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能學好《金匱要略》?(附學習方法)

2021-02-07 中醫書友會

中醫書友會第2269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這篇文章宋老師闡述了,對於不同階段的學習者如何學習的問題:


 別怕,你就是適合學中醫的那類人。

 學中醫,下護孩子,上孝爹娘。

 高起點,我教你純正的中醫。

 學方法,不會背方也會用藥。

從15講起,宋老師開始講病啦,快來學!


【敲黑板】今天是《宋柏杉·直擊臨床講金匱》首發優惠期最後一天,錯過就再也沒有。

什麼樣的人群更能學好《金匱要略》

作者/宋柏杉


靈蘭中醫的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一直想和大家一起聊一聊,究竟什麼樣的人群適合學習《金匱要略》,什麼樣的人群更能學好《金匱要略》?


我們這次講解《金匱要略》(編者註:此處指「宋柏杉·直擊臨床講金匱」課程),針對的人群,不僅僅是臨床中醫人,還有中醫愛好者,甚至於普通人。



我們在臨床上發現這樣一個規律,什麼樣的規律呢?我們發現兩類人學得最好:


一類是專業基礎好、中醫思維健全、能夠完全拋開西醫思維體系、運用純正的中醫思維進行思辨的人,對經典熟讀的人,甚至能夠背誦的人,學習得比較好。


還有一部分是什麼樣的人呢?就是中醫愛好者和普通人。



為什麼呢?


我們學習中醫有兩個途徑:一個是在學院派,學了解剖、中醫基礎、中醫診斷、內科、方劑等等,這種學法。這五年還要規培三年,研究生三年,我們需要八年左右的時間成本,那麼我們學完了是西醫的體系,而且學的知識是凌亂的,很難應對臨床。


加之我們大學把《金匱》《傷寒》《溫病學》,還有《黃帝內經》列為選修課,已經不再學了。學生們覺得很難,學不會;老師們講起來也覺得不好講。我們的古中醫面臨著失傳的風險。


如果我們普通人,沒經過這種正規教學體系,不如我們從四部經典學起,我們這樣學的中醫就比較純淨,直接從《金匱》、《傷寒》、《內經》、《溫病》學起。那麼,我們一出手,水平就很高,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起點很高,我們起點就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相反我們經過基礎診斷、婦科、內科、方劑、中藥學學完的學生,反倒再學起經典來,他困難重重。因為有「所知障」,學起來難度反倒更大。因此上普通人也能學中醫,學中醫就從經典學起。


我們靈蘭課程會安排很多老師,有《傷寒論》《金匱要略》《黃帝內經》《溫病條辨》《醫學衷中參西錄》《脾胃論》等等,都會有老師進行講解。我們只要把這些課程同步地用這麼三兩年時間,都跟下來,我們學的是最正宗的中醫,學的是四部經典,那麼我們一出手,起點就很高,我們中醫的思維境界就很高。這樣,只要建立信心,很快就能在臨床上打開局面。而且我們用方簡練,療效確切,可以反覆進行驗證。



那麼,第二個問題就是,普通人也要學中醫。為什麼要學中醫呢?我們普通老百姓,我們有病找大夫好不好?我為什麼要學中醫呢?


我經常和患者朋友們講,我們不要把身體交給一些儀器、交給醫院,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事情。 


因為我們的知識不對等,很多疾病我們經常遇到,本來一個人受了涼了、感冒了,血管一收縮,血壓高了,我們到醫院一看,醫院一量血壓,說你高血壓了,我們經常服用了降壓藥,而沒治感冒。過了一天發燒了,打噴嚏、流鼻涕、渾身冷、關節疼,才想起是感冒了,我們才吃上感冒藥。


如果我們普通人家,我們都懂得一點醫學知識,那麼,我們就沒必要因為一點小病,就驚慌失措,我們不能因為一點小病就終身服藥。


在我們古人來講:「為人父母者,不知醫者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者為不孝。」 如果我們用這個水平來衡量一下,我們當代的每個人,我們在座的每個人,我們做父母合不合格?我們做子女合不合格?


