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意or幌子?Intel Z170竟輸給2塊SSD

2020-12-14 中關村在線

1闊氣的Z170為什麼不支持三顯卡

    在《PCH接顯卡尚否?測PCI-E x1/x4/x8/x16》一文中我們解析了Intel DMI 3.0總線帶來的帶寬提升是否可以擴展第三塊顯卡,結果並不竟如人意,一方面是實際可用於顯卡的PCI-E通道並不多,但另外一個原因下面將會為你揭曉。


    8月5日Intel發布的新一代Skylake平臺,配套的桌面晶片組共包括Z170、H170、H110、B150、Q170、Q150六款產品,其中B150、Q170、Q150三款產品主要定位於商用市場,不過B150系列由於不錯的性價比,也被引入消費級市場。從Intel給出的100系列晶片組I/O SKU參數中可以看出,Z170、H170、H110、B150 PCI-E通道數依次為20、16、6(2.0版)、8,對比上一代的9系列晶片組Z97、H97都只有8條PCI-E 3.0通道,提升幅度蔚為可觀。

Intel 100系列晶片組規格表

    在Intel 9系列晶片組上不少主板開始提供原生M.2接口的支持,不過都是PCI-E 2.0 x2模式,而且最多只能1條,由於是PCI-E 2.0模式,所以最大傳輸速率只有10Gbps。當然有少數的主板為了保證M.2接口以PCI-E 3.0 x4全速運行,直接將通道連接到CPU上,這樣設計的後果是連接到M.2接口的SSD無法享用Intel RST存儲技術的支持,也就不能支持諸如快速恢復技術、智能響應技術、RAID技術等。


    到Intel 100系列晶片組,特別是Z170晶片組很多主板都提供了1-2個原生M.2接口,部分主板甚至還提供了3個M.2個接口,並且也實現了全速PCI-E 3.0 x4模式運行,帶寬提升至32Gbps,完全可以滿足諸如三星950 PRO等高性能SSD的需求。

    那麼這個時候問題來了,既然Z170晶片組提供了20條PCI-Express 3.0通道,為什麼不提供一條PCI-Express 3.0 x8插槽來滿足第三塊顯卡的接駁需求,還死守著PCI-Express x4,一方面我們認為Intel為了X99差異化競爭阻止主板廠商提供高於x4通道的PCI-Express接口,但真的是這樣嗎?

2Z170的20條PCI-E通道都幹了啥

    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找來了Intel Z170晶片組HSIO Lane的布置圖,從圖上可以看出Z170包含26條HSIO Lane,其中Lane 1-10可以認為是USB使用,也就是說可以提供10個USB 3.0接口,而其中Lane 2-3可以轉換為SuperSpeed USB Inter-Chip,支持OTG。


Intel Z170 HSIO 1-14通道分配圖

    而Lane 7-10,都可以轉換為PCI-E通道,或者說可以同時實現,但是速度是公用、帶寬共享。Lane 10-11位GBE LAN通道,只有Lane 12-14這3條通道是獨立的PCI-Express通道。


Intel Z170 HSIO 15-26通道分配圖

    接下來的Lane 15-26這12條通道全部支持Intel RST存儲技術,也就是說支持RAID、快速恢復技術、智能響應技術等。而這12條通道中也只有Lane 17、Lane 25、Lane 26這3條通道是獨立PCI-Express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從Lane 15-26這12條通道由於支持Intel RST存儲技術,可以被最多設計成3個PCI-Express x4插槽,或者說M.2/U.2接口,這樣這三個M.2/U.2存儲設備就可以組建RAID或者享受其它RST技術。當然當這三個M.2/U.2接口被完全佔用後,意味著主板上的PCH原生SATA接口將都不能使用,意味著只能用M.2/U.2存儲設備做系統盤。


Intel Z170 HSIO 1-26通道分配圖

    綜合Lan 1-26 Z170晶片組一共有6條獨立PCI-Express通道,這是不是意味著無法設計出PCI-Express x8插槽呢?實際並不是,對於一些PCI-Express和其它共享的通道實際上也可以和這些獨立通道組合,實際上即使設計一個PCI-Express x16全速插槽也不是問題。

