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方的女孩》
《夢見巨人和小東西》
近日,素有「插畫界的奧斯卡」之稱的義大利博洛尼亞插畫展首次走進中國內地,開啟了在我國北京、成都、上海等六大城市為期一年的巡展。此次巡展由國家圖書館、蒲公英童書館等聯合舉辦,展出了全球70多位著名插畫家的384幅獲獎作品原圖,為我國讀者、插畫師帶來了全球頂尖的藝術視野和美的享受。
近年來,與插畫相關的展覽、評選等活動逐漸增多,人們在對插畫師的創意、技法予以認可的同時,也對這一行業充滿了好奇。為此,記者就插畫師的創作故事、生存狀況、人才培養等情況進行了調查採訪。
插畫有著非凡的影響力 人們常說「孩子是最棒的畫展講解員」,這話絕對不假。「媽媽,這幅畫中的雪花看起來像砂糖一樣甜!」「這隻小兔子好孤單,我想抱抱它」……在此次展覽上,小朋友們駐足在一幅幅插畫前,久久不願離開,恰恰展現出插畫的獨特魅力。
國際安徒生獎的獲得者曹文軒也認為插畫有著非凡的影響力。他說,插畫家常以畫面來表達與文字平行或是互補的內容,在安徒生獎評選的過程中,插畫對闡釋他的作品起到了很大的助力作用。羅傑·米羅是2014年國際安徒生插畫獎獲得者、巴西著名的插畫家,早在2002年,他就為曹文軒的作品《羽毛》繪製插畫。2013年,這一版本的《羽毛》出版後,插畫家、作家先後獲得國際安徒生獎。曹文軒稱:「插畫非常直觀地告訴評委,我在寫什麼樣的作品。」
「插畫即敘事。」羅傑·米羅認為,從讀者看到圖畫的那一刻開始,就會引發他們特定的情感和聯想。文本與圖像,都是靠想像力「編織」出來的,兩者本質上的深刻聯繫使其可以互通、轉變。
作品入圍2015年博洛尼亞插畫展的廣西藝術學院教師嶽帥稱,我國的插畫從古代開始便是為配合文字而來,而近10多年,插畫逐漸從文本中獨立出來,形成當下出版業方興未艾的繪本,且文字越來越少。這也引出了文圖的話語權之爭。但嶽帥和曹文軒等都認為,文字與圖像應珠聯璧合,共同講述打動人心的故事。
實際上,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傳播方式的多樣化,插畫的應用領域已不局限於出版物。插畫已從最初書刊中的圖畫,發展至商業插畫,應用於遊戲、廣告等領域。
為什麼全職插畫師很少
2014年,從事了3年自由職業插畫工作的鳥先森不再打算做全職插畫師。他坦言,主要是因為缺乏行業規範,壓力大、收入少,難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生存業態。而中國職業插畫師少也是業內的共識。
憑藉《老糖夫婦去旅行》一書的插畫作品榮獲2016年義大利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插畫獎的中國兒童畫畫家朱成梁稱,他畫一本圖畫書,從構思、搜集素材、設計、溝通到最終成稿,需要花費半年到一年時間,一般稿費也就1萬多元。他說:「於我而言,兼職畫插畫的主要原因是興趣,好的文本讓我有強烈的創作欲望。」
一位「80後」兼職插畫師已從業12年了。她認為全職插畫師少的原因,一是目前國內市場對插畫的認識較狹隘,僅局限在童書範疇;二是大多數出版社發放稿費是在書籍出版3個月後,時間較久。此外,不同種類插畫的稿費差距較大,廣告類、遊戲類插畫的稿費整體較高,出版領域稿費相對較低。她的第一部插畫作品是 2004年本科畢業時畫的,一張才換來60元錢。她表示,收入低、兼職狀態,不利於插畫師全身心投入創作。
以做卡通吉祥物插畫為主的王東晟創立了自己的商業插畫工作室。即便如此,他也認為,「快樂而富有」僅僅是對少數插畫師生活質量的描述,還遠不是這個職業群體普遍的生存狀態。
插畫師的人才培養與前景
業內人士在談到插畫師的職業前景與人才培養時普遍認為,插畫專業就業面廣、應用性強,未來將會是熱門行業;在人才培養中,相關教學單位還需明確插畫師需具備綜合的能力,不僅僅是繪畫技能,還需要有豐富的想像力、對生活的敏銳洞察力、文史知識的底蘊、勤奮思考與創作的毅力等。
在西方國家,插圖是藝術中的一大門類。美國、英國很多藝術學院都設有插圖專業,並且是與純藝術繪畫並列的學科。江蘇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朱青表示,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後,一些藝術院校中也開始開設「插圖」課程,但由於當時的社會狀況、大眾需求等因素,當時的「插圖」大多是指「書籍的插圖」。從21世紀初到現在,南京藝術學院、四川美院、中國美術學院等院校都成立了插畫系或設立插畫專業,但總體上教學內容覆蓋面不夠廣泛,且教育方向偏技術化。
「90後」兼職插畫師黃雷蕾創作的插畫曾入圍2015年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黃雷蕾從小就喜歡畫畫,本科就讀於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學院,之後重拾繪畫愛好出國留學,碩士畢業於英國愛丁堡大學插畫系。她坦言,在國外的插畫專業的碩士教學課程中幾乎沒有技巧性的訓練,而主要是研究創作方法。例如,她讀碩士時,愛丁堡大學開設的課程多為社會學與人類學內容。「正是這些研究方法教會了我如何去深挖話題、將其變成作品。」
專家們表示隨著行業不斷規範,相信插畫師會擺脫當下十分尷尬的生存狀況,迎來一個不斷上升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