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章、銅鏡、鐵劍、銅刷、原始青瓷、玉器和漆器碎片……日前,黃島土山屯墓群入選山東省2016年度「五大考古新發現」,在青島引發了一波「考古熱」。據介紹,考古發掘出的文物資料可以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變遷,珍貴的歷史古蹟遺址蘊含著歷代流傳的文化傳統,體現了人類智慧的結晶。下面島島為您盤點青島十大文化遺址,了解歲月痕跡背後那些不滅的文化故事。
遺址一:城子龍山文化遺址·位於城陽
城子龍山文化遺址位於城陽城子社區東北高約2.5米的臺地上。此處原為不其城的東北角,地勢較高,俗稱「東城頂」。遺址北臨墨水河,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200米,總面積約5公頃。遺址西、北兩面為斷崖,土質為灰褐色,文化層厚度2米左右,內含文化遺物豐富,除龍山文化遺存外,還有周代、漢代文化遺存。
發掘到的石器有石鑿、石錛、石鏟、石網墜、單孔扁平石斧、長方形扁平石鏟、半月形雙孔石刀,石器多通體磨光,製作精緻。骨器有骨針、骨鏃。陶器以黑陶和灰陶為主,紅陶為次。
遺址二:板橋鎮遺址·位於膠州市內老城區
膠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膠州市常州路、湖州路、城隍廟院內、城隍廟南、護城河以北、太平路以西曾是板橋鎮遺址,面積約有6平方公裡。1996年年底,常州路某工地在施工時,發現有房屋遺址和鏽結在一起的鐵錢塊,隨即他們組織了考古隊進行搶救性發掘,發現了眾多鏽結鐵錢塊,其中最大一塊重約16噸,後來被作為博物館鎮館之寶。
2009年9月6日,在距離1996年12月發現大量鐵錢塊20米的工地上,再次從地下挖出很多鐵錢和瓷壺等文物,考古隊對工程佔壓部分的8000平方米板橋鎮遺址進行全面搶救性發掘,揭開了這個深埋地下千年商埠的面紗。經過3個多月發掘,共出土獸形瓦當、金簪子、官窯瓷器、陶石質紡線輪等珍貴文物達上百件,發現了規模宏大宋代多組建築基址以及有磚砌排水溝、庭院、水井、灶址、東西大道等遺蹟,出土了瓷器、陶器、銅器、鐵器、金器、琉璃器、骨器、石器、碑刻、建築構件等上千件文物。根據出土文物發現板橋鎮遺址歷經宋、元、明、清。「板橋鎮港為北宋時期我國五大通商口岸之一,也是北方唯一的海關重鎮。」專家介紹,公元1088年(宋哲宗元祐三年),板橋鎮設置了市舶司,同時升縣設海軍使,來管理港航、徵收稅鈔、鼓勵貿易往來和保護外商外僑等。
遺址三:祓國都城遺址·位於膠州裡岔鎮西側
祓國遺址,從表面上看這裡只留存有少量的城牆,高約3米,寬的地方有2米,城牆圍成方形。一名村民告訴記者,遺址周圍原有東、南、西三個大門,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東門尚保存完好,門洞兩邊全部用青料石砌築,高五六米,正中有楷書大字「迎陽門」。如今,這些大門早已被破壞,沒有留存。
記者在現場看到,儘管遺址只留下一圈低矮的城牆裸露在地面上,但通過四周高大的圍牆,讓人依然能夠聯想到當年古城的雄偉壯觀。據考證,膠州祓國遺址是建於漢代的一個侯國。秦始皇20年,也就是公元前227年,滅齊置琅琊郡,始置黔陬縣,就是現在的膠州。史料記載,祓國在歷史上存在156年後撤銷,由於人口外遷和交通不便,繁華的城池逐漸冷落乃至湮廢。到了明代。這裡又被建成了飼養軍馬的場地,後被稱為牧馬城。
遺址四:西皇姑庵村遺址·位於膠州西皇姑庵村
記者在西皇姑庵村遺址看到,遺址位於村子南側,地勢明顯比村內地勢高出足有半米,遺址南部緊靠著一條河道。站在遺址頂端向河下望去,地勢更加陡峭,落差足有3米多。1975年一場大雨過後,遺址斷崖塌落,在雨水衝刷下不少當地農民在那裡撿到了尊、爵等多件青銅器物。
1978年和1985年,兩位村民先後把撿到的青銅方彝和銅提梁滷捐獻給膠州博物館,這兩件後來被鑑定為都是國家一級文物。
西皇姑庵遺址位於膠州市西皇姑庵村,屬新石器時代和西周時期遺址。發掘中,共清理出車馬坑一處和墓葬兩座。坑內出土了兩服兩驂戰車,青銅片甲一副,以及胡戈、箭鏃等兵器。這處遺址分上下三層,上層有少量戰國遺存,中層為商周墓地,下層屬於龍山文化。
遺址五:琅琊臺遺址·位於黃島區琅琊山
記者來到琅琊臺遺址看到,遺址的陽坡緩,陰坡陡,從東向西逐漸隆起,形成東西長約3公裡,南北寬約1.96公裡,東低西高、東西走向的多道山梁和主山梁。在琅琊臺東南大約2.5公裡的地方有幾處小山坡,高度50米左右。這一片幾座小山都有夯土築過的痕跡。
據介紹,琅琊臺遺址位於黃島城區西南26公裡的琅琊山上,東、南、北三面瀕臨黃海,唯西面連通陸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3次登臨琅琊臺。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構建琅琊高臺,在臺上建造春、夏、秋、冬禮祀四時主的神祠。目前,遺址出土的秦代「千秋萬歲」和「捲雲紋」瓦當等珍貴文物收藏於黃島區博物館。