    好吧介紹到這裡,我們還是會認為Intel在玩差異化競爭,那麼下面探險就要開始了。既然有主板能從PCH晶片接出3個M.2接口,並可以還可以組RAID,那麼我們就找來了一塊設計相當的主板--提供了2個M.2接口和1個PCI-Express 3.0 x4插槽,這些PCI-Express 3.0通道都是來自於Z170 PCH晶片。


測試用主板技嘉Z170X-Gamig 3提供了2個M.2接口

    我們假設Intel DMI 3.0通道無法滿足PCI-Express 3.0 x8的帶寬需求,畢竟在Intel此前的6系列晶片組就因為DMI帶寬不足,而被迫將6個SATA 6Gbps接口降級為2個SATA 6Gbps接口,知道後續的8系列晶片組主板才回歸了6個SATA 6Gbps接口。


Intel SSD 750 400GB

    為了最大限度的挖掘DMI的數據帶寬,我們找來了兩塊Intel SSD 750 400GB,接口版本為PCI-Express x4,由於測試用的主板從PCH僅提供了1個PCI-Express x4插槽,於是我們又找來了兩個M.2轉PCI-Express x4適配卡,直接將兩塊Intel SSD 750 400GB連接到M.2插槽上。


M.2轉PCI-Express x4適配卡

    實際文件拷貝測試過程中為了避免性能瓶頸,我們使用雙通道DDR4 2133MHz內存組建了一個28GB的虛擬磁碟用於和測試磁碟之間傳輸數據。Ramdisk磁碟的最大讀寫性能使用ATTO Disk Benchmark測試分別為8956MB/s和13336MB/s,確認不會對文件拷貝造成性能瓶頸。


DDR4內存搭建的Ramdisk虛擬磁碟的最大讀寫速率

項目一:單塊Intel SSD 750 400GB接PCH晶片組

    首先測試的為單塊Intel SSD 750 400GB的性能,這些成績大家也不會陌生,畢竟Intel SSD 750剛發布是各大媒體都有評測報告。測試環節我們選取了CrystalDiskMark、ATTO Disk Benchmark和FastCopy,分別測試SSD的持續讀寫性能、最大讀寫性能和實際文件拷貝速率(25.4GB單個視頻文件)。


單塊Intel SSD 750 CrystalDiskMark持續讀寫速率


單塊Intel SSD 750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寫速率

 

單塊Intel SSD 750 實際文件拷貝讀、寫平均速率

    CrystalDiskMark的持續讀寫速率分別為2367MB/s和997.6MB/s,而ATTO Disk Benchmark的最大讀寫速率分別為2313.4MB/s和980.7MB/s。25.4GB文件拷貝讀寫平均速率分別為2233MB/s和938.2MB/s。

項目二:兩塊Intel SSD 750 400GB接PCH晶片組RAID 0


兩塊Intel SSD 750 RAID 0 CrystalDiskMark持續讀寫速率


兩塊Intel SSD 750 RAID 0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寫速率

 

兩塊Intel SSD 750 RAID 0實際文件拷貝讀、寫平均速率

    接下來就是雙Intel SSD 750 400GB的RAID 0性能測試,CrystalDiskMark的持續讀寫速率分別為3583MB/s和1984MB/s,而ATTO Disk Benchmark的最大讀寫速率分別為3471MB/s和1958.2MB/s。25.4GB文件拷貝讀寫平均速率分別為3391MB/s和1568MB/s。

    從上面的數據可以看出,RAID 0後存儲性能並沒有得到Double,主要是讀取性能最高還不到3600MB/s,如果按照性能Double,最大讀取性能數據應該在4600MB/s左右。難道傳說中的DMI 3.0帶寬瓶頸已經凸顯了。

項目三:兩塊Intel SSD 750 400GB+三星SSD 950 256GB接PCH晶片組RAID 0

    接下來我們利用手頭上的三星SSD 950 256GB轉接成PCI-Express x4接到由PCH引出的PCI-Express x4插槽上,確認是否已經真的性能牆了。

