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歲末,許多學校陸續進入寒假。
今天,我們分享一篇雅禮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怡雅中學校長王良(微信公眾號:愛與生長王良說)為雅禮中學學霸經驗集寫的序言,他試圖從這些優秀同學的經驗中提取一些共通的東西,深化自己對學習本質和規律的理解,也希望對更多的同學有些幫助。(文中1-14處引文,摘錄自經驗集中部分同學的文稿。)
本公眾號之前做過一次王良校長的專訪,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擊下方連結閱讀。
與校長面對面 | 長沙市怡雅中學校長王良:永遠熱愛,永遠熱烈生長
△王良校長與學生一起
和同學們討論,看同學們的文章,像遇到一群同聲相應的朋友,有嚶鳴之樂;又如發現遠方的風景,異地殊聲,新鮮可喜。既樂且喜,便想說點什麼。
學習是怎麼一回事呢?「找到自己的意義」 [1],思考到這麼深奧的問題,佩服。人不就是一種意義動物麼,沒了「意義」成麼?這位同學理解到,學習知識不是為了考試,至少不止為了考試。確實,學習是為了獲得知識的個體意義,產生思維、情感、態度、價值觀及行為的變化。這樣的過程,就是知識人格化的過程,就是知識與人相生相成的過程。
那麼,發現和建構知識的個體意義有哪些具體的方法呢?同學們也有很多精彩的見解。
比如「永遠不要拒絕給同學講題」 [2],這一方法有很多妙處。
第一,和水平與你差不多的同學講題,和與你距離較遠的同學講題,要講明白,你都必須運用知識,活化知識,同時洞悉同學存在的問題,給予有效的幫助。這個時候,你就是知識,知識就是你。如果和一個水平暫時不夠的同學講題,講不明白,表明你還只是個知識的二道販子。教會別人,就是最好的學。
第二,發展著與人的美好關聯,並在交往中學會交往,在參與中學會參與,養成開放、尊重、愛和信任等交際美德。
第三,在他人的參照中發現自己,確證自己,豐富自己。以尊重生命的獨特性和差異性為前提,「松」執己見,耐心傾聽不合己意的想法,傾聽似乎不如自己高明的想法,體會到另一種聲音的價值,把自己從「淺見」「偏見」「陳見」中提振出來,(任何理解,都是暫時的、未完成的)這就是在「我—你」「舊我—新我」關聯中的自我發現和創造。
「永遠不要拒絕給同學講題」,領會到這一點的同學是有智慧的,有德性的聰明就是智慧啊。這樣的同學,就可能「找到自己的過人之處」 [3],「發現他人的優秀」 [4] 「發自內心的祝福他人」 [5]。
比如「跨學科聯繫思維」[6],這位同學注意到知識碎片化的問題,在學科結構化的基礎上,提出跨學科聯繫思維,很高明啊。
結構化能力,是最基礎、最重要的學習能力。碎片化的知識,難以運用,意義也就處在沉沒狀態。一般的建立網絡狀的知識聯繫也是不夠的,應該建立有縱深層次感的知識結構。要找到知識方法背後的知識方法,找到思想背後的思想,也就是找到那些起支配、統攝作用的東西,這樣才能夠建立知識之間的深刻聯繫。我們應該向許多偉大的物理學家學習,他們總試圖尋找那些零零散散的定律之間的內在聯繫,在不同的層次上實現物理規律的統一、物質本源的統一、相互作用的統一。找到統一,你才能站在學科的高處,體會一覽眾山的美妙。同學們好比集團軍總司令,學科好比各方面軍,在作戰的時候,總司令應該站到一個山坡上,才能居高臨下、洞若觀火。《倚天屠龍記》裡後生小子張無忌從光明頂的密道裡出來,和各派宗師比試,能舉重若輕、瀟灑自如,也無非是站到了山坡上——身兼九陽神功與乾坤大挪移兩項絕學。一個學生一次和我講,一道好的高考題,總是體現著哲學思想。這個學生也是站到了山坡上。
比如不做「錄音機」[7] 「記錄機」[8]。知識只能是你體驗到的知識,離開你的熱情、激動和反思,知識就只是冷冰冰的、絕對正確的符號。在阿法狗將要當道的時代,人的價值就在於熱情、反思以及創生。很多同學談到反思總結的重要性以及具體方法,令人欣慰。一位同學準備錯題本的經驗是,要用「活頁本」[9],這樣可以隨時增頁,要給每道題留一張紙,不要怕浪費紙,這樣可以記錄後續很多次的、很多的心得。非用心做過,不能有這樣細緻的體會。
其他如「沒有欲求就是頹」 [10],體會最「真實的歡樂」[11],「科學管理時間」[12]等等,都給我啟發。這裡不一一細說了,同學們看一看,必將獲益良多。
知而能行更關鍵。經天緯地才能,由學問成就,雅禮學子不可不弘毅。你特別需要揪出惰性這條「蛀在身體裡的蟲子」 [13]——好噁心——奮勇而行。如果堅持不下去了怎麼辦?「繼續堅持」[14]!
是為序!
你們愛學習的大朋友王良
福利時間:
今晚19點30分,十幾歲雜誌社2021中考微講壇·公益直播邀請了北雅中學語文名師李華英為即將參加中考的初三學子講閱讀理解的提分秘籍。
#2021中考微講壇•公益直播#
時間:1月30日19:30分
主題:中考閱讀提分指南
閱讀理解是根本,答題方法來助力
直播火爆,歡迎掃碼提前預約,期待各位同學準時收看~~~
主講名師介紹:
李華英,中學語文名師,「國培計劃」送課專家。現任教於長沙市北雅中學。從教18年,擁有11屆高三、初三畢業班教學經驗,《十幾歲·初中生閱讀與寫作》名師團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