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教師資格《高中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答案解析

2021-02-13 教師資格考試信息網

2020下半年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

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試題(高級中學)參考答案

二、案例分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6題20分,第17題8分,第18題12分,共40分)

16.【參考答案】

(1)教師採用多種地教學方法,如多媒體演示法、問答法、對比分析法、引導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層層遞進的引導學生分析《大堰河——我的保姆》。首先,教師通過對比分析和多媒體展示的方法,將小說與詩歌進行對比,引導學生從文本特點進行鑑賞,通過對比突出詩歌敘事抒情的特點。其次,教師靈活運用課堂資源,將學生的課堂反饋結合多媒體,引導學生採用練字的形式對詩歌文字具體賞析,體會情感,感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稱代詞的運用技巧。最後,教師積極利用學生學習的特點,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逐步提升對詩歌認知的難度,賞析詩歌直接表達情感的語句,體會詩歌的主旨。

(2)①對比閱讀法。教師先後採用三次多媒體,分別呈現小說形式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文中表達「大堰河」情感的句子。生動直觀地將不同內容呈現在學生面前。首先,多媒體呈現小說形式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與課文進行對比,直觀有效的展現了不同問題之間的特徵,突出詩歌敘事抒情化的特點。在表現出詩歌特點的同時,比較出不同文體的區別,幫助學生感受詩歌的文字的美,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②問答法。教師先後採用了多次的問答法。分別講述了小說與詩歌敘事的區別、人稱轉化特點以及情感表達手法等三個知識點。教師的問題具有引導性,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呈現出小說形式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層層遞進進行提問,比較出詩歌敘述在抒情上優於小說形式。關於人稱轉化的特點,教師利用多媒體,從文字分析到情感賞析,過度自然,最後,利用問答法分別引出關於大堰河情感的語句,講解一隱一顯表達情感的積極作用。教師對於不同問題,採用不同問答形式,而且問題與問題之間也具有層層遞進的特點,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引導性。

17.【參考答案】

暫無

18.【參考答案】

(1)高中課標指出,要求學生能夠自主寫作,自由表達,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己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育科學理性精神。在寫作過程中要能夠用書面語表達觀點,觀點表述要明確,內容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在本篇作文寫作過程中,學生在選擇論據時,沒有圍繞中心論點展開,故與文章中心有偏離現象出現,故不符合高中課標相關要求。

(2)高中課標要求,作為高中生要進一步提高記敘、說明、描寫、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能力,並努力學習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能推敲、錘鍊語言,表達力求準確、鮮明、生動。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第二自然段選取事例時以不勞而獲作祟為角度出發,事例選取角度不夠新穎,且沒有較強的說服力,故論據設計不夠充分。

(3)高中課標指出,學生要積累較為豐富的語言材料和言語活動經驗,形成良好的語感;在已經積累的語言材料間建立起有機的練習,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基本規律。作為一篇議論文需要具備三要素即論點、論據、論證,並且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而就本篇作文展示成果來看,並不是一篇優秀的作文,由此也可以看出,學生進行修改作文的能力也較差。

三、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9題20分,第20題20分,第21題25分,共65分)

19.【參考答案】

(1)教學目標:

①掌握重點實詞虛詞以及《六國論》創作背景,認識古代散文在形與神關係上「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

②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掌握本文運用對比逐層論證自己論點的方法,並通過反覆朗讀,把握作品的意脈和情感,體會古代散文中的邏輯性與抒情性。

③領會蘇洵關心國家,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抵抗外侮的思想,涵養愛國情懷和使命感。

(2)確立依據:

①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學目標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展開,因此我確立了三維教學目標。

②依據新課標(2017版)要求:要引導學生藉助注釋、工具書獨立研讀文本,並聯繫學習過的古代作品,梳理常用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提高閱讀古代作品的能力。重視誦讀在培養學生語感、增進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導學生積累古代作品的閱讀經驗。引導學生合理運用精讀、略讀的方式,由點到面地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精深和豐富。由此設立了以上三維教學目標。

③單元介紹對教學作出了一定的指導:教師要指導學生領悟本文的「氣脈」,把握「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鑑賞方法。閱讀文章,從結構、意脈、文氣等方面多作體會,欣賞到古代散文高度的藝術成就。因此我設立了如上的過程與方法目標。

