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麴黴素可以說是公認的致癌物質。而黃麴黴素是黃麴黴、寄生麴黴等黴菌產生的代謝物。
但是黃麴黴素可以存在於家中的很多地方。家裡最愛長黴菌的地方,其實是這3個,建議應該定期定時清理。
1、菜板
如果是經常做飯的家庭,那麼菜板可以說是每天要用到的工具了。但不少家庭對於菜板的清潔和擺放並不是那麼衛生。
菜板上容易粘上很多肉渣或者蔬菜葉,如果清洗後並沒有及時在太陽下曬乾,那麼菜板上面的水分再加上空氣和營養物質,就成了黴菌很好的「培養基地」。
2、發黴的堅果
黃麴黴菌也容易在長期屯放的堅果中生長。首先堅果中的營養就比較豐富,是比較適宜黴菌生長的。
如果這時周圍環境也是比較潮溼,那麼時間久了,存放的堅果就容易長黴菌,這幾乎是無法避免的。
有些朋友可能會說:「長黴菌了,那我洗一洗再吃不就可以了」。大錯特錯。當你的肉眼能看到堅果表面長了綠色的黴菌團,那麼這已經說明堅果的內部也存在了黴菌。這種堅果應該丟棄。
3、筷子筒
用筷子筒裝筷子的方法在現在的一些家庭中也還在沿用。但筷子筒多是掛在牆壁上。
而如果筷子沒有晾乾後就放進去,那筷子上帶的水就會讓筷子筒也變溼。如果筷子和筷子筒都是竹製的或木頭做的,那就更容易發黴。
4、冰箱門條
在冰箱開關門的交界處,會有一些塑膠做的門條。而這些門條也是容易滋生黴菌的。如果總是用溼漉漉的手去觸碰門條來開冰箱門,
那麼這些縫隙處也容易滋生黴菌,還容易加快塑膠的老化。那你可能沒多久就需要請人來更換了。
5、食用油分裝瓶
市面上的食用油分有小桶或者是大桶。但對一些朋友來說,在炒菜時並不喜歡把食用油的桶直接拎起來往鍋裡倒,而喜歡把食用油分裝在一個長條的小塑料瓶或陶瓷瓶內。這看起來似乎是用起來很順手,也好控制用量,但實際上又有多少人會去定期清洗呢?
我們家中買一桶油,如果每天都炒菜,用得比較勤的話,那麼一般來說3-4個月就可以解決掉。用完之後就直接把塑料空桶丟掉了,也就不存在常年使用而不清洗的問題。
說了這麼多,我們應該注意家裡容易長黴菌的地方。除了上面說的這5個地點之外,還有一些角落比如不起眼的沙發角,凳子腳等。在一些南方地區,每年六七月份會有黃梅天,天氣潮溼、悶熱,更容易長黴菌。
所以如果遇上了特殊天氣,更加要做好家裡各種物品表面的擦洗和清潔工作。同時家裡要多開窗通風,儘量讓陽光能照射進來,能起到一個天然殺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