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瓦錫的燃燒理論與化學革命

2020-12-22 科學哲學愛好者

中世紀以來,化學由於受到鍊金術的影響,長期得不到發展。自十七世紀後半葉到十八世紀末的一個半世紀,是化學發展向近代化學過渡的階段,也是近代化學的孕育時期。拉瓦錫是這場「化學革命」中的中心人物,被稱為「現代化學之父」。

1774年,拉瓦錫利用錫和鉛作了著名的金屬鍛燒試驗。他工作的特點是特別注意量的研究,善於運用天平來做化學分析;另外,他特別注意理論思維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使他比他的前輩和同代人取得了更大的成就。他首先把精確稱過的錫和鉛分別放在曲頸瓶中,封閉後,準確稱量金屬與瓶的總重量,然後再加熱,使鉛、錫變為灰燼,發現加熱前後總重量沒有變化。他又稱了鉛和錫的鍛燒物,重量卻增加了,這說明所增之重既非來自火中,也非來自瓶外,只可能是由於結合了瓶中的部分空氣。他把瓶子打開,發現空氣衝進去了,瓶和金屬鍛灰的總重量增加了,而所增加的量和金屬經鍛燒後增加的總量相等。這更加確證了拉瓦錫的想法:鍛灰較金屬增加的重量只能是金屬與空氣的結合物,而根本不可能是燃素的負重量。為了進一步證實他的想法,他又用鍛灰作了許多實驗,他將鉛的鍛灰與焦炭一起加熱時,有大量「固定空氣"釋放出來。同時,鍛灰還原為金屬鉛。這明顯地說明不是灰渣從焦炭中吸取燃素的問題,而是鉛在燃燒時吸取了大量的「固定空氣」,在與焦炭結合時又放了出來,這再一次用反面事實證明了灰渣是金屬與「固定空氣」相結合的產物。要進一步證實這個觀點,最好能直接從灰渣中分離出空氣來,他用鐵鍛灰進行試驗,沒有成功。

正當他在苦悶彷徨時,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列(J.Priestley,1733-1804)於1774年10月來到巴黎,將他在8月1日用聚光鏡使汞鍛灰分解的實驗告訴了拉瓦錫。這個實驗的產物「助燃能力特別強」,「使人呼吸感到格外暢快」,實際上就是氧。但由於普利斯特列堅信燃素說,將它稱為「脫燃素空氣」。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由於普利斯特列等人「為既有的燃素說範疇所束縛。這種本來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說觀點並使化學發生革命的元素,在他們手中沒有能結出果實。」而當拉瓦錫獲悉了普利斯特列的實驗結果後馬上敏銳地意識到普利斯特列的試驗和他自己實驗的聯繫,立即重複了普利斯特列的試驗,從汞鍛灰中分解出比普通空氣更加助燃、助呼吸的氣體。當時,由於還不知道這種氣體就是氧氣,最初拉瓦錫把它稱之為「上等純空氣」。直到1777年才正式把它命名為「Oxygen」,即氧氣,它的含義是「成酸的元素」。通過這一有力的試驗,更加證明了燃燒過程是金屬和氧氣的化合過程,即:

金屬+氧=鍛灰(氧化物)

而不是「金屬一燃素=鍛灰」的分解過程,這樣就用事實否定了燃素的存在。此後,拉瓦錫又對金屬的氧化還原反應進行了大量的試驗。從1772年至1775年,他把磷、硫黃、木炭、鑽石、錫、鉛、鐵然燒,將氧化鉛,紅色氧化汞和硝酸鉀加熱分解,以及將許多有機燃燒,並對燃燒以後所產生的氣體一一進行分析。1777年他向巴黎科學院提出一篇名為《燃燒概論》的報告,建立了科學的氧化燃燒學說,徹底批判了燃素論,完成了劃時代的「化學革命」。他的燃燒理論要點如下:

1.燃燒時放出光和熱;

2.物體只有在氧存在時才能燃燒;

3.空氣是由兩種成分組成,物質在空氣中燃燒時吸收了其中的氧,因而加重,所增加之重恰為其所吸收的氧氣之重)

4.一般的可燃物質(非金屬)燃格後通常變為酸,氧是酸的本原,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元素,而金屬煅燒後即變為鍛灰,它們是金屬的氧化物。

