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式教育」遇上「英式散漫」,都瘋了!

2021-02-28 瞭望智庫

紀錄片中,50名博航特中學九年級英國學生被召集在一起,在為期四周的時間裡體驗由中國中學老師帶來的中式教育,四周之後他們將與那些未接受中國式教育的同學們一起考試PK。

他們換上統一的運動服,每天早上七點到校,每周進行一次升旗儀式。課堂圍繞筆記記錄和反覆誦讀展開,小組練習時有穿插。學生還必須完成打掃教室的任務。在每天約12小時的學校時光中各有一次午休和晚休。

在中國老師與英國學生萬分期待地參與這項交流試驗時,等待他們的卻是以下一幕幕:

課堂上完全失控的場面!


(來源:BBC)

教室內自嗨的女學生:


(來源:BBC)

中國老師試圖用傳統教育的文化(比如眼保健操)去薰陶當地學生,結果。。。


(來源:BBC)

紀錄片中,BBC分別對參加該項目的師生進行了採訪。

博航特學校校長尼爾·施特羅爾說:

我去年去了上海,發現上海的學校各個班級人數眾多,但學生一言一行十分規範,挑不出錯處。我也觀摩了上海的體育課,因為體育課在中國中學完全不受重視,僅僅被學校當作讓學生走出教室稍喘口氣的機會。課上,學生們也都三三兩兩站作一堆,多半在閒聊。

今年早春,中國老師來到我的學校,接管了部分學生,中國國旗也在體育場上空迎風飄揚。

項目開始前我和中國來的老師們吃了餐飯,他們意志之堅決著實叫我印象深刻。

不過該項目的進展並不順利,我從第二天的報告就了解到學生的表現似乎並不盡如人意,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得自由散漫,自顧自聊天,也不聽中國老師在說什麼。

中國老師面前一如既往自由散漫的學生:


(來源:BBC)

中國的教育方式與英國青少年的文化和價值觀念格格不入。英國學生習慣向老師提問,他們期待自己的意見能受到尊重。

而且,英國學生也期待學習是多樣化的,他們不習慣一大幫人在一間教室裡只學習幾門有限的課程。

之後,為了本地學生能更好地適應,中國老師們稍加調整了他們的教學方式,學校其他教職員工也傾力支持,終於使得學生們的表現在後幾周有所改善。

或許是相處的時間長了,學生與中國老師們的關係明顯改善,一些學生也開始表達對中式作風的喜愛。

他們有的喜歡抄寫老師的板書,認為能幫助自己記憶相關內容;有的則喜歡上了中國老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模式。

英國學生們對極具中國特色的課間操表現出了喜愛:


(來源:BBC)

至於我本人又從這次的實驗中收穫了什麼呢?我認為,延長在校時間或許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是有益的,而老師們有時也不妨嘗試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得講上一陣。

然而我十分清楚,上海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上的成功不能完全歸功於學校教學,而是家長、文化和社會價值觀共同作用的結果。

沒有哪種教學方法或政策能把時鐘撥回20世紀50年代,讓我們重新擁抱當時的文化。我們也不應該去尋找這樣的方法或政策。

博航特學校的學生羅茜·蘭斯基:

我只是個普通的青少年,愛睡覺也愛自由。但這回我得犧牲睡眠和自由,花更大把時間在學校裡。這四周裡我們一天12小時都得穿著一套難看至極的運動服,老師們更是要求多多。

這個項目和我設想的完全不一樣,我本來以為除了作業多點,課堂安靜點,一切都該和平常上學差不多。

但我面對的種種和之前的設想截然不同,我覺得我們學生在自己的教育問題上毫無發言權,只有老師的決定才作數。

像個機器人那樣按指令行事似乎才是正確的做法。但我卻受不了這麼幹,我習慣在課堂上表達個人見解,大膽說出意見,也習慣和同學們組成小組討論合作來提升知識和技能。

但在這次的實驗項目中,大多數時間裡我學到得只是如何快速記下筆記和聽老師講授知識。

最困難的是我對自身的期待和老師對我們的期待出入甚遠。在中式教育當中似乎人人都要爭當第一。如果沒辦法躋身班級前列的話,很多事根本連嘗試的意義都沒有。只有考試和分數才是值得關心的。

一個女學生在遭到老師批評後的直接反應:


(來源:BBC)