我們古代先賢的教育,是體系教育。我們過去的一個秀才,他就能為方圓百裡的人,婚喪嫁娶的禮儀他要懂;我們生病長災他要會看,他要維護一方百姓的生活、百姓的平安。我們當代很多人,大學畢業了,本科、碩士、博士,甚至博士都後了,我們對醫學知之甚少,更不要說對人體了。



已經做了父母的,我們掌握了一點中醫的知識,尤其掌握了經典,不會因為自己的小孩子一個感冒發燒,就驚慌失措跑到醫院去輸液、打針,破壞了孩子的體質,使我們孩子智力下降、體質下降。


我們用簡單的中醫的《金匱》和《傷寒》的方子,就能輕而易舉的解決的問題,我們沒必要耗費時間、精力、物力、財力往醫院跑。



我們作為子女的,現在獨生子女很多,我們上面有兩個、四個,甚至六個、八個老人。那麼如果老人有病了,我們子女知道醫學知識,尤其知道經典,就不會亂做手術、亂安支架,甚至被割了腎、割了肝,導致終身吃藥,而使我們因病致貧。


我們懂得一點醫學知識,使我們生病了不再迷茫,我們就能維護我們家庭成員的健康。


因此上,我們普通人更有必要學習經典,學習《傷寒》,學習一下《金匱》。



臨床上我們發現很多中醫愛好者,還有普通的父親、母親,就是普通人,一天中醫也沒有學過,然後聽到了我們十大專病(編者註:此處指「宋柏杉專病20講」課程,聽了《金匱要略》以後,自己就能處理很多疾病。


有的中醫愛好者到我門診來告訴我:「宋老師,非常感謝您,我用您的方法,治好了親戚、朋友各種各樣的疾病,我也不會加減,我也不懂得中醫醫理,我就按您的原方就這麼套,套上了,用上就好使。」很開心很高興。


為什麼好用?因為我們講的東西都是來源於臨床,而且我們講述的東西是經得起檢驗,不是老師用了有效你們用了沒效,這種情況只能是用得不對證,只要是對證了,我們提供的方劑都是經過臨床檢驗過的方子,我們才講。 


我們普通人和中醫愛好者為什麼學得很快呢?因為他的杯就是空的,就好像給了我們一張白紙,我們老師在上面畫什麼就是什麼,我們給他什麼他接收的就是什麼,原原本本、乾乾淨淨的一張白紙,我們作上一幅美麗的中醫圖畫。



我們發現很多西醫學習中醫的人,學的效果也很好,因為他們的思維切換過來之後就很純淨,加之他們認知的角度又比較高,所以進步也很快。


前幾天有一個浙江的某醫院的一個西醫,一個小女生,她說「宋老師我要跟您學習,我把您的課程記了9本筆記,現在還在整理」,拿到我們門診我一看,文字寫得工工整整,她說我準備拋棄西醫,我現在不準備再從事西醫臨床了,完完全全地改學中醫。我現在臨床套用你的處方,效果很好。在她們當地報了一個西學中的班,準備考這個證。我們現在國家的政策對西學中放開了一個口子,允許我們西醫學習中醫。



學起來最難和學的效果不太理想的人,是哪類人呢?


我們經過了幾年臨床,甚至跟了很多老師,我們形成了思維定勢,這些臨床工作人員,學起來反倒有一定的難度,因為他總要摻雜自己的思維。


用一個比較不太好聽的話說,就是半瓶子水的人,而且這半瓶子裝的還是汙水。那麼,我們再往杯子裡面倒清水、倒純淨水、倒礦泉水,無論我們倒進去多少,那麼這樣的水是不純淨的,我們喝起來不爽口。


所以說這部分臨床工作者,要及時地調整思維、調整心態。我們先把老師講過的東西照單全收,收過來,然後我們驗之臨床,再結合自己的思維加以整理、總結,最後形成自己的經驗。我相信,你們提高會很快的。


所以說大家要保持一種心態,一定要以一種空杯的心態,我們中醫叫「受之以虛」,只有虛才能受之。如果實了,我們就接受不了,接受不了別的事物。人們有一個習慣,喜歡聽進去和自己相同、相近的觀點,聽不進去與自己不同的觀點,在道家裡面又叫「所知障」,人們往往把最先的認知當做最正確的認知。


其實我們人認識事物是有局限的,我們「先入為主」這種思維是要不得的,我們一定要保持一種虛心的狀態,一種空杯的心理,我們才能夠接受進去老師的觀點,我們才能更好地領略一下《金匱》原文的宗旨。



下面我們談一下《金匱》的學習方法。


首先,條文要背誦,最起碼要熟讀。


第二點,要勤記筆記,因為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的音頻課很長,如果在某塊有個知識點,我們要記到本上,我們隨時一翻就能翻得到。如果說在哪個音頻上我要想去找,很難找到原來老師講過的那句話,因此大家一定要勤記筆記,因為聽一遍課隨時可以停下來,沒聽清的再反覆聽,我們把筆記要整理好。


第三點,要勤思考。因為孔子說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不思考就變化不成我們自己的知識,就變化不成我們自己的方法論,形不成我們自己的世界觀,因此上我們一定要思考。我臨床對中醫的參悟,很多時候是在靜坐中,有的時候我對窗外凝視,看著自然就把一個問題想明白了。