    值得注意的是三塊不同容量的SSD組建RAID 0後新的磁碟卷總容量是最低容量的3倍,而不是所以磁碟容量的和。從理論上來說這對兩塊Intel SSD 750 400GB性能發揮有一定限制,畢竟這兩塊SSD只有實際約237GB被利用到。


兩塊Intel SSD 750+三星950 PRO RAID 0 CrystalDiskMark持續讀寫速率


兩塊Intel SSD 750+三星950 PRO RAID 0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寫速率

 

兩塊Intel SSD 750+三星950 PRO RAID 0 實際文件拷貝讀、寫平均速率

    最後的分數是這樣的:CrystalDiskMark的持續讀寫速率分別為3461MB/s和2913MB/s,而ATTO Disk Benchmark的最大讀寫速率分別為3268.8MB/s和2863.2MB/s。25.4GB文件拷貝讀寫平均速率分別為3171MB/s和2578MB/s。

項目四:兩塊Intel SSD 750 400GB接CPU RAID 0


兩塊Intel SSD 750 RAID 0 CrystalDiskMark持續讀寫速率


兩塊Intel SSD 750 RAID 0 ATTO Disk Benchmark最大讀寫速率

 

兩塊Intel SSD 750 RAID 0實際文件拷貝讀、寫平均速率

    看來是真的出現了性能牆,為了更加有說服力的論證這一事實,我們最終將兩塊Intel SSD 750 400GB直接接在由CPU引出的PCI-Express x16和PCI-Express x8插槽上並組建RAID 0,分數完全在我們預期之中,兩塊SSD的性能被完全發揮,性能Double:CrystalDiskMark的持續讀寫速率分別為4680MB/s和1992MB/s,而ATTO Disk Benchmark的最大讀寫速率分別為4607MB/s和1958.2MB/s。25.4GB文件拷貝讀寫平均速率分別為4508MB/s和1807MB/s。

    最後的結語

    這樣的測試結果其實並不是我們所願意看到的,無論是Intel的處理器性能還是SSD性能,一直都是業界的標杆,自從6系列晶片組PCH帶寬不足導致SATA 6Gbps接口縮減後,我們對於Inel新的晶片組與CPU之間的帶寬一直希冀能夠被改變,直到我們看到了DMI 3.0和PCI-Express 3.0,本以為曙光已經來臨。


Intel Z170 DMI 3.0帶寬挖掘測試數據匯總

    但或許這就是Intel用以迷惑我們的煙花,其傳輸帶寬甚至無法滿足自己SSD組RAID的數據需求,最終止步於3.5GB/s左右。不知道這是不是Intel SSD 750為什麼推出了PCI-Express x4接口和U.2接口兩個版本,卻唯獨沒有推出M.2版本的原因,畢竟兩塊Intel SSD 750就可以將閃耀的DMI 3.0擊潰。


   回歸到帶寬問題上,整個Intel 100系列晶片組CPU與PCH之間的帶寬都是一致的,所以當一些跑分黨看到一些Z170主板配備了2個甚至3個M.2接口,就打起了如意算盤敗回2塊或3塊三星950 PRO SSD準備Show的時候,DMI 3.0卻如鯁在喉,所以呢?行不通!

