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7月8日,由美利堅合眾國陸軍部長威廉·霍華德·塔夫脫所率領的一個美國政府代表團從舊金山登上了「滿洲裡號」遠洋輪,準備對遠東地區的日本、菲律賓和中國這三個國家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正式友好訪問。 塔夫脫為首的美國代表團所乘坐的「滿洲裡號」遠洋輪橫穿太平洋花費了十七天的時間,並於7月25日到達了日本的橫濱。代表團首先從橫濱趕往東京,接著又先後訪問了本州島和九州島。圖為香港美國人和英國人在跑道上。
美國代表團所要解決的第二個棘手的問題就是中國社會各界於1905年發起的抵制美國貨的運動。這次抵制運動的導火線是美國國會推出的一系列排華法案。十九世紀後半期,為了開發美國的西部和建造橫貫美國東西的太平洋鐵路幹線,美國資本家從中國招募了大量的華人苦力,後者為美國當時的西部開發工作,尤其是修建鐵路動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圖為賽馬場上的威廉·塔夫脫。
愛麗絲·李·羅斯福·朗沃斯,美國第26任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女兒。1905年7月8日,愛麗絲跟隨時任美國陸軍部部長的塔夫脫帶領的外交團,乘坐「滿洲裡」號遠洋輪船從美國華盛頓出發,途徑舊金山、夏威夷,訪問了日本、菲律賓、中國和韓國。圖為愛麗絲·羅斯福和其他女人在賽馬場。
當第一條太平洋鐵路幹線於1869年建成之後,美國的東西交通大為改善。然而在七十年代中,美國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勞資矛盾日益激化,為了緩解美國工人的就業問題,美國各地都掀起了一股排華的浪潮。1882年5月6日,美國國會推出了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對於在美國的華工人身自由進行了許多歧視性的限制圖為維多利亞峰。
這些限制和歧視激起了中國各界人士的極大憤慨和敵意,美中關係也一度降到了冰點。自從抵制美國貨的運動在各地開展之後,大量的美國運往中國的貨物被積壓在各個口岸城市的港口。美國的外交和對外商業貿易均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圖為從維多利亞峰俯瞰高士威灣。
為了改善美中關係,儘快結束因中國抵制美國貨而造成的中美貿易僵局,因此羅斯福總統在派出高規格政府代表團的同時,也特意派自己的女兒作為親善特使,想跟與美國公使夫人薩拉·康格已經很熟的慈禧太后建立私人間的關係。圖為一群苦力拉著人力車在比賽,車上坐著外國婦女。
跑馬地馬場又名快活谷馬場,位於香港島中部灣仔區,是香港的第一個馬場(另一個位於沙田區),於日佔期間曾更名「竹葉峽競馬場」。香港開埠初期,英國人從英國引入英式賽馬活動,香港的第一次正式賽馬,早於1846年12月在這裡舉行。很快賽馬及博彩活動就與香港華人社群中風行起來。圖為賽馬場的騎師。
跑馬地馬場與1918年2月26日曾發生慘絕人寰的大火,死亡人數高達590人,是香港歷史上死亡最慘重的意外火災。當日下午三時左右,正舉行第五場賽事。豈料期間因看臺棚架不勝負荷而突然倒塌,不少人遭壓死壓傷,而當時觀眾席下有不少熟食檔,遭到塌下的棚架打翻,煮食爐火把木棚燒著,引起火警,火勢隨易燃物料迅速蔓延,使場面更加混亂,不少人因走避不及而被燒死。圖為賽馬場的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