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它。」
這是羅曼羅蘭在《米開朗基羅傳》中留下的經典語錄,我認為它用最簡單的話語給我們指明了生活的方向和使命。
這個春天,所有人以」宅「的姿態加入了這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註定成為2020年的歷史註腳。
考古「宅」文化,大概包括御宅族、二次元眾和蹲家裡這三個意思,本文主要討論的是其最後一個含義。「蹲家裡」這個含義的興起和流行大概是本世紀上個十年的產物,最初是指以不善社交、恐懼社交、逃避社交為特點的「社會功能不健全」者的一種生活狀態,後來慢慢擴散到所有人長時間待在家裡不外出的狀態。
就像這個春天我們的集體宅家,不論你是否享受其中,它都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與家人共處、與自己共處。
此刻,我在紙上工工整整地寫下「宅」字,忽然發現從來沒有好好端詳過它。
原來它是上下結構,由「宀」和「乇」組成。今天,我就由它的字體結構說起,聊聊其背後的溫情意義。結構如下:1.「宀」:在屋簷下重現家庭之美;2.「乇」:在吃喝中重塑家人關係;3.「上下結構」:在相守中重拾愛與自由。
「宀」:在屋簷下重現家庭之美
小時候的自己最喜歡停電和下雨天。
晚上一停電,父母就無法再繼續忙碌,只能點一支蠟燭與我們圍坐在一起,講天南海北的故事,我拖著兩個腮幫子靜靜聽著,眼睛裡注視著那跳躍的燭光,我覺得那就是所謂的「溫馨」。
白天一下雨,父母也就無法下地勞作,只能陪我們窩在家裡,我喜歡躲在屋簷下看雨,父母便陪著我躲在屋簷下看,所以多年後當我聽到周杰倫唱「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與你躲過雨的屋簷」時,兒時的場景映入眼帘,我覺得那就是所謂的「美好」。
家庭是什麼?我認為是一家人整整齊齊地生活在一起,一日三餐,一年四季。
但當下科技、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很多家庭處於「異地」或「空巢」狀態,要么子女在外,老人留家;要麼夫妻異地,喪偶育兒;要麼年輕人外出,老弱留守。
我們在忙忙碌碌中已經很少有機會來感受家庭之美了。
宅的部首是「宀」,是深屋的意思,與「家」的部首相同,都像是一個遮風避雨的屋簷。從這個意義出發,這個春天我們宅家之行難道不是一家人共處在一個屋簷下嗎?
一位網友說:「跟我媽一邊剝花生一邊看《請回答1988》,一下午就這樣過去了。實在是喜歡一邊手上剝個什麼一邊看節目。這個習慣還是小時候養成的,那時是全家人一邊剝棉花一邊看《青青河邊草》。」
多麼有畫面感地一幕,網友寥寥幾句話為我們勾勒了她小時候以及此刻的家庭之美,「一起」「溫馨」無疑是其閃亮的標籤。
昨天下午,太陽暖洋洋地曬著我家的陽臺,我做了下午茶給老公和兒子,邊吃邊給兒子講故事,我不知道兒子長大後會不會想起這一幕,但我知道當我老了,我會懷念這一幕。
我們不妨將整個社會設想成一張白紙,每有一個和諧團圓的家庭就為這張白紙增添一抹色彩,那麼此刻千千萬萬的家庭一起成就了一張斑斕的畫卷,它的名字就叫「家庭之美」。
這是「宅」的賜予。
「乇」:在吃喝中重塑家人關係
前幾日在網上看到一個段子,說是一對打算離婚的夫妻因為疫情不能辦理手續,於是宅在家裡湊合過日子,沒想到卻在相處中重新修不了雙方的關係,甚至懷上了二胎。
雖說是段子,但我看得很溫暖,因為這充分說明有時候我們的家庭關係並沒有那麼糟糕,只是我們沒有時間和興趣去體會對方的情緒。
宅的下半部分是「乇」字,它有兩大含義,一是草葉,二是委託。我將其引申了一下,草葉可看作是我們宅在家裡的食物,代表著我們日常吃喝;委託是一種關係的象徵,同住一間屋子難免需要相互委託幫忙,家人關係就在這一來二去中迅速升溫。
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生而為人,我們都不可避免要與社會發生這樣那樣的聯繫,其中聯繫最多的無疑就是家人。