最後再談一點,我們不僅僅是講《金匱》,我們在講解《金匱》過程中,實際是講了一個大內科。


我們把中醫內科、婦科,甚至有一部分外科、瘍科(瘡瘍的瘍)都講完了。我們臨床中能夠見到的病種、病類,基本上都涵蓋在裡面了。這裡邊,兒科涉及得會少一些,但是我們所有的方子都能應用的兒科。我們還講了溫病學,還講了包括《脾胃論》,包括後世的《醫學衷中參西錄》的一部分內容。


我們在講解知識點的時候,遇到某一個病種,我們就把這個病種《傷寒論》的認識、《金匱》的認識,包括後世溫病學家的認識,還有前世先賢的一些觀點,都融合進來、歸類進來,最後我們形成一個對這個病種基本上完全徹底的認知。



再者,我們更多的是講了方法,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方法。如果我們不會背《傷寒論》裡面的方子,我們文中反覆地強調,我們講解我們治病的思路,見到症狀該選的藥物,我們就會發現,我們只要見到患者的症狀,我們用藥物往上組、往上配,最後我們驚奇地發現也是經方。也就是說,我們在課程中講解的,更多的是告訴你方法。掌握方法以後,我們不會背方劑,也照常開出經方,也照常能夠解決臨床疾病的問題。 


如果我們零基礎的人把我們講的《金匱》完完全全、徹徹底底跟下來,那麼你就相當於一個中等水平的中醫大夫,至少的。如果你條文又背得很熟,講的知識點又把它充分地掌握了,那麼形成一個大醫也不是困難的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最後我們借用仲景在《傷寒論》原文裡的序來結束今晚的演講,仲景寫完《傷寒論》最後說:


「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這裡說的《傷寒論》是涵蓋《金匱》的,我們只要遵循仲景先師的方法,我們臨床常見的疾病基本上都能解決了。好了,今天晚上就講到這,謝謝大家。 



