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教育孩子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一生的責任。然而,你會花多少心思或者精力來培養自己的孩子呢?這個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我相信大多數父母的答案應該會很相似:那就是盡我所能提供給孩子成長所需要的東西。然而,做法卻是大相逕庭。很多人把孩子往學校一送,似乎培養孩子就是老師的責任了;還有的家長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儘可能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更有人苦哈哈地拼命,賺錢將孩子送入各種各樣的特長班、培訓班,把最主要的工作假手他人……,以為這樣,就是真的盡到了父母的責任。因此,我們普通家長教育成果往往是失敗多,成功少。這是為什麼呢?最近讀了兩本「家書」。一是《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38封信》,二是《曾國藩家書》。這兩位差不多也是同時代的成功人士,他們書信字裡行間皆是濃濃的父愛,他們都是最用心教育子女的人,因此也都將孩子教育成了才。那麼,作為普通父母的我們,可以從中借鑑些什麼呢?
不勞而獲這種事情是不可能存在的。縱然洛克菲勒是家財萬貫的億萬富翁,但也不能保證孩子在他百年之後依然富可敵國。他在信中明確表示:「我深知給人帶來傷害最快捷的就是錢,它可以使人變得墮落、囂張跋扈、目空一切,最終失去最美好的快樂」。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類似比爾蓋茨這樣的富豪為啥堅決將自己的錢財都捐給慈善機構,而不是留給子女。
好的起點並不決定終點,起點或許可能影響結果,但不會決定結果。結果都是要靠自己去創造的,只有能夠享受自己創造的結果的人才是真正快樂的人。
反觀我們有一些父母,什麼都想給孩子最好的,但卻不肯花心思鍛鍊孩子的自立甚至自理能力,到頭來竟造就了很多的啃老族。道理真的很簡單,但卻值得我們深思。
這本小書除了濃濃的父愛及諄諄教誨外,還一再強調諸如「勤奮」、「勇敢」、「智慧」等的重要性。勤奮出貴族,而財富只是意外之物,它是勤奮工作的副產品。我們要做的是心無旁騖地、極其用心地投入工作,因為勤奮真正為的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別人。只有靠自己雙手創造的財富和榮譽,才是最長久的。讀到這一點,不僅讓我回想起我的童年,家徒四壁,生活無著,在學校的日子也很苦,一個學期下來就五十塊不到的生活費,衣服都是老師捐的。為了擺脫當時的困境,我在學習還是蠻拼的,雖然結果並不如人意,但起碼還是改變了命運。
對於我的孩子,或許我沒有辦法給他創造更好的起點,但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勤奮,給他樹立一個榜樣,以後成為一個自食其力、非常勤奮的人。
中國有句古話:「大智若愚」。自作聰明的人是傻瓜,這樣的人只會惹人討厭。而懂得裝傻的人卻是真聰明,每一次說不懂的機會,何嘗不是我們人生的轉折點呢。西方有一諺語:「越是成熟的稻穗越下垂」。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道德經》中也一直強調謙下,也就是裝傻。謙下的含義是要放低我們的身段和姿態,虛心向別人學習,吸納別人長處。這樣我們不僅能善用自己的聰明和智慧,更能善用別人的聰明與智慧。
這真是大智慧啊。書中的智慧還有很多,比如為幸福前途抵押生命,再比如精神破產更可怕等等,無不閃耀著大智慧的光芒。
我是成功最大的資本,而成功的種子就撒落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真誠地相信自己,足夠專注地耕耘,就能獲得我們想要的結果。書中講了印度戈爾康達鑽石礦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們,要是當初哈非德留在自己的家鄉,挖掘自己的田地和花園,就肯定不會淪為乞丐,以至自殺身亡。
洛克菲勒說:不相信自己的人就跟竊賊一樣,只有戒除這種自己偷竊自己的行為,我們才能爬下高峰。因此以後不管誰不相信我,也不管誰討厭我,我都真誠地相信我自己,並積極地將自己的精力都投注到當下的事情中。這就是我手中的成功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