遺址六:土山屯漢墓群遺址·位於黃島區土山屯村
山東青島黃島區土山屯墓群是一處文保單位,為配合工程建設,由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與黃島區博物館組成的考古隊,歷時3個多月,對墓群部分區域進行了發掘,共清理出70座漢代墓葬。這次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已全部結束,目前進入室內文物修復階段。考古專家根據出土的文物和墓葬特點確定,墓葬群是東周晚期至漢代時期較為重要的古代墓群,並推測這是距此不遠的祝家莊漢代古遺址居民的一處墓地,具有較高的文物考古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為揭開西海岸歷史提供了珍貴的依據。
遺址七:西沙埠遺址·位於萊西市西沙埠村
記者在現場看到,遺址分布區域內土層中依然能找到眾多古代瓦礫。
萊西市文物保護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根據幾次考古調查和修路工程所暴露出的跡象可知遺址為長方形,南北約2000米,東西約1000米。遺址出土與採集的文物和標本以陶器為主,石器、銅器、鐵器次之。出土一件「千周萬歲」樹木文字紋半瓦當和一件捲雲紋圓瓦當,十分珍貴。該遺址屬戰國至魏晉時期的一處古城址。
遺址八:東嶽石遺址·位於平度東嶽石村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所長林玉海研究員介紹,東嶽石遺址是嶽石文化命名地,是青島首個,也是唯一一個以地名命名文化的大遺址,這裡曾出土的大量文物見證了龍山文化之後,這支特殊的東夷人的生活形態。
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年輕專家彭峪介紹,他和考古隊員進行探測時,在一處田野裡驚喜地發現了一塊精美的「石頭」。有著豐富田野考古經驗的彭峪考證確定,這個雙孔的「半月」形石刀,就是4000年前嶽石文化的典型器物,即古人生產生活所用的石器工具。
出土的遺物主要以陶器為主,還有相當數量的石器、骨器和少量的鹿角器。專家經過考證後確定,陶器的製作多為用手捏制,器物較大者往往用泥條盤築法製作。而石器主要器形有刀、鏟、斧、鉞、鏃、紡輪、石球、砍砸器、杵、磨棒、研磨器、石楔等。尤其是出土完整的7枚骨針,可與現代鋼針媲美。隨著眾多器物的出現,人們對嶽石文化的內涵和文化面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一個生活在4000年前的古人聚落的生活形態愈加清晰可見。
遺址九:北阡遺址·位於即墨
北阡遺址,位於膠東半島南岸西部,地處即墨市金口鎮北阡村北50米處的臺地之上。北靠玉皇山,遠處與萊陽毗鄰,南依鳳凰山,東距現海岸線約5公裡左右。現地表散布大量的陶片、火燒土塊及牡蠣殼屑等,考古學界習慣以「貝丘遺址」來稱呼這類遺址。
2007~2013年,山東大學考古工作者對其進行了4次發掘,發現了「二次合葬」墓群,這在膠東地區尚屬首次。北阡遺址發現的「二次合葬」墓群是母系社會的遺留物,說明此時先民已經形成了墓葬習俗,以此來維繫血脈之間的親密關係。
墓群展現了古人類的飲食、棲居、喪葬習俗。此外,發現同時期的房屋遺址4處,灰坑100餘處,各類器具可恢復物如陶器、石器、骨器等100餘件,還有巨大的牡蠣殼和羚羊角、鹿角等動物體,說明北辛文化時期以農業為主,漁獵在當時居民的生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北阡文化遺址的發掘,把青島地域人類文明源頭推至7000年前的北辛文化時期,青島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譜系,以此為起端,青島地區的人類文明史循序展開。
遺址十:嶗山道教建築群·位於嶗山景區
道教文化是嶗山文化遺產一個標誌性的烙印。秦漢後,嶗山成為道教文化名山和佛教文化聖地,山中宮、觀、寺、庵星羅棋布,鼎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目前能查到的有60餘處,太清宮等12處宮觀嶗山道教建築群在2007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嶗山民間故事、嶗山道教音樂在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次入選的嶗山道教建築群屬古建築類,包括太清宮、太平宮、上清宮、明霞洞、關帝廟、白雲洞、明道觀、蔚竹庵、華樓宮、太和觀、滄海觀11處保存現狀較好的道教建築,其中太清宮建築布局滲透道家思想,其建築形式堪稱廟宇園林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