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角度淺析微信的「私密」社交定位

2020-12-16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文章有點及面簡要的分析了微信的社交定位以及朋友圈與QQ空間的社交區別。與大家分享,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發。

1 從微信啟動頁談起

前幾天微信小程序上線,坊間就開始流傳各種對小程序的文章,從定位到應用場景,從優秀程序推薦到小程序開發指南,各種說法,各種分析讓人目不暇接。

但是今天我卻不想談小程序,我想跟大家一起聊聊小程序的載體——微信。

不同於別的APP,把啟動頁作為一個重要的宣傳、廣告陣地,微信的啟動頁萬年不變。也正因為萬年不變,大家開始對這張圖的內涵開始各種分析,例如下圖一:

圖一:2016年小高考地理題

當然,更多的人認為是社交的內驅力是孤獨,微信的定位是要消滅孤獨,讓人們連接更緊密。《小王子》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都來自於自己的星球,這個屬於我們的星球只有我們自己一個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無法複製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都有自己獨特的長相,個性,愛好,特長和天賦等等。但與此同時,我們每個人的內心總是孤獨的,特別渴望與外界的交流,渴望尋求自己的同類,或者有那麼一點相似的其他個體——這就是那個孤獨的小人會用渴望的眼神眺望地球。

但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微信與QQ,甚至與其他一切的社交工具又有什麼區別呢?大家都是社交,都是消滅孤獨。因此我將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微信與QQ,與其他社交工具在定位上有什麼區別。

2 社交需要與獨處需要

社交是社會交往的縮寫,人所具有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性,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交往,並通過交往建立和維繫一定的人際關係。

每個人都有社交的需要,同時也有獨處的需要。人與人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社會規範和與此產生的社會期望的影響,使我們不得不儘可能的表現出一個從他人、從自己、從社會評價的角度來說都可以接受的形象。這種對自身形象的顧及限制了人們的行為,使其不能隨心所欲地表現自己,由此促使人們產生暫時逃離和逃避社會交往,特別是逃避與熟悉的人的交往需求。

社交需要與獨處需要是表現在人們心理世界中的互相矛盾,但又相互交替的一種動態平衡。我們從社交需求與獨處需求這個角度來分析,可以把社交分為是個階段:公開社交,半私密社交,私密社交,隱秘社交。

圖二:社交的三個階段

公開社交是所有人都可以看到的社交活動,大家都可以與我進行互動,也可以在與我互動的人之間互動,最大限度的滿足了我們的社交需求。

半私密社交的範圍就縮小了,只有我的朋友(社交產品中定義的朋友,即互相添加)可以看到的社交活動,我的所有朋友都可以看到我與所有人的互動,而且我的朋友之間也可以互動,不管他們是否認識,是否互為好友。

私密社交類似於半私密社交,只有我的朋友(社交產品中定義的朋友,即互相添加)可以看到的社交活動,但是我互相不認識的好友之間是看不到我與對方的互動,並且不是互為好友的朋友之間是不能互動的。

隱秘社交就是隱藏身份進行的社交,所有人都不知道對方是誰,最大程度的保護了我們自身的獨處需求。

3 微信的定位

根據企鵝智庫發布的《微信數據化報告》,61.4%的用戶每次打開微信必刷朋友圈。這意味著,對於很多用戶來說,除了基礎的聊天功能,「微信=微信朋友圈」。

當我們在微信發朋友圈時,只有我的朋友可以看到,並且只有互為好友的朋友之間可以看到我與對方的互動,並且與他互動。

以點窺面,我們不能發現,微信是一款定位於私密社交的產品。

為什麼微信要這麼定位?

從通俗的意義上來說,朋友是擁有過相似經歷或者相似價值觀的人,這個是他們相互交流的基礎。

現在正在過年,大家難免會走親戚,去七大姑八大姨家走走聊聊,有些親戚甚至於我們都不認識,只能點頭微笑。知乎上最近有一個問題十分火熱——《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反感「親戚」這幫人》,很多人在這個回答下面各種吐槽自己的奇葩親戚。 社會階層流動在80後,90後的身上體現的十分明顯。這些「親戚」一年到頭可能都說不上一句話,但因為血緣關係,每年過年大家都要「裝」的很熟的樣子一起聊天,一起吃飯。換句話說,這些沒有相同「價值觀」的人,因為過年,因為「親戚」,強行成為了朋友,也難怪大家會感到不舒服。

