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心理諮詢的很多人,在諮詢中呈現出的難過、傷心、痛苦的一面,常常在諮詢外很少流露。如果其身邊人看見這樣的一面,可能會大為驚訝,感覺完全像另外一個人。
網上有「微笑抑鬱症」的說話。有些抑鬱症患者,留給身邊人的感覺是陽光、開朗,可能被身邊人說「誰得抑鬱症,你也不會得抑鬱症」。
如果我抑鬱了,是不是很多人會不開心?
如果流露我的負面情緒,是不是大家會不喜歡,覺得我負能量?
大家都希望我是開心、快樂的,我怎麼能夠讓大家失望,得抑鬱症了?
大家都覺得我工作好、生活好、家庭好,我怎麼還能不開心呢?
我只能開心,怎麼能抑鬱了?
是不是我的要求太多了?
是不是我矯情、無病呻吟?
我怎麼能表現出我的需求,只能隱藏。
明明笑得那麼燦爛,為何感覺那麼憂傷?
明明活在人群中,為何感覺像孤獨的靈魂,落葉般飄蕩無依?
在身邊人面前生活如常,笑容如常,一個人獨處時,內心的傷痕,有誰看見?
前些時候,看了一篇關於抑鬱症的文章(《抑鬱症,是大腦在告訴我們「快逃」》),很贊同文中的觀點:
其實與祖先相比,人類真正的生存需求並沒有發生根本上的改變。我們需要的並不是20分鐘就到的外賣,也不是800億像素的手機,更不是穿不完的衣服和鞋子,而是如Johann Hari在書中寫到的——聯結。
我們需要與自身的聯結,讓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真實的喜怒哀樂的能力,而不是用刺激與欲望,來麻痺一切我們不喜歡的情緒。
我們需要與他人有情感上的聯結,讓我們有免於孤獨、不怕被拋棄的安全感,讓我們在脆弱的時候,有可以躲避的港灣。
我們需要與工作和社會的聯結,讓我們覺得自己的付出是有意義、被尊重的,而不是一顆在公司可有可無的螺絲,在社會上可歌可泣的韭菜。
我們還需要人與大自然的聯結,讓我們可以感受到作為人類,並不是孤獨的萬物之靈,而是依賴大自然為生,是地球四季,生命循環的一部分。
不只是抑鬱症,其他心理困擾也是如此。
症狀是一種語言,傳遞著無法言說的訴求。症狀的背後,常常是聯結的渴望:求不得;放不下。
人的情感需求為什麼不能自給自足呢?
人需要在關係中,確立自己的存在。
進化心理學可以給出不那麼有溫度的解釋: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祖先,團結協作的社會屬性,確保人類走上食物鏈頂端。通過關係聯結群體,作為一種有利人類生存的必備特質,被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刻寫進基因中。
人的需求,總需要在關係的背景中滿足。沒在關係中滿足的需求,就像少了鹽的菜,可以吃,總會感到少了滋味。
沒在關係中滿足的需求,會再次尋求關係中滿足。
極端如施受虐關係,當需求能在關係中獲得滿足,縱是受虐,亦甘願承受。
未能在關係中滿足的需求,常源自與父母關係未能獲得需求滿足。如果與最親的父母關係,沒有體驗過可以信任地尋求滿足,甚至還要防範來自父母的傷害——情感,或是身體——學習到的是不能信任在關係中尋求滿足,便製造出衝突。
不能信任關係,便只能隱藏渴求在關係中滿足需求;
渴求在關係中滿足需求,又強烈推動在關係中滿足。
拉近關係,尋求滿足;關係親近,又感到不信任而推遠關係,無法滿足。這種矛盾讓他人難以適應,可能破壞關係:要麼關係結束;要麼克制在關係中尋求需求滿足,以維持關係。這樣的方式,再一次經歷無法在關係中獲得需求滿足,加重關係中「渴求-不滿足」的矛盾。
是人的要求太高了嗎?
相比賺1個億的「小目標」,尋求關係中的情感需求滿足,好像不高。
不高嗎?
芸芸眾生都困在這個矛盾中,「求不得,放不下」,人生八苦佔了「兩苦」。
心理諮詢的重要療效因素——關係,便是提供了關係中滿足需求的機會。當有過可信任的關係滿足需求的新經驗,增加對關係的信任,有利於促進諮詢外關係的信任,增加諮詢外關係中滿足需求的機會,形成良性循環。
諮詢關係對療效的雙刃劍作用,便是如果不能建立信任關係,也可能成為再次的傷害體驗。來訪者對心理諮詢的不滿,幾乎沒有對技術的不滿,不滿的都是對諮詢師和諮詢體驗,反映對關係的不滿。
不是說只能靠心理諮詢改善,愛情的親密關係是更常見的追尋之旅。
愛人關係堪比與父母關係的親近,那些未能在關係中滿足的需求,常常濃縮在愛情關係中尋求滿足。
有時太過濃烈,愛情盛不下這麼多需求,變成:原來,愛情這麼傷。
心理諮詢關係的療效,至少一半的作用,是在關係中促進來訪者自身成長,提高聯結中的自主能力。
愛情關係發展成良性聯結,也需要自主與聯結同時進行。通俗些說,即:「獨立-依靠」,兩條腿走路。
有時候,對關係中滿足需求的渴望太強烈。進入愛情關係,平時的自主性似乎都會消失,像嬰兒般渴求與對方的聯結。
是要求太多?
沒有不應該的感受。無關貪婪,太過匱乏,才會太過渴望。
匱乏是成長的印記,不是自己的選擇,無須苛責自己去背負無權選擇的結果。
這樣的渴求,只是提醒:自主的聯結,聯結的自主,是一場愛情修行。
作者簡介:許標,中科院心理所健康心理學碩士,全職心理諮詢師,5000+小時心理諮詢經驗,2000+小時專業受訓經驗。預約諮詢可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