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有點及面簡要的分析了微信的社交定位以及朋友圈與QQ空間的社交區別。與大家分享,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啟發。
前幾天微信小程序上線,坊間就開始流傳各種對小程序的文章,從定位到應用場景,從優秀程序推薦到小程序開發指南,各種說法,各種分析讓人目不暇接。
但是今天我卻不想談小程序,我想跟大家一起聊聊小程序的載體——微信。
不同於別的APP,把啟動頁作為一個重要的宣傳、廣告陣地,微信的啟動頁萬年不變。也正因為萬年不變,大家開始對這張圖的內涵開始各種分析,例如下圖一:
圖一:2016年小高考地理題
當然,更多的人認為是社交的內驅力是孤獨,微信的定位是要消滅孤獨,讓人們連接更緊密。《小王子》告訴我們,我們每一個人都來自於自己的星球,這個屬於我們的星球只有我們自己一個人,我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無法複製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都有自己獨特的長相,個性,愛好,特長和天賦等等。但與此同時,我們每個人的內心總是孤獨的,特別渴望與外界的交流,渴望尋求自己的同類,或者有那麼一點相似的其他個體——這就是那個孤獨的小人會用渴望的眼神眺望地球。
但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微信與QQ,甚至與其他一切的社交工具又有什麼區別呢?大家都是社交,都是消滅孤獨。因此我將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思考微信與QQ,與其他社交工具在定位上有什麼區別。
社交是社會交往的縮寫,人所具有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性,每個人都需要與他人交往,並通過交往建立和維繫一定的人際關係。
每個人都有社交的需要,同時也有獨處的需要。人與人在社會交往的過程中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社會規範和與此產生的社會期望的影響,使我們不得不儘可能的表現出一個從他人、從自己、從社會評價的角度來說都可以接受的形象。這種對自身形象的顧及限制了人們的行為,使其不能隨心所欲地表現自己,由此促使人們產生暫時逃離和逃避社會交往,特別是逃避與熟悉的人的交往需求。
社交需要與獨處需要是表現在人們心理世界中的互相矛盾,但又相互交替的一種動態平衡。我們從社交需求與獨處需求這個角度來分析,可以把社交分為是個階段:公開社交,半私密社交,私密社交,隱秘社交。
圖二:社交的三個階段
公開社交是所有人都可以看到的社交活動,大家都可以與我進行互動,也可以在與我互動的人之間互動,最大限度的滿足了我們的社交需求。
半私密社交的範圍就縮小了,只有我的朋友(社交產品中定義的朋友,即互相添加)可以看到的社交活動,我的所有朋友都可以看到我與所有人的互動,而且我的朋友之間也可以互動,不管他們是否認識,是否互為好友。
私密社交類似於半私密社交,只有我的朋友(社交產品中定義的朋友,即互相添加)可以看到的社交活動,但是我互相不認識的好友之間是看不到我與對方的互動,並且不是互為好友的朋友之間是不能互動的。
隱秘社交就是隱藏身份進行的社交,所有人都不知道對方是誰,最大程度的保護了我們自身的獨處需求。
根據企鵝智庫發布的《微信數據化報告》,61.4%的用戶每次打開微信必刷朋友圈。這意味著,對於很多用戶來說,除了基礎的聊天功能,「微信=微信朋友圈」。
當我們在微信發朋友圈時,只有我的朋友可以看到,並且只有互為好友的朋友之間可以看到我與對方的互動,並且與他互動。
以點窺面,我們不能發現,微信是一款定位於私密社交的產品。
為什麼微信要這麼定位?
從通俗的意義上來說,朋友是擁有過相似經歷或者相似價值觀的人,這個是他們相互交流的基礎。
現在正在過年,大家難免會走親戚,去七大姑八大姨家走走聊聊,有些親戚甚至於我們都不認識,只能點頭微笑。知乎上最近有一個問題十分火熱——《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反感「親戚」這幫人》,很多人在這個回答下面各種吐槽自己的奇葩親戚。 社會階層流動在80後,90後的身上體現的十分明顯。這些「親戚」一年到頭可能都說不上一句話,但因為血緣關係,每年過年大家都要「裝」的很熟的樣子一起聊天,一起吃飯。換句話說,這些沒有相同「價值觀」的人,因為過年,因為「親戚」,強行成為了朋友,也難怪大家會感到不舒服。
「私密社交」的定位,反應了微信之父——張小龍對人性的洞察。私密社交處於一個人「社交需求」與「獨處需求」的中間點,既滿足了我們的社交需求,又因為是私密,只有我們的朋友可以看到我們的社交行為,且互為好友的人才能看到對方與我的社交行為,大大降低了由於社交給我們帶來的社會期望與壓力。大家可以坦然的做自己,與朋友說想說的話,而不必擔心被其他不認同的人看到而導致自身形象的減分。
QQ空間的定位其實十分接近微信朋友圈,他們的核心區別在於我與朋友之間的社交行為可以被什麼人看到:QQ是我的所有朋友可見,類似於我們過年走親戚時,在餐桌上進行的社交,大家只與主人家是親戚關係,互相之間可能並不熟悉甚至並不認識;微信是只有互為好友的好友可見,類似於朋友聚會,大家都是朋友。
正是這個細微的差異,使得很多人從QQ空間轉戰朋友圈。QQ式的社交,由於我與朋友間的互動全部朋友可見,所以我需要滿足所有朋友對我的期望,符合所有朋友的價值觀;而微信式的社交,卻只需求滿足一類人對我的期望,符合一類人的價值觀,這更加接近於我們日常的社交——我們經常與一個或一幫朋友去玩,卻很少有人喜歡在餐桌上與一幫「親戚」或者「親戚的親戚」進行社交。
這也是為什麼職場人相較於學生更傾向於使用微信——職場人的社交圈更加複雜,需要一個社交工具幫他們把不同的朋友進行分類,方便他們「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而學生的社交圈十分單一,由同學、朋友構成(一般父母與親戚都是被屏蔽進入QQ空間的),這使他們感覺不到微信與QQ的微妙差異,由於QQ的先發優勢,使得學生群體,特別是高中及以下的人更多的使用QQ。
本文由 @Jeff姐夫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