「私密社交」的定位,反應了微信之父——張小龍對人性的洞察。私密社交處於一個人「社交需求」與「獨處需求」的中間點,既滿足了我們的社交需求,又因為是私密,只有我們的朋友可以看到我們的社交行為,且互為好友的人才能看到對方與我的社交行為,大大降低了由於社交給我們帶來的社會期望與壓力。大家可以坦然的做自己,與朋友說想說的話,而不必擔心被其他不認同的人看到而導致自身形象的減分。

4 朋友圈與QQ空間的區別

QQ空間的定位其實十分接近微信朋友圈,他們的核心區別在於我與朋友之間的社交行為可以被什麼人看到:QQ是我的所有朋友可見,類似於我們過年走親戚時,在餐桌上進行的社交,大家只與主人家是親戚關係,互相之間可能並不熟悉甚至並不認識;微信是只有互為好友的好友可見,類似於朋友聚會,大家都是朋友。

正是這個細微的差異,使得很多人從QQ空間轉戰朋友圈。QQ式的社交,由於我與朋友間的互動全部朋友可見,所以我需要滿足所有朋友對我的期望,符合所有朋友的價值觀;而微信式的社交,卻只需求滿足一類人對我的期望,符合一類人的價值觀,這更加接近於我們日常的社交——我們經常與一個或一幫朋友去玩,卻很少有人喜歡在餐桌上與一幫「親戚」或者「親戚的親戚」進行社交。

這也是為什麼職場人相較於學生更傾向於使用微信——職場人的社交圈更加複雜,需要一個社交工具幫他們把不同的朋友進行分類,方便他們「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而學生的社交圈十分單一,由同學、朋友構成(一般父母與親戚都是被屏蔽進入QQ空間的),這使他們感覺不到微信與QQ的微妙差異,由於QQ的先發優勢,使得學生群體,特別是高中及以下的人更多的使用QQ。

 