整個教室的氛圍都是壓抑而封閉的。一個教室裡有50個人,要忽略濃重的相互競爭意味,一心專注學習的確是個大難題。

科學課尤其讓人無力招架。最初幾天楊老師只是普普通通上課,讓人略感無聊而已。後來居然就開始問大家問題了,而我對學的東西完全還是一知半解。我完全跟不上上課的進度,前一部分內容還不清不楚的就開始講新的,我大受打擊,也十分緊張。而這些都是我此前不曾料想到的。

回答問題時我腦海裡一片混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不僅同學們看著我,還有攝像機對著我,那樣的感覺簡直糟透了。我覺得自己愚蠢至極,完全是暗無天日。中國老師們大概認為自己的學生都是超強海綿,可以源源不斷吸收信息,他們完全不考慮我們也會無聊也會疲倦。

當然這個項目也並非一無是處。我喜歡扇子舞,也喜歡中國烹飪。這些內容大受歡迎,畢竟整天學些勾股定理、英語語法也太沉悶了。這段時間的中式教育體驗讓我畢生難忘,算得上迄今為止我生命裡最有意思的時光之一。

班主任兼數學老師鄒海連:

我很榮幸能參與這個實驗項目,從中也獲益良多。作為班主任,我成功地把中國式的「班級是個整體」的管理理念展現給了這些英國孩子。

我在班裡成立了班委會和值日生制度,而且每次課堂活動也都會選出一個學生領導。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還能鍛鍊他們的在領導、交流、合作、組織等各方面能力。

我相信,如果我們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施展的舞臺,他們的能力一定會非常出眾。

我以前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還是很有信心的,沒想到在博航特遇到了這麼多意想不到的麻煩,有的學生甚至覺得我的方式難以接受。

比如講解勾股定理的那堂時,一般中國課堂習慣讓學生們自己找方法,自己去證明和運用理論。這在中國是重要的學習過程。可是在這,很多英國學生覺得吃飽了撐的才去證明勾股定理,能用就行了。

通過這次經歷,我也了解到許多英國學生的學習習慣。不過我還是堅持自己的一貫方式。

我記得有一次給同學們介紹九連環。我從國內帶了70個過來,分給每人一個供大家在課堂上練習使用,課後就可以留作紀念。結果下了晚自習,好多人都直接把九連環留在了桌子上,有的就扔在地上,空盒子到處都是。那天晚上我去例行檢查的時候,心裡很不是滋味。

還有一件事,第三周的一個下午,一個叫喬的小男孩在教室裡摔傷了手,哭的很厲害。校醫給他檢查完,給了他一些冰袋,並且建議他去醫院檢查。

結果到晚上喬的媽媽和弟弟來接他的時候,發生了一件讓我很震驚的事。喬一個人用沒受傷的手提著很重的包,卻沒叫我們幫忙。他媽媽和弟弟也沒有幫他拎,甚至他弟弟想要幫他的時候還被拒絕了。我當時就想,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英國式教育嗎,讓孩子從小就獨立。總之這件事讓我思考了很多。

四周的時間裡,部分老師和學生都相繼因無法適應彼此而情緒失控、崩潰:


(來源:BBC)

記錄片在播出一集後在英國網上引起了激勵的討論。有網友批評校長的「護短」言論。也有不少人認為,英國父母應該為孩子的散漫承擔責任。

一位來自格拉斯哥市的網友表示,中國老師只是在陳述事實,自由散漫的學生只是當前社會的產物,現在的課堂上缺乏有效的教學。

    

也有網友理性地表示,中英兩國教育各有優劣,不該放大一方的缺點來證明別人是最好的,「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激起一些爭論和敵意」。

