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的故事要從一位弟兄小林的童年說起,在他讀小學三年級的那年,全校要選一名學生代表到外校參加演講比賽。他很幸運地選上了,於是他開始很努力地背誦演講稿。這期間有他自己的努力,也有媽媽在一旁督促幫扶,同時還有老師的辛勤指導。最後,他的演講獲得了第三名,這是他與演講的第一次交集,他在其中獲得了從未有過的幸福感與價值感,自信心也增添了許多。從那以後,他就愛上了演講與朗誦,並開始了對其一生的理想追逐。
作為演講人員,小林知道自己必須具備精湛的演講技能與語言藝術。只有這樣才能在演講過程中做到落落大方、收放自如。而這一次的演講,他也將其作為鍛鍊、淬鍊和磨礪的舞臺,因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一分成功需要百分百付出與堅守。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小林在學習語言的道路上可謂是歷經千辛萬苦與風與挫折。有一次,他參加全民才藝大賽,當時是躊躇滿志,信心滿滿,朗誦的詩歌是《再別康橋》。可是他初賽過了以後,到了晉級賽就被淘汰了。當時,他傷心得流下了眼淚,甚至可以說是痛哭流涕。但是,小林知道成功的道路唯有擦乾淚水才能迎接下一階段的微笑。於是,他鼓起勇氣找到了評委老師,詢問我落選的原因。老師告訴他:你對這首詩歌的理解程度不夠深刻,朗誦也過於激昂,也就是說缺少文化底蘊與內涵深度。從那以後,他就從頭開始,從零開始,繼續勤學苦練,努力鑽研,期待自己的蛻變重生。
小林是一邊學習一邊鍛鍊自己的語言能力。有一段時間,由於太過於忙碌以至於心理承受能力達到了極限,自己感到人累心也累,為此對自己的選擇產生了莫名的懷疑。在這期間,他迷茫過也流過眼淚,抱怨過也想過要放棄。但是,他的內心卻始終在重複一句話:「只要不退後,就一定會看見希望的曙光。」與此同時,也在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與缺點,找到失敗的根源所在,並積極地做出更新與改進。他每天五點鐘起來練習朗誦,並閱讀大量的書籍,豐富自己的思想,而且還在網上不斷地跟相關專業的老師學習。有時,他會把自己的夥食費省下來買書、報培訓班,這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但是,為了自己的心中的播音夢,他願意啃饅頭、吃稀飯。他知道經歷風雨挫折之後,自己會蛻變重生;經歷艱辛磨礪之後,自己會獲得那一份難能可貴的成就感。
隨著演講水準的進深,小林來到了演講周期的關鍵階段,即成長期。當然,這也是他演講生涯中的瓶頸期,但同時也是讓他學到許多功課,又是讓他贏得生命成長的絕佳良機。在這一周期,小林覺得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堅持,再堅持。「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要想獲得事業的成就、人生的飛躍,就必須經歷風霜雨雪的磨礪與淬鍊。在此,他可能會面臨心態的失衡、情緒的波動等問題,但他始終相信一個道理,只要敢於面對現實環境,不斷積累經驗教訓,就一定能在演講上有所突破,因為有夢而無悔、有夢而無懼。他願在思考與反思之中得到提升,在奮進與覺醒之中贏得進步,正如那一句經典唐詩所示:「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蒼海」。
在小林27歲那一年,在大學導師的帶領下,皈依基督,並讀了神學,那時他在演講方面也並沒有做出什麼特別的成就。神學畢業,他來到教會做傳道人,此時做得做多的事工就是證道。從演講到證道,這是一次生命的蛻變。演講與證道,雖然都是面對大眾演說,卻是有著天壤之別。演講是為了辭藻的華麗多彩,為了吸引聽眾的目光,為了彰顯個人的才華與能力,為了獲得個人的榮譽與掌聲。而證道則更多的是隱藏自我,將基督彰顯為大;證道是講述上帝的真理,更多的源於聖靈的帶領與啟示,需要將個人的思想與意願隱逸;證道更多的是一種生命的流露,而非演說技巧的展示;證道者無需榮譽與掌聲,一切的榮耀應該歸於耶穌基督。這就是聖經上所說的:要想做一個活石,就必須要克制自身的驕傲與虛榮,並能做到甘願隱藏、甘於平淡,而這個過程是非常痛苦的,就像樹枝的修剪,需要動刀子將生命的稜角與芒刺磨平、剪斷,這流血之痛是難以承受的。但是,既然選擇做神的僕人,小林就必須接受來自上帝的磨鍊與修剪。
當小林在禱告中問上帝:「為何我追求了這麼多年的演講夢想,到現在還是一事無成呢?」上帝在聖靈中給予他的啟示是:「孩子,你為了演講所付出的所有努力與操練都是為了現在的證道事工做準備。我讓你做演講的各種磨礪與淬鍊並不是為了讓你在演講中獲得尊榮與獎狀,而是為了讓你可以將證道事工做得更好更完美。」而此時的小林,只是一聲「阿們!誠心所願!」因為現在的他,已經沒有了任何怨言,只是願意以自我的隱藏與舍己成就上帝的福音事工,因為他已經將耶穌基督活化在自己心中,是基督在他裡面活著,而非那個老我的自己。正如施洗約翰當年所發出的千古名句:「他必興旺, 我必衰微。」(約3: 30)
內容來自 福音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