本文由 @Jeff姐夫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Path私密社交產品落幕,曾和微信互相學習
    9月17日下午,照片分享社交網絡Path在官網宣布,Path將於10月18日正式終止服務。Path成立於2010年,創立於舊金山,最初版本主打好友和家人使用的私密社交,好友人數上限僅為50人。Path1.0時代是以私密社交為核心,而Path2.0的核心已經變成了建立在個人日記上的私密社交,不得不說和Facebook的移動版非常相似。而Path的交互在當時非常先進,許多社交軟體包括國外的Facebook和國內的微信都有借鑑Path的交互理念。但最終由於Facebook的強勢發展,擠壓了其大部分的市場。
  • 私密社交產品還有發展前景嗎?
    私密社交是基於現有社交網絡基礎上的對用戶交流更深層次的滿足。最近這兩年大家對私密社交產品的嘗試變少了,之前很多公司對此都有過嘗試。2說到私密社交的產品形態,主要有兩種做法:一種是例如path和新浪密友這樣的純密友社交平臺,基礎關係鏈就是所謂的密友,提高好友的門檻,只邀請與自己關係更鐵的朋友成為好友;另一種是例如朋友網圈子這樣的,基於社交網絡基礎上的對好友進行再分組,在普通朋友的基礎上把一些特別好的朋友集中到一起,大家可以在一個私密的空間中分享一些私密內容
  • 不會社交,職業發展就會很差(心理學角度剖析)
    社交和職業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有的人心裡可能想:「我知道社交和職業發展有很重要的關係,不用你說。關鍵是我沒有社交關係!我也希望厲害的人幫幫我。」這個想法也沒有錯,但是也不對。但是你可以從社交的過程中,學習他的知識。如果關係不夠好,可以從側面學習他的知識方法。如果關係處理的很好,就可以直接請教和學習。節省時間,少走彎路。想要達成這個目的,就需要社交。那如何社交呢?
  • 95後的私密社交,在陌陌和探探上尋找「純粹」
    探探、陌陌或是Soul能滿足年輕人的社交需求嗎?網絡社交能能出圈嗎?二、私密社交?你是說「約P」嗎?據中國網際網路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19年58.8%的中國人是「社交網民」,也就是8.199億人,其中24歲以下,就是95後人群在整體社交網民中的佔比為26.1%,將近3.65億人。
  • 陌生人社交「Soul」如何逃過微信的收割?
    陌生人社交在最初面向市場的時候,不少人擔心花費大量心血吸引過來的用戶,最後都會下沉到微信埠。歷經幾年市場磨礪之後,陌生人社交反而愈演愈烈,社交頭部玩家——微信也成為了陌生人社交大軍中的一員。微信之外,別有洞天。那麼如何能繞過微信,闖下這番天地呢?
  • 將被害人私密照片發在微信群 一男子被判刑
    之後被告人小遠不僅通過簡訊、微信等社交網絡平臺對被害人進行侮辱謾罵和威脅,而且為了報復被害人,將被害人多張私密照片發在人數超過300人的微信群內。事發後,多位群成員要求小遠撤回圖片,但小遠未採取任何補救措施,導致被害人的私密照片擴散,使被害人精神遭受了嚴重的打擊。被告人在受到行政處罰後,並未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仍繼續對被害人進行騷擾和辱罵。無奈之下,被害人向法院提起自訴。
  • 心理學:本能上逃避社交的人,能發微信絕不打電話
    可是連認識的人都要害怕被問東問西,這就是一種對於社交的逃避了。、一件事物,需要一定的心理接納期,在心理學中被稱之為心理建設。打電話的節奏要遠遠比發微信要快,所以個體幾乎沒有太多應變的機會,就好像是一桶水突然潑在你的臉上,你不得不去承受它。如果是發微信,你會有更多思考的時間,想一想要不要回復,該回復什麼。但是打電話就沒有這個思考時間了,你不得不將潛意識想說的話說出來,或者是為了避免暴露太多內心想法,變得沉默不語。
  • 從心理學角度看,這四種異常的喜好,其實屬於精神疾病
    這種怪癖其實是普遍存在的,只是深藏於不同個體的私密生活中。但很多人不知道,性虐待也有主動與被動之分。主張社會學習論的弗倫德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提出了「靶目標定位在認知心理學和性心理學看來,戀物癖這種怪癖的存在與先天因素有著無法割捨的聯繫。
  • 鄰訊互動發布私密社交應用軟體鄰訊VIC
    私密社交應用軟體鄰訊VIC  中國網9月25日訊 第一視頻集團旗下鄰訊互動正式發布私密社交應用軟體鄰訊VIC,集合網絡語音電話、即時通訊和社交功能於一身  鄰訊互動總裁王海拉表示,鄰訊VIC最大的特色是私密,安全的溝通。在當今網際網路時代用戶隱私安全洩露現象非常普遍。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用戶的日常生活軌跡都可以被記錄。與此同時,隨著移動社交軟體逐漸代替傳統通訊工具,用戶的私人信息也面臨著安全問題。
  • 產品體驗報告 | 微信讀書,社交與閱讀的可持續發展