相關焦點

  • 英式教育和中式教育最大的不同在哪?看完這篇就懂了
    大班授課VS小班授課 中國式的課堂大家都體驗過,一個班裡大約四五十人,老師站在講臺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認真聽講,學生水平參差不齊。 而英式課堂一般是小班制,一般不超過15人,這樣老師可以照顧到每個學生,了解每個學生的水平能力,因材施教。
  • 【中式教育 VS 英式教育】BBC紀錄片的最後一集,我們贏了,然後呢?
    中式教育 VS 英式教育,最後的結果是這樣。。。數學中式班平均分:67.74英式班平均分:54.84中式教育 勝漢語中式班平均分:46.88英式班平均分:36.46中式教育 勝科學中式班平均分:58.33英式班平均分:50中式教育 勝底盤不穩卻大獲全勝,中國的老師在臺上就紛紛開始
  • 【中式教育 VS 英式教育】BBC紀錄片播到第二集,感覺中式教育已經被黑出了大西洋...
    比如,把燒水壺都帶到課堂上來,以方便他隨時喝茶的Josh(英國人就是這麼愛喝茶,課堂上都不放過。。。)這次主要負責搗亂的小哥確實比上一集帥點。。。(BBC覺得中式教育就一定是一個班50-60個人,其實現在很多城市很早就開始實施小班授課,一排三個學生的情況已經很少見,而且你們注意看圖上他們上課的課桌擺放方式。。。但是BBC就是固執的認為中式教育就一定是抱團接受填鴨式教育。。。)英國孩子上數學課,坐姿東倒西歪的,化妝的,吃東西的,說小話的,基本沒有幾個人在聽。。
  • 中式英語很常見,那麼有沒有英式中文呢?
    對於中式英語,我們都見過也玩過很多。時間早一點的,有王寶強在《唐人街探案》中的一堆散裝英語——「GO AND SEE!(走著瞧!)」、「LET HORSE COME!(放馬過來!)這兩個中式英語詞彙可不簡單,前一個甚至還被收錄進了牛津詞典。從以前的中文語法簡單直譯,到如今的婉轉諧音,英語真的要被我們給玩壞了。中式英語這麼多,但是大家有沒有見過英式中文呢?其實,英式中文我們也都見過。
  • 中英教育的差別,各有所長,我們有很大的空間需要改善!
    英式教育一直擁有比較傳統的教育優勢,質量很高,開放嚴謹的教學模式,一直備受青睞!除了英國,英式教育最好的詮釋莫過於香港,雖然國土屬於中國,但香港一直沿用英式教育至今。今天華僑小編就帶您去了解一下中國大陸的教育究竟和英式教育有什麼區別?
  • 【文化觀察】英國人怎麼看中式教育?
    這對英國政界和教育界都帶來了巨大衝擊,英國主流綜合教育模式遭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去年,時任英國教育部長的伊莉莎白·特拉斯訪問上海時曾呼籲,應該在英國數學教育中融入一點「中國特色」。根據英國標準教育辦公室的評定,博航特中學是一所「優秀」(Outstanding)的公立綜合學校,也是率先在英國為學生提供普通話中文課的學校。那麼,在這裡,「中國特色」能否融入英式教育?
  • 純正英式教育---快樂和學業兼得
    如果讓英式教育體系下的學生,接受中式教育,讓我們的班主任進行管教,會出現怎樣的狀況?英國BBC拍攝了一部關於教學的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體驗中式教學》,紀錄片講的是讓5名中國名校的老師,在英國南部漢普郡的一所中學,實施4周中國式教學試驗的故事。
  • 中英教育PK,中式教育難說勝利
    當中國老師們為考試而擔心、為沒有完成教學任務而苦惱時,學生們卻一點沒有當回事,依舊自由散漫、我行我素。中國老師們一致認為,是英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太完善,使這些學生失去了刻苦學習的動力、變得懶散,因為他們知道不需要努力學習,以後生活也不會有問題,也正因為沒有很強的功利性,英式教育不太注重「多快好省」的效率。
  • 英推行中式教學法 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有什麼區別
    議論仍存  批評人士仍對中式教育存疑  在《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紀錄片中,5位中國老師來到漢普郡的博亨特中學,開辦「中國學校」。  英國教育部推廣中式教學,並不意味著中式教學法在英國得到認可。仍有批評人士認為,這種激進的教學方式只注重讓學生掌握計算公式和方法,卻沒有教給他們如何把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不利於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理解。  事實上,即使是長期親身實踐中式教育的中國教師,態度上也較為謹慎。BBC紀錄片的主角之一、中國教師楊軍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式教學確實更傾向於死記硬背,動手能力差。
  • 英式教育的真相,都藏在這5部高分紀錄片裡
    最近幾年,在國內中產階級家庭中英式教育越來越火爆。不管是英國伊頓、西敏公學,還是北京的德威、哈羅,惠靈頓、威雅公學,申請人數都在逐年上漲,競爭激烈。中式學校》到底是中式教育好,還是英式教育更強兩種教育方式有什麼差異?這一無數家長都好奇的問題,BBC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並在2015年播放了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教育》,當時引發了巨大的關注,網站累計點擊率達100萬次。
  • 【央視評論】英國「取經」中式教育 中國又完勝了?
