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廣東省教育廳等四部門印發《廣東省深化新時代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實施意見》(下文簡稱《實施意見》)。《實施意見》提出哪些目標?有哪些具體內容?一起來了解
總體要求與目標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工作的重要論述,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我省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強師德、鑄師魂,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構建政府統籌管理、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深度融合的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健全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打通校企人員雙向流動渠道,堅持以創新用人體制機制為主導,堅持培養與引進並舉、數量與質量並重,促進職業院校教師在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協調發展,重點突出「雙師型」教師個體成長與「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相結合,同時優化專兼職教師隊伍結構,著力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技藝精湛、專兼結合、充滿活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為加快我省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提高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強有力的師資支持。
具體目標
到2022年,全省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結構明顯改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佔專業課教師的比例穩定在60%以上;重點建設50個校企合作的優質省級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和50個省級示範性教師企業實踐基地;推動打造30個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優質品牌項目;力爭建成20個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新增50個省級高職院校教學團隊;選派一批專業帶頭人和骨幹教師出國研修訪學;教師按照國家和我省職業標準和教學標準開展教學、培訓和評價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師分工協作全面實施模塊化教學模式;有力保障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為全面提高複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強有力的師資支持。
01
將職業教育教師專業標準融入教師管理的各環節
對標國家制定的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專業標準體系,發揮職業教育教師專業標準的引領和導向作用,將專業標準作為「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依據,規範教師培養培訓、資格準入、人才引進、職稱評聘、考核評價、薪酬分配等環節,推動職業教育教師管理過程科學化,促進「雙師型」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提升,結合廣東產業、文化、教育特色,建設廣東特色「雙師型」職業教育教師隊伍。
02
推進以雙師素質為導向的新教師準入制度改革
落實職業院校選人用人自主權。完善職業院校教師招聘辦法,支持公辦職業院校根據崗位需求自主設置公開招聘條件、創新考試考核方式,探索通過先面試後筆試、直接面試、技能測試、考察聘用等方式招收高素質教師。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位造業領域的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人員)、省級以上技能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可適當放寬學歷要求。強化新教師入職教育,鼓勵有條件的職業院校建立新教師教育見習、企業實踐制度。
03
構建職教師資多元培養培訓格局
建設一批一流職業技術師範專業,推動職業教育師範類專業認證。健全普通高等學校與地方政府、職業院校、行業企業聯合培養教師機制,發揮行業企業在培養「雙師型」教師中的重要作用。支持職業技術師範院校與「雙高計劃」職業院校協同合作,聯合培養一批具有職教背景的「雙師型」教師。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學舉辦職業技術師範教育,建設一批職業教育領域省級示範性教師教育實踐基地。支持有條件的高校組建職業教育教師學院,依託職業教育教師學院開展職業教育「教師教育」課程教學、教研和學科教學論等研究方向碩士研究生、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擴大職業技術教育領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探索本科與碩士教育階段整體設計、分段考核、有機銜接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職業技術教育領域博士研究生培養,鼓勵高校聯合行業企業培養高層次「雙師型」教師。
建立健全省、市、校分級協作的職業教育教師培訓體系。鼓勵校企共建職業技術師範專業能力實訓中心。重點建設50個校企合作的優質省級「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支持我省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和職業院校教師能力提升工程,以及「1+X」證書制度試點院校教師培訓。聚焦先進位造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依託現有資源,發揮產教融合型企業作用,重點建設50個省級示範性教師企業實踐基地,支持職業院校整合校內外企業資源建設具備生產能力的校級企業實踐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我省教師企業實踐體系。結合我省產業優勢,推動打造30個職業教育師資培訓優質品牌項目,提升職業院校師資培訓質量。全面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
04
完善職業院校教師資源配置新機制
在現有編制總量內,盤活編制存量,優化崗位設置,向「雙師型」教師隊伍傾斜。根據職業院校(含職業教育本科)、應用型本科高校及其專業特點,適當提高中、高級崗位設置比例。優化教師崗位分類,落實教師從教專業大類和具體專業歸屬,明確教師發展定位。建立健全職業院校自主聘任兼職教師的辦法,職業院校可確定不超過30%的崗位作為流動崗位,用於自主聘請行業企業兼職教師。規範兼職教師管理,依法依規自主聘請兼職教師和確定兼職報酬。暢通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從教渠道,鼓勵職業院校吸引行業企業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技能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擔任技能導師、主要從事實踐教學工作。職業院校通過和合作企業開展訂單班、現代學徒制、企業新型學徒制等校企聯合培養模式,校企共同組建聯合培養團隊進行合作辦學和人才培養。
05
建設職業院校高層次人才隊伍