今天為首發優惠期最後1天,過了今天加入要多花最高400元,現在就是最大優惠,不要再錯過。已有1200+人開始學習了。


福利:加入本課程學習後,如果你覺得不適合這門課程,會為你退學費(2019年12月12日後,此項權益作廢)。


相關焦點

  • 《金匱要略》學術研究史略
    《金匱》的注本大量出現,也在清初。如徐彬的《金匱要略論注》(1671),程林的《金匱要略直解》(1671),李彣的《金匱要略廣注》及周揚俊的《金匱玉函經二注》(1687)等幾個最早注本,均成書於康熙年間。其後,受《傷寒論》錯簡的影響,出現了《金匱》類著作。如沈目南認為《傷寒例》是王叔和插入,《臟腑經絡先後病》「夫人秉五常」一條,才是《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總綱,並把它列為首條。
  • 國學講堂(994):《金匱要略心典》
    《金匱要略心典》       《
  • 學術爭鳴:正確解讀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
    五、《金匱要略》並非張仲景一個人著作    北宋時,「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日,於蠹簡中得《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則辨傷寒、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並療婦人」。校正醫書局孫奇、林億輩誤認為是《傷寒雜病論》的節略本,並「以其傷寒文多節略,故斷自雜病以下,終於飲食禁忌,凡二十五篇,除去重複,合二百六十二方,勒成上、中、下三卷,依舊名曰《金匱方論》」。
  • 《金匱要略》的詩意解讀
    厚樸三物湯方子是在《金匱要略》中,筆者也擇錄於此: 「11. 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主之。 厚樸三物湯方: 厚樸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右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內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 《金匱要略》烏頭赤石脂丸(湯)方解與驗案
    (2014-01-12 19:50:00)漢•張仲景《金匱要略》蜀椒一兩,一法二分、烏頭一分,炮、附子半兩,炮,一法一分
  • 一堂金匱課,滿眼經驗方(一)
    總之,這個注本宗古而不泥古,有想法,能融匯貫通。6,《金匱要略方論本文》巍念庭,是兩個好的小注本之一。成書於1721年。他有獨特見解,比如說學習肺癰時想到腸癰,但文辭過於龐雜,個別地方也不符合臨床。7,《金匱要略心典》尤在涇,兩個好的小注本之一。是初學者最好的參考。少而精,說理有據,切合臨床。後來的《金匱翼》是尤在涇對心典的補充。
  • 浙江省200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金匱要略試題
    浙江省200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金匱要略試題課程代碼:02981第一部分 選擇題 (共4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1.
  • 學習中醫,為什麼要背熟《傷寒》《金匱》條文?
    如果能熟讀條文,日久自能前後貫通。臨床之際,面對紛繁複雜的諸多症狀,自能理出頭序,有條不紊。或豁然開朗,迎刃而解。學象棋,有棋譜。不看棋譜,摸索一輩子,也是手下敗將。學武術,必先練功,練套路,然後按套路練對打,然後才練自由散打。古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萬賴聲說:「熟練套路三十套,不會打架也會打」。我說:「背熟傷寒三百條,不會治病也會治」。
  • 9.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金匱要略|第九集
    跟隨倪海廈老師一起,每天學習《金匱要略》,想要成為名醫,必須熟讀傷寒經方。學習貴在堅持,希望大家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有所收穫。
  • 四百多本中醫內經、傷寒、金匱、難經、溫病五類中醫古籍資料合集
    ,學習藥理、藥效等,其它的需要行醫多年積累而且有些醫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殊原因也是阻斷中醫學的原因此類中醫資料是學習和進階中醫的不錯的中醫合集,希望這些中醫資料能為學習中醫的朋友一些幫助金匱要略》參新釋(盧景明).pdf│ 《金匱要略》選讀(張家禮).pdf│ 劉渡舟 傷寒論校注.pdf│ 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高清版).pdf│ 讀過金匱卷十九 陳伯壇.pdf│ 讀金匱札記 何時希.pdf│ 金匱臨證舉要(鄧鐵濤).pdf│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陳明.掃描版.pdf│ 金匱名醫驗案精選(陳明).pdf│ 金匱心釋
  • 值得研究:傷寒與金匱中的脈象
    《金匱要略》記載弦脈35次,明顯多於《傷寒論》,弦脈所主病證也與《傷寒論》不同。真正主肝病只有2次,即使將瘧病7次、痙病2次、轉筋1次算作肝病也不過12次,只有百分之34 。弦脈主裡寒偏實者最多,達12次;主虛寒者7次。《金匱要略》明文指出痛者5次,(其中4次為裡寒致痛,1次為蟲痛)。
  • 《金匱要略》衝脈病證治規律 | 中醫經典徵文大賽作品展播(67)
    《黃帝內經》中曾多次提到衝脈病證,但多詳於理而略於方,對其治療更是提及甚少,直到漢代張仲景才在《金匱要略》中豐富了衝脈病證的治療方法。本文從奔豚、腹滿寒疝、支飲、妊娠惡阻等病系統歸納總結了衝脈病證的病因病機及治療方法,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難經·五十六難》曰:「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
  • 2.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金匱要略|傷寒霍亂篇二
    跟隨倪海廈老師一起,每天學習《金匱要略》,想要成為名醫,必須熟讀傷寒經方。學習貴在堅持,希望大家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有所收穫。
  • 5.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金匱要略|第五集
    跟隨倪海廈老師一起,每天學習《金匱要略》,想要成為名醫,必須熟讀傷寒經方。學習貴在堅持,希望大家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有所收穫。
  • 學習中醫不僅要讀書,還要背書
    學習中醫不僅要讀書,還要背書,這是古今醫家成才的共同經驗。背書,最有助於提高臨床療效。學好中醫,要讀書,也要背書。讀書與背書不同,讀書有精讀,有泛讀,而背書則必屬精讀。應背書目與應讀書目並非完全一致。一、名老中醫推薦的應背書目以下參考《名老中醫之路》一書中近百位醫家的推薦,列出一些應背書目。
  • 《金匱要略》全文背誦版(卷上)
    精心籌備了很長時間,小藥童為大家整理好了《金匱要略》全文背誦版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一起學習、共同進步
  • 這些《金匱》的基礎知識,你知道多少?
    【金匱背誦訓練營】的第一次條文討論會,和大家一起複習討論了關於金匱的一些基礎知識,現將內容整理如下,大家一起學習,背誦經典,傳承中醫!
  • 《金匱要略》中的一個方劑,急可用,不急也可用
    薏苡附子散出自《金匱要略·胸痺心痛短氣病脈並治》,其原條文說:「胸痺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因為本條文敘述簡略,給理解文意帶來一定的困難,後世醫家論及本條時,意見也多有不同,但多認為此方劑為救急而設,下面我們對其進行分析。
  • 金匱誦讀10丨病人語聲
    今天,咱們正式開始《金匱誦讀》,在這一年裡,小編會將《金匱要略》的方證條文摘選出來,每周2條,我們一起複習《金匱要略》。你,願意加入嗎?一年時間靈蘭陪你背完一本《金匱要略》(九)脈浮為虛。關前屬陽,主表;關後屬陰,主裡。
  • 3.跟著倪海廈老師每天學習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
    跟隨倪海廈老師一起,每天學習《金匱要略》,想要成為名醫,必須熟讀傷寒經方。學習貴在堅持,希望大家每天都有進步,每天都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