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50名博航特中學九年級英國學生被召集在一起,在為期四周的時間裡體驗由中國中學老師帶來的中式教育,四周之後他們將與那些未接受中國式教育的同學們一起考試PK。
他們換上統一的運動服,每天早上七點到校,每周進行一次升旗儀式。課堂圍繞筆記記錄和反覆誦讀展開,小組練習時有穿插。學生還必須完成打掃教室的任務。在每天約12小時的學校時光中各有一次午休和晚休。
在中國老師與英國學生萬分期待地參與這項交流試驗時,等待他們的卻是以下一幕幕:
課堂上完全失控的場面!
(來源:BBC)
教室內自嗨的女學生:
(來源:BBC)
中國老師試圖用傳統教育的文化(比如眼保健操)去薰陶當地學生,結果。。。
(來源:BBC)
紀錄片中,BBC分別對參加該項目的師生進行了採訪。
博航特學校校長尼爾·施特羅爾說:
我去年去了上海,發現上海的學校各個班級人數眾多,但學生一言一行十分規範,挑不出錯處。我也觀摩了上海的體育課,因為體育課在中國中學完全不受重視,僅僅被學校當作讓學生走出教室稍喘口氣的機會。課上,學生們也都三三兩兩站作一堆,多半在閒聊。
今年早春,中國老師來到我的學校,接管了部分學生,中國國旗也在體育場上空迎風飄揚。
項目開始前我和中國來的老師們吃了餐飯,他們意志之堅決著實叫我印象深刻。
不過該項目的進展並不順利,我從第二天的報告就了解到學生的表現似乎並不盡如人意,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得自由散漫,自顧自聊天,也不聽中國老師在說什麼。
中國老師面前一如既往自由散漫的學生:
(來源:BBC)
中國的教育方式與英國青少年的文化和價值觀念格格不入。英國學生習慣向老師提問,他們期待自己的意見能受到尊重。
而且,英國學生也期待學習是多樣化的,他們不習慣一大幫人在一間教室裡只學習幾門有限的課程。
之後,為了本地學生能更好地適應,中國老師們稍加調整了他們的教學方式,學校其他教職員工也傾力支持,終於使得學生們的表現在後幾周有所改善。
或許是相處的時間長了,學生與中國老師們的關係明顯改善,一些學生也開始表達對中式作風的喜愛。
他們有的喜歡抄寫老師的板書,認為能幫助自己記憶相關內容;有的則喜歡上了中國老師講授為主的課堂模式。
英國學生們對極具中國特色的課間操表現出了喜愛:
(來源:BBC)
至於我本人又從這次的實驗中收穫了什麼呢?我認為,延長在校時間或許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是有益的,而老師們有時也不妨嘗試在課堂上滔滔不絕得講上一陣。
然而我十分清楚,上海學生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上的成功不能完全歸功於學校教學,而是家長、文化和社會價值觀共同作用的結果。
沒有哪種教學方法或政策能把時鐘撥回20世紀50年代,讓我們重新擁抱當時的文化。我們也不應該去尋找這樣的方法或政策。
博航特學校的學生羅茜·蘭斯基:
我只是個普通的青少年,愛睡覺也愛自由。但這回我得犧牲睡眠和自由,花更大把時間在學校裡。這四周裡我們一天12小時都得穿著一套難看至極的運動服,老師們更是要求多多。
這個項目和我設想的完全不一樣,我本來以為除了作業多點,課堂安靜點,一切都該和平常上學差不多。
但我面對的種種和之前的設想截然不同,我覺得我們學生在自己的教育問題上毫無發言權,只有老師的決定才作數。
像個機器人那樣按指令行事似乎才是正確的做法。但我卻受不了這麼幹,我習慣在課堂上表達個人見解,大膽說出意見,也習慣和同學們組成小組討論合作來提升知識和技能。
但在這次的實驗項目中,大多數時間裡我學到得只是如何快速記下筆記和聽老師講授知識。