深入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分級打造師德高尚、技藝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學名師、專業帶頭人、青年骨幹教師等高層次人才隊伍。通過跟崗頂崗實踐、國內外進修訪學等方式,重點培訓一批青年骨幹教師。加強專業帶頭人領軍能力培養,遴選一批高職院校珠江學者。建成60個省級以上「雙師型」名教師、名校長、培訓專家工作室,充分發揮名教師、名校長的示範引領作用。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智能製造產業和民生工程產業等專業領域,引進行業(領域)造詣精深、技藝精湛並具有較強創新創造能力和社會影響力的行業企業技能領軍人才,建成60個省級以上技能大師工作室,通過資源共享、協同研修、全員提升,培養造就高素質專業化的「雙師型」教師團隊。
06
加強高水平教師團隊建設
服務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改革需要,聚焦戰略性重點產業領域專業、民生緊缺領域專業、區域重點專業集群,鼓勵職業院校創建一批校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重點遴選建設50個省級高職院校教學團隊,分批打造20個左右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示範引領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改革創新。加強團隊教師開展專項培訓,著力提升團隊教師模塊化教學能力、課程標準開發能力、教學評價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職業院校要根據團隊建設實際需要,加大經費投入力度,支持實施高水平教師團隊建設。將職業院校教學團隊建設情況作為高水平專業群重要建設內容,納入高等職業教育「創新強校工程」考核範圍。
07
開展1+X證書制度相關教師培訓
全面落實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輪訓制度,對接1+X證書制度試點和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需求,探索適應職業技能培訓要求的教師分級培訓模式,培育一批具備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培訓能力的教師。把國家職業標準、國家教學標準、1+X證書制度和相關標準等納入教師培訓的必修模塊。推進1+X證書試點院校教師培訓基地建設。支持高水平學校和大中型企業共建「雙師型」培訓者隊伍,鼓勵校企協同開展1+X證書試點,吸引企業高技能人才參與職業院校教學團隊,共同實施1+X證書教學。
08
完善校企人員雙向交流協作機制
依託職教園區、職教集團、產教融合型企業等建立校企人員雙向交流協作共同體。在企業設置訪問工程師、教師企業實踐流動站、技能大師工作室。推動職業院校與企業建立團隊建設協作共同體,共建高水平教師發展中心或實習實訓基地,在人員互聘、教師和員工培訓、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實踐教學、技術成果轉化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推動教師立足行業企業,開展科學研究,服務企業技術升級和產品研發。完善職業院校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制度,專業課教師每年至少累計1個月以多種形式參與企業實踐或實訓基地實訓。聚焦先進位造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聯合行業主管部門和產教融合型企業,依託現有資源,遴選、建設省級示範性教師企業實踐基地,鼓勵引導職業院校整合校內外企業資源建設具備生產能力的校級教師企業實踐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教師企業實踐體系。
09
深化突出「雙師型」導向的教師考核評價改革
深化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和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破除「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唯身份、唯獎項」痼疾。推動職業院校結合實際,制定「雙師型」教師認定、聘用、考核標準,將體現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的雙師素質納入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將師德師風、工匠精神、技術技能和教育教學實績作為教師考核評價的主要依據。落實教師職業行為準則,建立師德考核負面清單制度,嚴格執行師德失範行為「零容忍」,將師德失範行為處理材料按規定存入個人人事檔案並錄入全國教師管理信息系統。完善考核評價的正確導向,強化考評結果運用和激勵作用。建立職業院校、行業企業、培訓評價組織多元參與的「雙師型」教師評價考核體系。繼續辦好全省職業院校教師教學能力比賽,將行動導向的模塊化課程設置、項目式教學實施能力作為重要指標。
10
保障和維護教師相關利益
全面落實和依法保障教師的管理學生權、報酬待遇權、參與管理權、進修培訓權。強化教師教育教學、繼續教育、技術技能傳承與創新等工作內容。應用型本科高校、職業院校所辦企業或開展生產經營活動、開展社會培訓、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等,所得合法收入經批准可用於績效工資分配,其中突破調控水平部分以備案方式單列核增;教師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轉化所得收益用於科研團隊(人員)的獎勵部分暫不納入績效工資總額調控管理。職業院校應根據學校實際,將教師外出參加培訓的學時(學分)核定工作量,並作為績效工資分配的參考因素。
11
加強黨對教師隊伍建設的全面領導
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和把關作用,保證教師隊伍建設正確的政治方向。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教書育人全過程,創新師德教育,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實施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配齊建強黨務和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健全德技並修、工學結合的育人機制,協同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構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深入發掘宣傳師德典型,講好師德故事,發揮師德楷模的示範引領作用,弘揚職業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
12
強化改革保障措施
各地各校要高度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工作,從職業教育師資隊伍的實際出發,明確目標,制定「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和配套政策,加強統籌,落實保障所需經費,完善管理制度,加強督導檢查。鼓勵各地各校根據實際制定標準選聘專兼職教研員。各行業主管部門、大中型企業要對職業教育教師到企業實踐鍛鍊提供支持與幫助,形成有利於「雙師型」教師培養的外部環境。職業院校要把「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學校工作重點,圍繞專業建設和長遠發展需要,制定「雙師型」教師培養計劃,積極開展校本培訓,鼓勵支持教師參加繼續教育,選送教師到師資培訓基地接受培訓、深入企業進行實踐提高。大力宣傳「雙師型」教師教書育人先進事跡和突出貢獻,擴大「雙師型」教師的社會影響,使更多的人關心職業教育、重視職業教育師資建設,為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推動職業教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