此後不久,由於水的合成和分解試驗取得成功,氧化學說便舉世公認了。

恩格斯對氧化說的建立曾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指出,拉瓦錫「在普利斯特列制出的氧中發現了幻想的燃素的真實對立物,因而推翻了全部的燃素說。」並且還指出,由於拉瓦錫提出了燃燒的氧化學說,使過去在燃素說形式上倒立著的全部化學正立過來了。拉瓦錫在化學上作出了重大貢獻,主要是由於:(一)他堅持唯物主義,尊重實驗,特別是他注意定量研究。他的科學座右銘是:不靠猜想,而要根據事實。他的一句名言是:「我要從事實出發講話」。他說過:「假若有燃素這樣的東西,我們就要把它提取出來看看,假若的確有的話,在我的天平上一定能夠察覺出來」。這就使他敢於從事實出發,破除以往的一切不符合事實的結論。(二)他非常重視理論思維,注意透過現象看到問題的實質,注意從不同的甚至相反的途徑來認識事物之間的本質聯繫。例如,他不僅注意到金屬燃燒消耗了部分空氣(當時還不知道是氧),還注意到金屬鍛灰還原可放出大量「固定空氣」,從這兩種氣體之間的聯繫,使他找到了氧。他不盲從,在科學上敢於同傳統觀念決裂,批判地看待統治化學達百年之久的燃素理論。這些都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的主觀原因。

然而,推翻燃素說,建立科學的氧化燃燒理論,也不完全是拉瓦錫個人的功勞和智慧,還有著客觀上的原因。首先,燃素說百餘年來已經不能正確地解釋燃燒的現象和本質,已是千瘡百孔;而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空氣得以分離,發現了各種不同性質的氣體,燃燒與空氣的必然聯繫已逐漸清楚。加之同時代人的大量工作,特別在關鍵時刻,普利斯特列又把發現和獲取氧的方法告知了拉瓦錫,使拉瓦錫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再加上他個人的能力和智慧,因而就能完成了「化學革命」。由此可見,氧化燃燒理論正如任何科發現和創造一樣,既是時代的必然產物,也是科學家個人努力的結果。

拉瓦錫本人完成了「化學革命」,可是,在法國資產階級政治大革命中,由於他是民憤很大的舊政權的稅務總局的官員,在1794年5月的一個早上,他被送上了斷頭臺。當然,法國大革命總的說來,對法國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曾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革命不需要科學家,革命只需要正義」的錯誤口號下,殺了有才能有貢獻的科學家,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損失。

