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進入膠著對壘狀態,農村地區防控壓力持續增大,醫療條件相對薄弱、農民群眾防護意識不足等短板不容忽視。面對這場保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嚴峻鬥爭,廣大鄉村必須高度重視、有效防控,通過立體式、全方位的宣傳教育,引導農民提高疫情防控意識,自覺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生產生活方式改革,從而科學有效地阻斷新冠肺炎疫情在農村的傳播途徑。
加強宣傳教育,引導農民提升自我防護意識
當前正值返城復工、春耕春播的重要時刻,農村疫情防控面臨人員流動、聚集勞作等諸多新挑戰。然而,部分地區農民的疫情防控意識依然較為薄弱,不戴口罩出門、聚集性活動等現象仍然存在。對此,應深入分析影響農民疫情防控意識養成的各種因素,加強面向農民的疫情防控科普宣傳,引導其提升自我防護意識。
針對不同地區農民受教育程度,使用鮮活案例開展農村防疫宣傳工作。橫幅標語、流動宣講、大喇叭、宣傳欄等是我國農村常見的疫情防控宣傳方式,對加深農村居民對疫情態勢的認知、強化鄉村群眾科學防控意識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還可多採用典型引導、案例警示等直觀有效的宣傳方式,讓農民對當前城鄉疫情嚴峻形勢入眼入耳、深刻理解,增強行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提升村鎮幹部網絡素養,運用新媒體手段強化宣傳效果。隨著抖音、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社交平臺的普及,村鎮幹部應會用、善用,採取短視頻、圖片、互動小遊戲、在線調研、專家線上講座等全媒體方式進行宣傳,及時將本地疫情防控情況傳遞給農民群眾,幫助其建立起對疫情防控、健康防護的正確認知,不信謠、不傳謠、不造謠。
動員返鄉學生、致富能手等開展志願服務,打造並優化村級宣傳隊伍。缺乏專業化、高水平宣傳人才與骨幹力量,是我國農村基層治理普遍存在的一塊短板。在疫情防控關鍵時期,應充分動員返鄉學生、退役軍人、致富能手等擔任志願者,以靈活形式參與農村防疫宣傳工作,與農村基層組織的疫情防控宣傳形成合力,提升宣傳效果。
強化環境整治,引導農民加快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環境清潔程度堪憂,衛生習慣存在隱患,是我國農村普遍存在的突出短板,也是此次疫情防控在鄉村基層面臨的一大難題。以疫情防治為切入點,引導農民革除陋習、養成健康生活方式,加強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應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以有效引導調動農民積極性,讓農村垃圾得到清理。疫情防控期間的垃圾分類處理,是切斷生活垃圾病毒面源傳播途徑的重要手段。針對環境亂、村容村貌差等突出問題,應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對農村人居環境維護進行補助,並引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強化資金保障。引導農民打掃院前房後、屋內屋外,不亂倒生活垃圾汙水、不亂堆放柴草農具、不隨地吐痰,切實做到環境衛生「門前三包」。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開展就地分類、源頭減量試點,注重垃圾嚴格消毒,防範病毒隨垃圾進行二次傳播。
以實際舉措激發農民主動性,讓農村廁所「改頭換面」。落實好全國農村公共廁所與農戶廁所改造規劃,組織實施農村廁所革命整村推進財政獎補政策。制定完善農廁改造相關產品標準和技術規範,切實做好廁所糞汙處理及資源化利用。採取措施為農村戶用廁所改造提供支持,提升農民改造廁所積極性,降低人與畜禽等的糞口傳播隱患。
以設施完善增強農民行動力,讓農村汙水有序排放。積極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整治、生產生活汙水無害化處理,建設汙水處理相關基礎設施。比如:建立三格式化糞池,讓各家各戶生活汙水有去處;以各村為單位,建立公共化龔池,集中收儲、共排汙水;完善鄉村汙水管網,建好用好鄉鎮汙水處理廠,讓各村汙水集中匯入、無害化處理。
(作者:夏靜雷,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師範大學基地、天津市高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聯盟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