中國經濟增速連續9年的下降,根本的原因在需求側,而不是在供給側。從角度來看,現在是不缺少生產和供給能力,潛在增長率很高,產能過剩,問題是需求不足,而且在今年變得更為嚴重,疫情對中國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
從供給端來看,一季度中國GDP同比下降6.8%,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了13.2個百分點,這是有季度GDP統計以來首次負增長和最大降幅。這就表現在居民收入的下降,企業收入的下降,財政收入的下降等等。大多數行業受疫情衝擊都是比較嚴重的,比如工業、建築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房地產、住宿、餐飲等受到的影響都是相當嚴重的。
從需求來看,疫情對消費、投資、出口三大需求都有嚴重影響。
消費方面,居民普遍宅在家裡,消費沒法進行。比如服裝、鞋帽,包括化妝品、金銀珠寶,包括家電、家具,包括石化產品、建築裝潢、材料、汽車等等,他出不去了,這些消費都停下來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今年一季度同比下降19%,增速較上年同期降低27.3個百分點,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消費降幅最大的階段。
從投資來看,房地產主要是銷售形式受影響很大,今年一季度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6.3%。銷售一旦下降,房地產企業的市場預期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資金回流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此拿地建房的活動必然要減緩下來。
到現在來看,房地產投資的增長恢復在各個投資項目當中是最好的,這是和它自身的周期性特點相關的,但是從目前的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形勢來看,特別現在對房地產市場,我覺得調控還是比較嚴格,這種情況下,房地產市場會導致未來一段時間,房地產投資增速出現下行的態勢,這一點還是值得高度關注。
另外基礎設施投資,儘管有一些方艙醫院,包括雷神山火神山醫院的建設,但是在基建總量當中佔比太小,大部分基建項目受疫情影響都停下來了,所以基建投資一季度同比下降19.7%,增幅大幅度下降。
另外製造業投資受影響更為嚴峻,因為製造業企業本來受疫情影響就很大,銷售收入下降幅度很大,就沒有能力去投資,也沒有願望去投資。所以今年一季度製造業投資同比下降25.2%,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29.8個百分點。
從投資的一些主要項目來看,疫情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今年一季度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16.1%,增速比上年同期降低22.4個百分點。整個投資受疫情的影響也是非常嚴重的。
另外出口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1-4月份美元口徑的出口同比下降百分之幾,第一個原因就是疫情對出口產生的影響,很多在手訂單不能按時交付,出口增速在今年1-4月份下降是比較大的,而隨著復工復產的推進,出口是一個平穩回升的態勢。
我覺得這確實意味著世界經濟對中國製造依賴程度在逐步的表現出來,這一點還需要再觀察。
三大需求同時出現十幾個到幾十個百分點的大幅下降,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的首次。那麼這樣的情況它必然導致經濟增速在第一季度都下降,而且給未來也帶來很大的壓力。
另外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確診人數現在大概已經超過1900萬了,世界經濟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衰退,其中發達經濟體將收縮7%。
世界經濟受疫情衝擊,問題還是非常嚴重的。嚴重性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全球的產業鏈供應鏈,出現停頓或者癱瘓。另外一個方面市場供給靠什麼?我覺得可能和中國製造有重要的關係,所以出口今年有一個可能的機會,中國可以來擴大自己的外部市場。
中國市場現在通過擴大內需,在儘快的激活,在釋放超大規模的潛力,給世界各國帶來重要的機會。有國內汽車產業的規模,在德國法國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商,他非常高興,他有訂單了,能掙到錢了,包括和鋼鐵生產相關的,比如像澳大利亞的鐵礦,巴西的鐵礦,印度的鐵礦,市場份額最重要,美國為什麼搞貿易保護?他就要保護國內市場,為他的國內就業做貢獻。
中國的市場對相關國家應該說是一個非常大的利益。如果中國市場,比如他給中國要斷供的話,他自身的損失是非常大的。澳大利亞礦產品的產業在它經濟中佔著很重要的位置,包括像巴西,在這個背景下,叫做殺敵1000,自損800。全球市場是按照一個經濟規則來建立聯繫,經濟規則會不會完全受政治力量來左右,我覺得還需要再觀察。
經濟全球化有頑強的生命力,就在於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繫,都涉及到各國企業的切身利益,涉及到各國國家的核心利益。大家會不會拿國家的核心利益做交易,去和別人做政治上的聯合,可能還值得再考慮。
我的觀點就是中國現在確實有一個新的重要機遇,危機開啟中國經濟發展新篇章,那機遇在哪?
第一個就是在疫情發生之後,中國表現出來的有效率的資源的動員和組織能力。看今年大年初一的時候,中央政治局常委召開會議,就是對疫情防控及時的進行部署,武漢就是大年初一封城了,很多措施是非常果斷。
這裡邊首先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從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之後,大概每一周政治局常委就要召開會議,中央領導核心是高密度高強度的運轉,整個疫情防控處在一個有組織有秩序的框架之下,取得了重大的戰略性的成果。實際上是佔有先機,全面復工復產,包括第二季度所取得的靚麗的成績,都是和疫情防控的結果分不開的。
疫情防控的效果表現出中國在重大危機面前,國家整體的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的動員和組織能力,這一點對中國的模式應該說更進一步的充滿信心。
同時還要考慮一些有利條件,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個,現在要暢通國內經濟的大循環,為什麼叫大循環了?我覺得大字和人口規模是結合在一起的,是14億多人,因此有一個強大的生產供給體系,比如製造業的體系,產業鏈在世界上是最完整的。多種工業產品,像鋼的生產能力,水泥的生產能力在世界上是排在首位的。
第二個有一個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14億多人口,而且有4億左右的中等收入群體,去年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就是國內市場消費潛力巨大。我們正處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持續快速推進的時期,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城市體系建設,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等等,都需要大規模的高水平的投資,所以國內市場潛力巨大。那大循環很重要,就是把生產和市場的關係打通,把供給和需求的關係打通。大循環一旦加快暢通起來之後,就會帶動中國經濟進入到一個持續回升向好的軌道。
下一步我覺得如果政策力度到位,它會持續回升,中國經濟可能在全球就是一枝獨秀了,中國市場在全球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吸引因素。中國經濟成長將成為世界經濟擺脫困境的一部主要的發動機。所以在此背景下,國內國際的雙循環就由這樣一個經濟的大循環強有力的拉動起來,中國處理各種國際關係的戰略空間,必然會顯示出來。
下半年的經濟走勢,很重要的就在於怎麼樣牢牢抓住擴大內需戰略機遇,怎麼樣在擴大內需的方面,見到更多的實效,這方面對下半年的經濟走勢是至關重要的,對在座的各位的業績也是至關重要的。
我覺得目前在這方面的力度是在持續加大的過程之中,我相信中國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是在不斷的得到強化,未來的前景我還是充滿信心的,這是我的主要觀點,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