    一年前,上海的「一課一練」進入英國課堂,一年後的今天,英國半數小學將採取「中式方法」教數學,英國的一系列組合拳讓國人著實感到自豪。長久以來,中國的教育一直被看作是「應試教育」和「填鴨式教學」的代名詞,這些變化是在印證中式教育的「逆襲」嗎?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英國虛心做起了學生?
  • BBC紀錄片揭露中式與英式教育的差異:看完你還想讓孩子出國嗎
    但假如臺下坐的是一群金髮碧眼的外國學生,那情形可就不一樣了,中西教育方法的差異,挑戰著校園秩序與人們的認知。正如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中式學校》中所說的那樣:「這是一場通向未知的旅行。」當中國老師說出這句話時,來參加會議的家長們都陷入了深思。比起紀律問題,還有更不能忽略的現象:中西學習方法的差異性。雖然實驗只有短短四周,但中西教育思維的碰撞卻無時不存在。以體育課為例,在英國體育是選修課,只為強身健體而存在。英國家長認為:我的孩子為什麼要跑那麼快呢?我又不想他做運動員。
  • 英式教育的真相,都藏在這5部高分紀錄片裡
    在英國,來到威斯敏斯特公學,看到了孩子們的體育運動;採訪了伊頓校友華天,了解英國教育中的馬術運動;也看到了德威公學中戲劇課程的魅力。在紀錄片的最後,周軼君給出了自己對英國教育的理解:「英國教育哲學,整體上追求卓越,相信社會進步依靠精英的力量,『做那個最好的!』不同於北歐國家信奉平等和公平,信奉『不讓一個掉隊』。即便如此,英國精英教育的精華,在於專業課程之外,廣泛的興趣愛好,在於讓學生變成一個有趣的人,充滿好奇的人,做一個體魄強健,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個體。」
  • BBC批中式教育 英國名校聯盟都看不下去了-英國,BBC,教育,中式...
    BBC在英國學校試驗中式教育,即便在英國教育界也引發爭議,英國名校聯盟主席近日稱,中英教育各有所長,BBC的方法並不可取,一些方式甚至「很荒唐」。中式學校》,對這一紀錄片所展現的中英教育問題,克裡斯託夫• 金對新浪國際談了他的看法。英國為何向中國教師求助?克裡斯託夫·金:這是因為目前英國面臨著合格數學教師短缺的情況,持有數學學位的教師數量不夠。當然英國頂尖學校仍然擁有全學科最優秀的教師,因而不需要中國教師的支持。
  • 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差別到底在什麼地方?
    隨著教育國際化浪潮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庭面臨著這樣的困惑:在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之間應該選擇哪一種教育方式,才能讓孩子更適應未來?中式教育比較注重學習的結果,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中式教育由於是大班化的教學方式,比較注重學生群體的整體發展,對於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及創造力的培養方面關注度不高。中國的學生是多學、多練、多記、多考,培養孩子吸收知識、學習行為和接受能力。
  • 留學生體驗中英畢業季:中式"快捷"vs英式"神聖"
    在受訪時,他們分享了在中國與英國不同的畢業體驗,從中透露出了中英教育體系及文化氛圍的異同。  畢業典禮:英式「神聖」和中式「快捷」  于越回憶起2012年在國內度過的那個夏天時,仍然有些許複雜的情緒湧至,回憶中的生動場景慢慢浮現在眼前。
  • 英式發音?美式發音?中式發音?都是「國際化」聲音——動力與能源...
    仔細聽一下,英式發音、美式發音、中式發音,聲聲入耳;進去看一下,講臺上、觀眾席、組織者,主角全是學生。原來這裡正在進行動力與能源學院2018級本科生英語演講比賽。比賽歷時6小時,現場觀眾也表現出良好的精神風貌。
  • 燕趙晚報:中式教育勝利:借鑑比自喜重要
    原標題:中式教育勝利:借鑑比自喜重要   英國教育部12日宣布,全國約8000所小學將採用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學生學習數學的方法,並為此向這些學校撥款5400萬美元,這項改革涉及全英國約一半小學。英國教育部發言人稱,「這筆撥款將保證這種教學方法被更廣泛地使用。
  • 被罵慘的中式教育,正在改變英國孩子的命運
    一直以來,中式教育都飽受詬病。「填鴨式大法」從不管學生能接受多少,只是一味地灌輸。「工業化教育」只注重課堂紀律和應試結果,扼殺了無數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但中式教育是否真的一無是處?BBC的一部紀錄片給了我們答案。《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嘛?中式學校》
  • 中式學校》
    不管是中式教育還是英式教育都應該互相借鑑,互相融合。任何教育模式都需要跟隨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不斷完善。近些年來,中國老師課堂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總是被大家所詬病。認為西方教育要更優於現今的中式教育。但是,看完這部記錄片後,答案可能變得不那麼明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