一位網友說:「宅家一個月感想:親人真好,半個月的糧全靠二舅舅家的的幾隻雞,老媽的十斤肉丸,若干臘肉臘鴨,還有兩箱馬蹄撐著。平時總看不上老媽的小菜園,沒想到現在收穫滿滿,趁做志願者的休息間隙,我居然摘了後尾箱滿滿的青菜,紅蘿蔔,辣椒,土豆,木瓜。送了一些給同事和鄰居,大家都覺得幸福!」
我們自以為是的成長中,總覺得父母囉嗦又落伍,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終於理解了他們的良苦用心,這是一種和解式的家人關係重塑。
還有網友說:「連夜從老家趕回自己家的那一刻,突然覺得,平時對老公要求太多,想要他變得更好,卻不知道,沒了他,就沒了天,頓時安慰自己,不要奢求太多,生命面前,什麼都變得沒那麼重要了;對於孩子,平時總要求他們不能這個不能那個,想著如果我們期中誰被感染了,豈不是有太多遺憾了,索性,吃的痛快,玩的痛快吧!」
我們總在生活中要求家人成為心中完美的樣子,但正如這位網友的感慨:「生死面前,一切的欲望,恩怨都變淡了,親情卻變得格外濃鬱!」這是一種回歸式的家人關係重塑。
我還看到一個充滿哲思的感慨:「我爸媽真的是太愛我也太不懂我!」
這句話認可了父母的愛,也接受了父母的不懂,感慨中透著些許無奈,但我卻覺得非常正常。凡事都有自我的局限性,家人亦然,但這並不妨礙愛本身。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種妥協式的家人關係重塑。
隨手翻看這一個月的朋友圈,從做涼皮到曬蛋糕,從做饅頭到曬烙餅,人們圍著「吃喝」這件人生大事旋轉的同時,也重新認知、思考和塑造了家人關係,這種體驗可以說前所未有。
「上下結構」:在相守中重拾愛與自由
生活規律得仿佛生了鏽一般,既讓人輕蔑,又讓人害怕,但同時也是一種保護,讓他意識不到時間的流逝。——馬爾克斯《霍亂時期的愛情》
閨蜜說,她在母親大人的威逼利誘下每天早睡早起,生活無比規律,再也不用擔心熬夜冒痘或不吃早飯的問題了,但她卻覺得迫不及待想回出租屋裡隨便造,她說那是自由。
我笑著說:「你不是最喜歡宅嗎?看來是個偽宅!」
有人說:「現在我才知道,宅在家裡的快樂,有一半來自於可以隨時外出。」
這句話點醒了很多人,所以諸如我閨蜜這樣真正宅家卻抱怨沒有自由的人來說,都是偽宅。
我認為真正的自由是不受「宅」所限制的,不論是行動的自由還是心靈的自由。
我們從「宅」字的結構來看,它不是包圍或半包圍結構,而是一個上下結構的字體,這代表著這個「屋簷」並沒有給我們的活動上鎖,它給足了我們充分的自由。
有人利用這段時間精讀了平時來不及讀的書,在書本的海洋裡遨遊獲得了精神的自由;
有人利用這段時間傾訴了平時來不及說的話,在交流的快感中擁抱了情緒的自由;
有人利用這段時間做完了平時來不及做的運動,在汗液的流淌中擁抱了身體的自由;
有人利用這段時間進行了平時來不及進行的親子互動,在歡快的笑聲裡擁抱了育兒的自由......
雨果說:「自由只有通過友愛才得以保全。」
所謂自由從來不是隨心所欲,而是有所約束;所謂自由從來不是自我為上,而是愛人先行。
「宅」家之旅其實是一場愛之旅,有愛加持的旅行不論做什麼都是自由的,諸君不妨好好體會。
木心說:「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生活最好的狀態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
這些日子,我反覆咀嚼著這句話,它告訴我們的難道不就是要學會在孤獨中學會與自己或家人相處,在隔離中學會取悅家人和自己?
從這個角度出發,這場「宅」何嘗不是一次難得的「認清生活真相」的好機會。
願所有的家庭、家人、自我都可以「宅」後餘生,欣欣向榮。
我是一粒紐扣,A面編織格局、裝點生命,B面解開困惑,縫合人生。愛閱讀、愛寫作、愛攝影、愛生命。願用一生追求生命的質感,期待與你同行。歡迎關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