文章來源:《科學技術史講義》清華大學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化學名人堂||拉瓦錫—被譽為現代化學之父、化學界的牛頓,他的傳奇人生!
    >他根據化學實驗證明了質量守恆定律;他撰寫了第一部真正現代化學教科書《化學基本論述》;他推翻了「燃素學說」,創建「氧化學說」,掀起了一場化學史上的偉大革命;他的新觀念,新理論,新思想為近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他25歲成為皇家科學院院士;這些劃時代貢獻使得他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化學家。
  • 拉瓦錫是法國破除燃素學說系統地提出了化學原理
    安託萬-洛朗·拉瓦錫(A.L.Lavoisier,1743.8.26-1794.5.8)法國著名化學家,近代化學的奠基人之一,「燃燒的氧學說」的提出者。1743年8月26日生於巴黎,因其包稅官的身份在法國大革命時的1794年5月8日於巴黎被處死。拉瓦錫與他人合作制定出化學物種命名原則,創立了化學物種分類新體系。
  • 熱力學傳奇之四:被砍頭的拉瓦錫揭開了燃燒的秘密
    拉瓦錫對於化學最大的貢獻是把化學變成了一門定量的科學,之前的化學研究都是定性的,拉瓦錫也應用這種方法推翻了「燃素說」,並發現了氧氣。1772年秋天,拉瓦錫稱量了定量的紅磷,使之燃燒、冷卻後又稱量灰燼(五氧化二磷)的質量,發現質量竟然增加了!
  • 燃素終結者,把化學從定性帶往定量的拉瓦錫
    拉瓦錫拉瓦錫在某種程度上徹底改變了化學。他否決了燃素說,命名了氧氣;發現呼吸和燃燒消耗氧氣的原理是相同的;他揭示了水是化合物而非世人們所認為的水是一種元素;他還發現並命名了碳、硫等元素。最終,拉瓦錫一步一步地把化學從定性的科學變成了定量研究的科學。拉瓦錫出生在1743年法國的一個特權家庭,父親是議會律師,母親同樣家財萬貫。
  • 化學的聖經——《化學綱要》
    羅伯特波義耳的名字是預告了化學黎明的到來而像是一顆在晨曦中永遠閃爍的明星的話,拉瓦錫就是天秤座星照耀著化學世界。——山岡望除了建立燃燒的氧化理論外,拉瓦錫通過對水的本質的研究,證明了「水不是一種元素,而是氫的氧化物」。
  • 拉瓦錫是一位了不起的化學家,卻被送上斷頭臺,行刑前還想著試驗
    拉瓦錫(Lavoisier)是法國貴族和偉大的化學家。 由於在化學方面的成就,拉瓦錫至今仍受到人們的尊重。 我們可以看到科學的魅力是巨大的。 讓我介紹一些Lavoisier的故事。當時,「燃燒理論」很流行,但是拉瓦錫總是懷疑這種理論的正確性。 態度。 他做了一個實驗,發明了鐘形罩,從中發現空氣也參與了燃燒過程。 這一發現打破了關於「火焰理論」的錯誤觀念。 Lavoisier的生活中有很多故事,其中大多數是關於研究的。 從這些故事中,您可以感受到拉瓦錫思想的光芒和個性的魅力。 Lavoisier的重要貢獻是什麼?
  • 偉大科學家之死:拉瓦錫被送上斷頭臺
    經歷了多年地質勘測的工作,拉瓦錫已經明確了自己真正的興趣所在——化學。事實上,當時的「化學」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基本上是和「鍊金術」結合在一起的。拉瓦錫很快證明,自己在這個領域擁有過人的天賦。關於」燃燒「這一常見的現象,當時幾乎所有的歐洲人都信奉德國哈勒大學醫學和化學教授斯塔爾提出的「燃素」說——世間能燃燒的物質都含有「燃素」,當物質燃燒時「燃素」就分離出來,燃燒時產生的熱,光,火焰都是「燃素」逸出時的發生的劇烈現象。
  • 拉瓦錫怎麼就火了呢~818你不知道的拉瓦錫 趣你的
    因為他劃時代的貢獻實在太多了,所以被尊稱為「近代化學之父」。那麼高考選擇題都考啥,啊不對,他都做出了哪些突出貢獻呢?讓我們來複習一下!他使化學從定性轉為定量,給出了氧與氫的命名,並且預測了矽的存在。他提出了「元素」的定義,於1789年發表的第一個現代化學元素列表,就是根據他的定義列出的。不過這個跟大家背的那個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不一樣。
  • 煤燃燒後,到底發生了什麼?燃燒的本質與燃素說
    煤燃燒後,消失的重量有些生成各種氣體,有些成為能量釋放掉了,還有些固體是被產生的氣體帶跑了,直觀體現就是燃燒後重量減少許多燃素說要講清楚這個問題,感覺有必要從「燃素說」說起,這個雖然已經被淘汰掉,但是樸素易於理解的理論。
  • 物質燃燒的本質是什麼?
    於是拉瓦錫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解釋,認為物質的燃燒是可燃物與助燃物結合的結果,他把空氣中的助燃物稱作氧氣,同時測定了氧氣在空氣中的佔比,然後把空氣中剩餘的氣體稱作氮氣,並於1777年9月5日向法國科學院提交了劃時代的著作《燃燒概論》。
  • 探尋無機化學發展之路
    最初化學所研究的多為無機物,建立近代化學貢獻最大的化學家有三人,即英國的波意耳、法國的拉瓦錫和英國的道爾頓。波意耳在化學方面進行過很多實驗,如磷、氫的製備,金屬在酸中的溶解以及硫、氫等物的燃燒。他從實驗結果闡述了元素和化合物的區別,提出元素不能分出其他物質。這些新概念和新觀點,把化學這門科學的研究引上了正確的路線,對建立近代化學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 世界科學革命的趨勢
    過去400年,共發生過兩次這樣大的科學革命。第一次科學革命發生在16—18世紀,以哥白尼天文學革命為開端,以牛頓和伽利略為代表的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為標誌。牛頓和伽利略的科學範式替代了託勒密和亞裡斯多德的科學範式。第二次科學革命發生在20世紀初期,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眾多科學家發展出的量子力學的誕生為標誌。
  • 化學的個人簡歷——帶你重新認識化學
    家庭成員: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高分子化學、生物化學、材料化學、藥物化學、環境化學等。學 歷畢業於法國拉瓦錫貴族學校、巴黎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大等。
  • 十大最具革命性的科學理論
    儘管對板塊構造理論的質疑聲仍持續不斷,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幾乎衝擊了地球學科的所有分支。甚至在對類地行星、衛星等天體的研究中,板塊構造理論也有用武之地。科學的發展,使看似相距遙遠的知識體系之間,發生了意想不到的關聯。8.氧化燃燒理論:安託萬-洛朗·德·拉瓦錫,1777—1778年徹底推翻一個佔據統治地位的理論,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縝密的思維和恰當的方法。
  • 科學家創新推動科學革命
    庫恩曾在一次演講中概括了《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的兩個核心觀念:一是說明知識的增長模式為革命變化。科學革命說到底是科學家完成的,是科學家的革命,或者準確地說,是一個或幾個科學家的領先革命。這種轉換也許不像哥白尼天文學革命和拉瓦錫化學革命那樣重大的範式轉換,但至少會像發現氧氣和X射線那樣只涉及發現一個新現象的小的範式轉換。
  • 最新初中化學上冊-空氣是由什麼組成的
    為了搞清楚空氣的成分,很多科學家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做的實驗。思考:拉瓦錫是如何進行上述兩個實驗的呢?通過上述兩個實驗,拉瓦錫又得出了怎樣的結論?實驗一把少量汞放在密閉的容器裡連續加熱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