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英會》
《群英會》
《群英會》
網易娛樂11月23日報導 11月23日21:20,天津衛視《群英會》節目邀請到了多位中國風箏大師,南北派風箏齊聚一堂,講述各自輝煌的風箏歷史,它們不僅僅是花樣繁多,有的用於戰場上的消息傳遞、古代天氣預報;甚至能拉動拖拉機,中國風箏同時也影射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更多精彩盡在今晚《群英會》。
大家都熟悉的天津風箏其實是風箏中最年輕的,據天津「風箏魏」傳人魏國秋講,他已經是第五代了,他家風箏有150年的歷史,天津風箏善繪畫、品相好、種類繁多,可拆拼,價值百萬的風箏常是搶手貨。
北京風箏與天津風箏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以繪畫見長,其著名的「扎燕風箏」形象,曾是中國風箏的代表。據曹氏風箏傳承人孔令民介紹:「扎燕風箏種類很多,胖燕、瘦燕、娃娃燕,最初是由曹雪芹先生設計的,並著有《曹氏風箏譜》一書。」山東濰坊素有風箏之都的美稱,《群英會》現場就掛有濰坊的特色風箏:龍頭蜈蚣。王永訓介紹他曾做過3300米的龍頭蜈蚣,吊裝繩就用了兩噸半需要40個人合作才能放飛。王永訓做過實驗,上百米的龍頭風箏可帶動一臺拖拉機。
這裡面最有歷史感的當屬南通的板鷂風箏,相傳始於東漢末,年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是南派風箏的代表,號稱:空中交響樂。南通板鷂的特點就在於風箏上都有大小且不同音階的哨口,按照它發出的音律用於「報警、傳遞消息和天氣預報。」主持人那威感嘆道:古代中國人的智慧太令人讚嘆和折服,真為中國擁有這麼精湛的傳統手工藝而自豪。更多精彩內容盡在23日晚21:20《群英會》。
本文來源:網易娛樂 責任編輯: 王樂樂_BJS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