最困難的是我對自身的期待和老師對我們的期待出入甚遠。在中式教育當中似乎人人都要爭當第一。如果沒辦法躋身班級前列的話,很多事根本連嘗試的意義都沒有。只有考試和分數才是值得關心的。
一個女學生在遭到老師批評後的直接反應:
(來源:BBC)
整個教室的氛圍都是壓抑而封閉的。一個教室裡有50個人,要忽略濃重的相互競爭意味,一心專注學習的確是個大難題。
科學課尤其讓人無力招架。最初幾天楊老師只是普普通通上課,讓人略感無聊而已。後來居然就開始問大家問題了,而我對學的東西完全還是一知半解。我完全跟不上上課的進度,前一部分內容還不清不楚的就開始講新的,我大受打擊,也十分緊張。而這些都是我此前不曾料想到的。
回答問題時我腦海裡一片混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不僅同學們看著我,還有攝像機對著我,那樣的感覺簡直糟透了。我覺得自己愚蠢至極,完全是暗無天日。中國老師們大概認為自己的學生都是超強海綿,可以源源不斷吸收信息,他們完全不考慮我們也會無聊也會疲倦。
當然這個項目也並非一無是處。我喜歡扇子舞,也喜歡中國烹飪。這些內容大受歡迎,畢竟整天學些勾股定理、英語語法也太沉悶了。這段時間的中式教育體驗讓我畢生難忘,算得上迄今為止我生命裡最有意思的時光之一。
班主任兼數學老師鄒海連:
我很榮幸能參與這個實驗項目,從中也獲益良多。作為班主任,我成功地把中國式的「班級是個整體」的管理理念展現給了這些英國孩子。
我在班裡成立了班委會和值日生制度,而且每次課堂活動也都會選出一個學生領導。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責任感,還能鍛鍊他們的在領導、交流、合作、組織等各方面能力。
我相信,如果我們能給學生提供一個施展的舞臺,他們的能力一定會非常出眾。
我以前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還是很有信心的,沒想到在博航特遇到了這麼多意想不到的麻煩,有的學生甚至覺得我的方式難以接受。
比如講解勾股定理的那堂時,一般中國課堂習慣讓學生們自己找方法,自己去證明和運用理論。這在中國是重要的學習過程。可是在這,很多英國學生覺得吃飽了撐的才去證明勾股定理,能用就行了。
通過這次經歷,我也了解到許多英國學生的學習習慣。不過我還是堅持自己的一貫方式。
我記得有一次給同學們介紹九連環。我從國內帶了70個過來,分給每人一個供大家在課堂上練習使用,課後就可以留作紀念。結果下了晚自習,好多人都直接把九連環留在了桌子上,有的就扔在地上,空盒子到處都是。那天晚上我去例行檢查的時候,心裡很不是滋味。
還有一件事,第三周的一個下午,一個叫喬的小男孩在教室裡摔傷了手,哭的很厲害。校醫給他檢查完,給了他一些冰袋,並且建議他去醫院檢查。
結果到晚上喬的媽媽和弟弟來接他的時候,發生了一件讓我很震驚的事。喬一個人用沒受傷的手提著很重的包,卻沒叫我們幫忙。他媽媽和弟弟也沒有幫他拎,甚至他弟弟想要幫他的時候還被拒絕了。我當時就想,這難道就是傳說中的英國式教育嗎,讓孩子從小就獨立。總之這件事讓我思考了很多。
四周的時間裡,部分老師和學生都相繼因無法適應彼此而情緒失控、崩潰:
(來源:BBC)
記錄片在播出一集後在英國網上引起了激勵的討論。有網友批評校長的「護短」言論。也有不少人認為,英國父母應該為孩子的散漫承擔責任。
一位來自格拉斯哥市的網友表示,中國老師只是在陳述事實,自由散漫的學生只是當前社會的產物,現在的課堂上缺乏有效的教學。
也有網友理性地表示,中英兩國教育各有優劣,不該放大一方的缺點來證明別人是最好的,「不但於事無補,反而會激起一些爭論和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