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被一些護膚品的名字搞得一臉懵逼,掉坑裡也不知道,歪比歪比,都是什麼歪比巴卜?
來簡單說一下。
1,飽和純露。
純露也叫花水,我用得不算多,見識不算廣,但是我知道好的純露,有些精油的味道會比較接近,有一些則草木的味道更重一些,因為含有單帖烯醇(比如玫瑰純露中有苯乙醇)和酸,因為含有碳酸而在花草葉木味後有一點酸的味道。這是基本的純露樣子,至少你會覺得這是有活力的,充滿植物感的「水」。
很多所謂純露聞起來,軟綿綿的,可能沒什麼味道(或人工香料的味道,但不是草木的自然氣息)就不好,這都不是純露了,佔據了主流,「大碗、便宜」。
常見的是精油蒸餾法萃取時的副產品,水溶性成分為主,極其微量精油(萬分之幾)。pH值3-5,酸性。
也有一公斤植物對一公斤純露的蒸餾,這個純露代表了品質。一般是出油率低的植物會用這種方式。
飽和並不是一個代表品質的詞,也是創造出來的。因為純露出來就是純露了,還能不飽和?飽和也可以這樣說:水中的精油飽和了,然後漂浮在水面,這個水,含有水溶性的植物成分為主,這個就是「飽和純露」,也就是水裡再也容不下精油的純露啦。
應用中,常常遇到兌水,稀釋,重新調配,增加一些成分進去,或者以水為主,純露只是原料的一部分,還有各種添加物,這些往往也被叫做「純露、花水」,不對的。可能飽和純露的概念提出來,也有對應這些的意思。
純露,基於各種生產目的,裡面加一點護膚品用的成分,這個沒問題。
當然,是否反覆蒸餾,蒸餾多長時間,蒸餾多少,用什麼水作為蒸餾用水,多少植物蒸餾多少純露,這些品控和標準環節,我們不得而知(中藥反覆煲後面出來的也沒用了,那不叫湯藥)。我反正沒講過到相應的行業級大家互相遵守的蒸餾萃取標準,可能是我寡聞。
同時,對於純露來說,植物的農殘和蒸餾用水,收集和存儲,是很大的問題。很容易細菌超標,用臉上就麻煩了,從種植端就應該可溯源。
「農產品」就是這樣,坑多。所以只能你信賴的人,你相信的渠道和品牌,用多了,才容易慢慢有所感覺,分優劣。
2,花苞水。
這有兩個意思。
第一,這只是一個名字。
我看到有些產品,特別是玫瑰概念的爽膚水,生機水,能量水,柔膚水,神仙水,化妝水,精華水,叫做花苞水,給人非常天然有護膚效果的意味。
另外一個是一種可能的萃取技術。這個技術是這樣描述的:不加一滴外來水,植物細胞(花瓣,枝葉)中自有水分通過xx技術萃取所得,就叫花苞水。因為我沒見過具體工藝過程。目前我還不相信。
3,花精。
花精要從巴赫花精療法說起。巴赫花精就是把花瓣灑在泉水中,太陽曬,「使花瓣中能治癒疾病的能量轉移到泉水中」(說得看不懂,但應該是水溶性物質吧),然後收集這個水,一比一加入白蘭地,保存。
要用的時候就取這個溶液滴幾滴到泉水和白蘭地各半的混合容器中,製作成一瓶「花精。」
4,精露。
這個詞是在玫瑰花茶,凍幹玫瑰花那裡聽來的。
衝泡玫瑰花的時候,上面漂浮著一層,有人說是玫瑰精油,也有的說是「精露」(沒敢明說是精油,只在其他文字裡暗示了一下玫瑰精油)。我當時就想,凍幹技術是可以較好地保存植物的特點,但是玫瑰花出油率那麼低,蒸餾法折騰半天出點油,怎麼熱水泡一下就有一層精油了呢?
我比較認可是一些疏水性成分吧,還達不到精油的範疇,有沒有更專業的人來指導一下?
還有就是為顯珍貴,把花水,化妝水叫做「精露」,只是一個名稱。
5,精質。
一般精質這個詞是指精油。
但有些分法把蒸餾法的叫精油,溶劑萃取/脂吸法的叫原精、絕對油,壓榨法叫精質。我們都叫它精油就好了,不需要去糾結的。只是遇到這個字眼時知道怎麼回事即可。
6,水精油。
精油幾乎不溶於水。不存在水精油,水溶性精油。那這個怎麼來的?
甘油,酒精等,作為精油的溶劑,滴入幾滴精油,很多就成了「水精油」,「水溶性精油」。
水中添加一點,那就可以假裝成純露啦。
以上。
來自酸奶原創。
圖片來自網絡未標註版權圖,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