④本文的內容特點:文章提出並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闢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以免重蹈覆轍。文章語言生動有力,議論性的句子簡潔有力,敘述性的句子生動感人。作者還運用引用、對比、比喻等手法,使語言靈活多樣,增強了表達效果。文章史實論據典型、充分,分析、對比、比喻等論證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說服力,句式多變,感情激切,富有感染力。因此設立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⑤學生的學習水平:高二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有一定文言文積累,但受生活經驗限制,對文中借古諷今以表達對國家的擔憂,以及作者深沉的愛國情感等並不能很好地理解,也不能夠在情感上完全樹立此意識,因此我設立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20.【參考答案】

教學目標: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掌握本文運用對比逐層論證自己論點的方法,並通過反覆朗讀,把握作品的意脈和情感,體會古代散文中的邏輯性與抒情性。

教學過程:

一、初讀,整體感知(主題閱讀)

活動設計:

1.課前自讀課文,圈畫出個人認為重要的字詞;標誌出疑難字詞、句式,查字典或者小組討論解決疑難。

2.課上檢查自讀情況,重點解決古今異義詞。

3.學生明確《六國論》寫了什麼內容。

二、細讀,把握重點(專題研討)

1.學生自讀課文,思考:本文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2.學生略讀文章,總結作者的主要觀點。

3.小組合作探究:作者是如何得出觀點的?(探尋論證思路)

三、研讀,明理(問題探究)

對比閱讀探究:多媒體呈現《阿房宮賦》,請學生閱讀後以語文興趣小組為單位討論以下問題。

1.生活在唐朝、宋朝的兩位作者為什麼要討論六國、秦朝滅亡的原因?

2.《阿房宮賦》寫於唐朝日漸衰亡之際,《六國論》寫於北宋被周邊國家蠶食侵割之時,在這種特定的時期寫出這樣的文章,表現出作者怎樣的情懷?

4.兩位作者是如何理智地分析史實理性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的?

四、賞讀,悟情(個性化閱讀)

1.微型朗誦比賽。

內容:《阿房宮賦》《六國論》。

評比:從語言表達、形象風度、綜合印象三方面進行評價。

2.默寫競賽。

3.小組合作學習。

「學習提示」指出:《阿房宮賦》是一篇賦,鋪排描寫,誇張揚厲,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六國論》是一篇史論,闡發觀點,邏輯嚴密,有著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你是否同意這種說法?請結合班級舉行的微型朗誦比賽談談你的看法。

21.【參考答案】

1.析作用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文章第四自然段與前三自然段的關係。

明確: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論述發表感慨:第四段的開頭幾句是一種設想,為六國籌劃怎樣對付秦國。第三段末尾的設想,是僅僅就六國改變它們各自的方針路線來立論,所以只說勝負存亡「或未易量」,沒有加以肯定。

(2)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文章第五自然段講述北宋對外政策是什麼?

明確:北宋王朝的對外政策——北宋王朝「以天下之大」向遼政權和西夏政權屈服,一味妥協退讓,不敢進行鬥爭,最終得到六國破滅一樣的後果。

(3)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文章第五自然段與前四自然段的關係。

明確: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繼續發表意猶未盡的感慨,不同於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針對的是歷史,第五段的感慨針對的是現實。整篇《六國論》,應該說到前一段的就結束了。蘇洵決不是為評論歷史而評論歷史,蘇洵的文章的全部鋒芒幾乎無不處處對準現實。是想以古代社會治亂、國家興衰的歷史經驗教訓作為處理當前國家的重大問題的借鑑。這一段從古代歷史引渡到現實政治,才見出它的主題深刻意義。

2.品語言

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簡述第五自然段語言特點。

明確:這—段文章只有六句,作者用筆相當精練,內容高度概括,而且在議論中包含著極大的感情分量。話說得十分含蓄婉轉,同時問題又揭示得十分明確尖銳。從全文的布局來看,也收結得沉著有力。

3.小組討論:除作者提出的六國破滅原因,你覺得六國破滅還有哪些原因?

明確:學生自圓其說即可。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教師資格、教師招聘考試相關資料下載學習;關注v-X公眾號:jszg2013交流學習和添加老師v:jiaoshikaopei。湖南地區考生想要了解筆面試課程的也可以聯繫我。

推薦閱讀:

2020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前必做100題·幼兒園

教師資格筆試科目三備考白皮書之中學(體育學科)

教師招聘考試「政治」學科專業知識(思維導圖+高頻考點)

2020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備考幼兒複習思維導圖

2020年教師資格證幼兒高頻考點易錯習題集—保教知識與能力

2020下半年教師資格證考試幼兒全真模擬金考卷

教師資格筆試科目三備考白皮書之中學(政治學科)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