    相較於其他讀書軟體基於閱讀興趣而產生社交,微信讀書則依託於微信關係鏈的社交關係,再延伸至閱讀,吸引了一大批用戶。本文旨在通過對微信讀書進行體驗分析,以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與大家分享。產品介紹(1)產品定位:微信讀書是基於微信關係鏈的官方閱讀應用,旨在提供極致閱讀體驗的同時,為用戶推薦合適的書籍,支持查看微信好友的讀書動態、與好友討論正在閱讀的書籍等,讓用戶在閱讀的過程中有好友的陪伴,互相交流、激勵。(2)產品Slogan:讓閱讀不再孤獨三、用戶分析1. 用戶畫像
  • 闡述私密社交這三類產品的異同點以及各自的玩法
    編者按:本文作者為私密社交產品雙雙的產品經理程潔,文章以Pair,Path,Between和雙雙等私密社交產品為例,利用人際關係的二八理論,闡述了這三類產品的異同點以及各自的玩法。  這80%和20%的圈子,我們都需要,也都要維繫,在移動網際網路環境下,這兩類社交產品應運而生:公共社交: 針對這80%的泛人際關係,我們要維護和開拓。傳統的社交網絡大亨Facebook、Twitter,以及國內的人人網、微博,還有移動端「搖一搖」火了的微信、陌陌等。
  • 關於藍牙定位技術在學校定位中應用案例的淺析
    打開APP 關於藍牙定位技術在學校定位中應用案例的淺析 sz_xindoo2006 發表於 2020-12-09 14:37:16
  • 淺析綜藝脫口秀節目主持人的風格定位及綜合素質
    本文就將從風格定位及綜合素質兩方面來探討綜藝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的重要作用。關鍵詞: 綜藝脫口秀節目  《天天向上》 天天兄弟 風格定位  綜合素質《天天向上》自開播以來,受到了觀眾尤其是青年群體的喜愛和好評,這種綜藝脫口秀的節目類型令觀眾眼前一亮,「天天兄弟」主持群也贏得了觀眾的高度認可。
  • 微信「糾結」好物圈 開放註冊定位卻仍然不明
    低調的好物圈逐漸開放註冊,定位卻仍然不明。近日,北京商報記者發現,微信好物圈可以自助申請,創建圈子(社區),從主頁設置看,主要是以興趣集合的各種圈子,在搜索關鍵詞時,好物圈既推薦圈子,又推薦商品和內容,承載的東西繁雜。有觀點認為微信要做社交電商,有分析卻指出,摸索半年後,好物圈還是回歸到社區。
  • APP免費榜第一名 Phone+玩轉私密通訊
    一款讓聊天私密又生動的應用,悄然躍居中國APP Store免費排行榜第一名,這就是Phone+免費電話。越來越多人習慣用手機上QQ、「踩點」,當我們刷微博和分享的同時,不經意間的一張圖片、一句話,都有可能「暴露」一些你並不想讓別人知道的小秘密,讓我們變成「透明人」。
  • 怎麼修改微信定位位置 2018微信3款虛擬定位軟體推薦
    2018微信虛擬定位app有哪些?最近小編看到有不少小夥伴在求可以在微信上進行虛擬定位的軟體,那麼到底有哪些呢,大家一起非常期待吧,今天小編在此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感興趣的小夥伴們趕緊進來看看吧!
  • 社交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強度對用戶使用行為的影響
    摘要:近年微信朋友圈在社交媒體平臺中地位躥升,成為社交媒體行業的焦點。作為中國私密社交的領頭羊,微信用戶的使用行為有哪些不同之處?他們的使用動機又是什麼?     從90年代起,大學生社交產品領域,經歷了QQ獨霸天下,人人、微博開始相對崛起,到微信成為後起之秀,可以發現社交媒體的開放性經歷了從小到大,又回歸私密的過程。微信是否會長久稱霸?私密社交是否是社交媒體的未來?社交媒體的開放性強度到底會帶來哪些改變?這是所有傳媒從業人員都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 微信上的「私密日記本」:「微印」可利用微信記日記並整理列印成...
    最近「微印」開通了微信公眾帳號「微印」(weiyin-cc),可以利用微信記錄更加私密的生活,最後整理列印成書。 需要注意的是,「微印」並不支持將微信聊天記錄和朋友圈的內容整理列印成書,而是通過用戶主動向「微印」公眾帳號發送內容,「微印」可以將這些內容保存,重新進行排版設計,然後列印成紙質書。
  • 社交心理學:你討厭一個人,或許是你自己出了問題!(很有意思)
    有一種心理陷阱,會導致你的社交偏見,看看你中招沒?這種心理陷阱就是「心理錯位」,社交心理學認為,你討厭一個人,或許是你自己出了問題!是你的心理出現了錯位,從而導致了社交偏見。從社交心理學角度看,導致人們產生偏見以至於討厭一個人、與人產生矛盾,與心理錯位有很大的關係。很多時候,你討厭一個人,並不是這個人有多麼討厭,而是因為你自己的心理錯位。所謂心理錯位,就是指人們受不正確思想或思維定勢的影響,以偏見為基點展開心理活動,進行消極推理,誤導自己言行的一種不良心理現象。
  • 心理學角度闡述行為與態度、定性與定量的關係
    今天,本文作者就帶領大家從心理學的角度,由淺入深地了解定性和定量的關係,並且通過案例,詳細地闡述了行為和態度之間的種種聯繫。二者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定量關注數據頻率,定性關注數據意義:定性假設起因,再由定量來驗證;定量挖掘數據,再由定性剖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