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以為,「詩一樣的語言,詩一樣的歌詞,詩一樣的音色,是好歌的評判標準。」詩一樣的音色可以掩蓋語言的非詩意性,典型代表是李健。雖然有詩一樣的歌詞,沒有詩一樣的語言和音色還是不能稱好歌,而如果這首歌存在這樣的缺陷,但如果在粵語的詩意性和美感中,可以提高這首歌的可聽性,可能這也是我聽粵語歌的原因。
最初入坑的粵語歌是陳奕迅的《黑暗中漫舞》。整首歌給人的感覺是:自卑。
為何未能學會起舞便已抱緊你誰料到資質不配和你 左腳舉起了便要別離為何未能讓我衰老便要放開你陪你跳通宵都夠力氣 請鑑別姿態美不美
高蟾說「世上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自卑」這感覺,雖強烈,但無形無狀,難以言明,林夕輕輕四句,竟就把這種感情毫無保留地「畫」了出來:左腳剛舉起愛人便已離去的尷尬,離去後還喃喃自語夠力氣的執拗,令人嘆服。
陳曉霞的作曲,沒有高音,一直在迴旋,就像是舞步一直在重複重複重複,笨拙而又毫無進展。主角的左腳並沒有真的高舉到白髮齊眉,林夕恨鐵不成鋼的用了「激發士氣」這四個字,有用嗎?《打回原形》是徹底的自卑,因為斑點滿身,但這歌的主角不是,他有點憨厚笨拙,不知道怎麼撩女神,還很「固執」。女神一個巴掌一口蜜的他不知道如何應對,就算偶爾「抱緊」,也在黑暗中進行,但他仍然覺得漫舞的感覺,很美。
每次聽這首歌都會覺得氣氛十分地悲傷,但是又會讓處於亢奮中的我很快冷靜下來,一直靜到自己都覺得可怕。想像著無數可能發生的對於未來的期待,卻在每次聽到【手會松燈會滅有限期】這一句時頓覺萬分悲涼,一切都會走到盡頭,就像所有的關係都會走到「我們終於來到了這一天」這個局面一樣,這是一句多麼強有力的定語啊,當你過度悲傷時,你可以用一切都有限期來開脫自己,而當你對某些事存在美好的幻想時,你也知道這一切都是有限期的,然後就落入到一種萬籟俱寂的心境之中。
《黑暗中漫舞》,適合一個人的時候聽,在黑暗中,在寂靜中,在觸不可及的旋律中,被自己的情緒牢牢困住,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明知故問,一個執念者的不甘,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在全力以赴之後,在狼狽跌宕之後,收穫了最後的結局,生命中最珍貴的東西,都是以消失的姿態呈現的。
林夕還說,「越美麗的東西我越不可碰」。
我總是一個人。我已經習慣了一個人。我已經習慣製造距離。即使是自己親近的人,也習慣製造矛盾,讓彼此疏遠一些。看起來就像是一隻刺蝟。所以即使用心跳舞,舞步也實在彆扭。又能期待與誰共舞呢?
已經夠努力了。一切都會有盡頭。
聊以自慰的是,製造回憶的那些舞步,和著旋律就這麼印刻在時間的牆上,凝結成畫。誰也偷不走的,珍藏。
我的舞步跳得可美?問天使,不如對鏡自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