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央視網報導,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明年預計有900萬高校應屆畢業生面臨求職需求,但是當前卻存在著求職者簡歷被販賣的狀況。原本應是用於信息交換的招聘平臺,也成了簡歷信息洩露的源頭,一條信息販賣產業鏈由此而來。
今年五月,求職者可樂(化名)在某招聘網站發布求職簡歷,她等來的卻不是投遞企業的回覆,在投遞簡歷幾小時後,一個陌生電話聯繫她表示要幫她找工作,等按照電話要求進入微信群後,求職者發現這個求職信息群,實際上是一個發布刷單、倒賣消息的群。
可樂的經歷並非孤例,不少求職者有和她一樣的遭遇,在招聘平臺上投遞簡歷後,沒有等到求職企業的電話,卻被刷單、貸款、賣車、賣房等電話騷擾。有求職者詢問來電方得知,自己的個人信息是被人從招聘網站下載後變賣了,QQ群、貼吧都是簡歷販賣的交易地。一位簡歷賣家透露,他一天甚至可掙幾千塊。
簡歷信息的販賣者透露,獲取求職者信息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招聘平臺發布虛假招聘信息,以公司名義招聘求職者,求職者會把簡歷投遞到招聘郵箱,如果有一萬條簡歷信息,可以直接把這一萬條提取出來,還可以篩選地區、年齡等等。
想要獲得招聘信息,需要依託招聘平臺。個人或組織在平臺註冊企業帳號,就可以發布虛假招聘信息,吸引求職者主動投遞簡歷,在這一過程中,不僅企業帳號可以買賣,招聘信息可以找人代發,批量提取簡歷的工作也可以有軟體代勞;另外一種途徑是,獲得企業帳號之後,有些招聘平臺只要充值就可以獲得查看或下載簡歷的權限。這時,再藉助軟體的力量,直接在招聘平臺實現簡歷的批量下載。在帳戶註冊、發布招聘信息、簡歷管理的過程中,招聘平臺的任何設計、技術、規則等漏洞,都會為信息洩露提供便利。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副所長周漢年表示:「求職簡歷這種信息應該說是灰黑產業,對違法犯罪分子來說,是含金量比較高的信息,通過這種信息可以實施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包括詐騙、傳銷、刑事犯罪等等這些行為都會發生,我們說招聘的機構以及一些網絡平臺,群裡面那些個體個人,不同的主體都有相應的法律責任,要具體進行區分,因為這個鏈條非常長。」
目前已有的招聘平臺在監管方面已經表現地較為嚴格,比方說企業帳號註冊時需要進行營業執照審核、人臉識別等層層把關,平臺也會在短期內監控到企業帳號的異常行為,進行封號。明年預計有超過九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將有一大批求職者勢必會通過招聘平臺尋找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又可能有新一批的信息被洩露。
見習編輯:孫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