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的榮昌城,天空飄飛的小雨給人舒心而涼爽的感覺,如同榮昌夏布,「絲絲的、滑滑的,細膩而綿長」。
榮昌,有繁榮昌盛之意,這裡雅稱「海棠香國」,是一座擁有1261年歷史的文化名城。
起源於漢代的榮昌夏布,同樣有著一千多年歷史。漢代稱夏布為「蜀布」,唐代稱「筒布」「斑布」,是貢布。2008年,「榮昌夏布織造技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博物館裡的編織世界
中國夏布博物館位於「中國夏布之鄉」重慶榮昌城內,是首個國家級以夏布為主題的博物館。夏布博物館佔地100餘畝,其主體建築由24棟仿明清風貌的四合院組合而成。「夏布博物館以展示夏布織造技術為主線,在注重對傳統文化保護、展示的同時,致力於向人們介紹榮昌夏布的歷史與文化。」夏布博物館館長敬永告訴經濟日報記者。
博物館前廳兩側用層層麻線編製成「中國夏布」的主題。兩側經紗內,放置的是紡織夏布的高機和矮機,高機靠手拉動織布機織布,而矮機則靠「飛梭」穿梭在經緯線之間織布。
博物館除了介紹夏布生產工藝、展示夏布製作工具、實物之外,還有對夏布製作工藝流程的場景還原,如打麻、刮青、績紗、上漿、紡麻等。「我們將製作流程按時段及成品分為三大階段、十二道工序,完成一匹夏布的全部製作需要耗費70多個工時。」談到夏布的製作,敬永如數家珍。
薴麻是夏布製作的主要原材料。薴麻是我國特有的用作紡織的農作物,我國的薴麻產量約佔全球薴麻產量的90%以上,因此,薴麻也稱「中國草」。榮昌盤龍、龍集鎮發展薴麻種植基地3000多畝,年產量達到1200多噸。
據史料記載,榮昌夏布在清代以前是稀罕物,主要用作「貢品」,上貢朝廷。直到清康熙後期,才形成商品生產,並遠銷海內外,尤其是朝鮮、日本等地。
從小作坊到規模化生產
走出博物館,沿仿古街道前行20米,「壹秋堂夏布坊」引起了記者注意。這裡陳設非常清雅和別致:物架上、衣柜上除了服飾以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工藝美術品、生活創意品以及旅遊紀念品。負責人顏先英介紹,壹秋堂夏布坊自2006年創立以來,共培訓了一萬多名從各地慕名而來的「拜師學藝」者。一名學員就是一顆傳承的「種子」,讓更多人了解夏布、愛上夏布。
顏先英即興表演了拿手絕技——「麻布飛梭」。她熟練地坐上織布機,開動機器,梭子立刻在經緯線之間穿梭飛舞。為了不讓梭子掉在地上或飛出機外,人的身體動作必須協調一致,這是需要千萬次的練習才能掌握的「功夫」。
榮昌區以「基地+龍頭+微企+家庭作坊」模式,發展和傳承全手工編織技藝,守住夏布的「根」。重慶市榮昌區經信委副主任陳杰告訴記者,自古以來,夏布的傳承多為家族內近親相傳。長期以來,夏布的國外客戶也較為固定。「為解決榮昌夏布主要以坯布出口的問題,我們積極培育夏布衍生品深加工和機織夏布龍頭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著力在夏布漂染定型、新產品開發方面下功夫,以拓展國內消費市場,推進夏布製品大眾化。」陳杰說。
經過近20年的發展,榮昌全區現有手工織布機5000餘臺,年產夏布70萬匹,產品種類達20多個,有夏布企業80餘家,出口企業37家,配套家庭生產作坊和從事夏布織造工作人員2萬餘人。
近年來,榮昌夏布每年出口穩定在1億美元左右。韓國、日本是主要出口目的地,越南、阿聯、新加坡等新市場也在相繼拓展,產品主要包括薴麻布、大麻布、機紡薴麻布、棉麻混紡製品等坯布。夏布韓服、工藝品、創意產品等新產品也相繼出口到國外。
文創產品銷售「逆勢增長」
前不久,在一次直播活動中,榮昌區委書記曹清堯當起了主播,為榮昌夏布帶貨,傾力推銷榮昌天運麻藝紡織有限公司的創新產品。
榮昌天運麻藝紡織有限公司展銷大廳內,夏布產品可謂應有盡有:襯衣、T恤、睡衣、襪子、被套、床單、蚊帳等琳琅滿目。
榮昌夏布非遺傳承人——天運麻藝公司負責人馬仁芬與夏布「打交道」快30年了。最初,她主要是組織村民種植薴麻,然後回收薴麻加工成坯布出口國外。「因為是賣原材料,利潤薄,大頭都被別人賺了。」幾年前,公司開始轉型,將夏布做成半成品或成品再出口,「我們不能老是為他人作嫁衣」。馬仁芬說,「織一匹好布」如今成了公司的經營理念。
同時,馬仁芬和她的團隊將同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夏布和摺扇的製作工藝融合在一起,推出夏布摺扇,再將夏布織造技術和現代元素相結合,創新推出一大批文創產品,如刺繡、繪畫、時裝等。
疫情發生以來,由於出口市場受阻,天運麻藝公司嘗試推出新產品,除了夏布襪子,又針對疫情推出了夏布口罩,「市場反映出乎意料好,新產品供不應求」。馬仁芬說。
在近日中國歐盟商會西南分會為瑞士、德國、波蘭3國駐成都新任總領事的歡迎酒會上,榮昌夏布首次作為伴手禮送給3國總領事。
「在這個時代,純手工工藝品已是稀世珍寶。當陽光穿過夏布,你就能看見生命的符碼正在舞蹈;收藏夏布,就如同收藏民間智慧的文本;親近夏布,似乎打通了與自我對話的靈魂通道。」天運麻藝公司牆上的幾行文字,深深地打動了記者。千年夏布的密碼,已烙印在榮昌人的心中。(經濟日報記者 冉瑞成 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 楊露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