相關焦點

  • 讓SATA SSD留在塵土,高性能Nvme協議固態硬碟選購指南
    從一開始高端玩家們的玩物,到如今「飛入尋常百姓家」,中間不過經歷了2年左右。2018年,3D NAND技術已走向成熟,Nvme固態也已經是白菜價。然而,不少廠商也想分固態硬碟的一份羹,導致雜牌泛濫,表面固態層出不窮。那麼,如何選購一款對得起Nvme名頭的高性能SSD呢?
  • 酷睿2的十年!一場Intel與AMD的生死博弈-酷睿2,處理器,Intel,AMD...
    當時的intel被迫做出重大修正,微架構上拋棄了對主頻飆升有利的超長流水線設計,引入大量來自Pentium PRO和Pentium M的技術,但並不是僅僅在Yonah的微架構上增加一些新功能或者解碼器那麼簡單(在十年前盛傳酷睿2僅僅是Yonah的增強版)。是時候來回顧一下酷睿2帶來的震撼了。
  • 帶你揭秘為什麼英特爾(intel)叫做牙膏廠?
    眾所周知,intel公司是一家主營電腦晶片的科技公司,跟牙膏扯不上半點關係,就是這樣一家尖端科技公司,佔領了cpu市場的大部分江山,為什麼還會被人們稱為牙膏廠呢?今天小編帶你了解一下!首先,晶片從設計到製作是一個非常繁雜且困難的工程,民用的pc處理器幾乎被intel和amd兩家公司壟斷,在前幾年的時間裡,amd幾乎對intel構成不了很大的威脅,大部分市場被intel佔據,所以intel幾乎是大哥大,說了算的存在,所以它的產品技術更新迭代慢,每次新品較上一代產品提升不大,幾乎都是提升個20%以內。
  • U2接口成趨勢 影馳旗下首款U2 SSD曝光
    近日,海外媒體曝光了一張關於影馳U.2 SSD的PCB諜照。PCB正反兩面分別有8顆東芝15nm MLC快閃記憶體顆粒和2顆南亞512MB DRAM緩存。同時根據諜照我們可以發現,相比於名人堂SATA版的SSD,U.2 SSD PCB變化並不大,不過分量十足的黑色高品質鉭電容排列設計,給人一種安心的感覺。看來在數據保護這一塊,影馳是下足功夫了。
  • 目標檢測|SSD原理與實現
    _images = tf.placeholder(tf.float32, shape=[None, self.ssd_params.img_shape[0], self.ssd_params.img_shape[1], 3]) with tf.variable_scope("ssd
  • 6代酷睿i來了⑥:Intel B150主板首測!
    其一,板載Ultra M.2接口M.2接口(即具備32Gb/s傳輸速率,走PCI-E 3.0x4通道的M.2接口);可以看到,上圖就是技嘉B150M-D3H DDR3主板上的Ultra M.2接口,32Gb/s的傳輸速率,最大支持2280尺寸的M.2 SSD,被布置在第一條PCI-E插槽的上方。
  • PCIe NVMe SSD常用測試工具介紹
    Quarch熱插拔及功耗自動化測試工具    162.1    熱插拔自動化測試工具    162.1.1測試拓撲圖    162.1.2 熱插拔設備實際連接圖    162.1.3 熱插拔模塊    172.1.4 熱插拔配置界面 – Test Monkey    17
  • SSD掉電現壞塊就返廠?其實沒那麼嚴重
    在未修復這些損壞或丟失的數據的情況下,如果用戶再次操作到這些數據所在的地址,由於校驗數據已經不正確,因此系統便會陷入一直重複糾錯,卻又無法修復的死循環,最終導致系統認為這些塊地址已經損壞(壞塊),但SSD自身並不會對這些邏輯塊地址(LBA)對應的物理塊地址重映射,因此才出現了上述故障,其實實際存儲單元並沒有損壞。
  • 什麼是ssd固態硬碟 ssd固態硬碟優缺點【詳解】
    【ssd固態硬碟】ssd固態硬碟是什麼意思 ssd固態硬碟好處介紹 ssd固態硬碟是什麼意思 對於固態硬碟很多朋友都很陌生,固態硬碟也由於機械硬碟高價導致第四,質量輕,比常規1.8英寸硬碟重量輕20-30克,使得便攜設備搭載多塊SSD成為可能。同時因其完全半導體化,無結構限制,可根據實際情況設計成各種不同接口、形狀的特殊電子硬碟。(二)SSD的缺點: 第一,固態硬碟成本高 目前SSD成本已經大幅下降。128G SSD已經在1000元級別。
  • 研究Intel IOMMU記錄
    S Intel IOMMU: PCI generic helper function319 10e5247 2007-10-21 Keshavamurthy, Anil S Intel IOMMU: DMAR detection and parsing logic好,首先看下第一個patch commit: 10e5247 ,看到當時是2007年光景,v2.6.23
  • 你真的認識M.2 SSD嗎?一文看懂M.2固態
    1、同是M.2接口,為什麼會有PCI-E和SATA之分?    這是因為兩者所走的通道不同,M.2有兩種接口定義:Socket 2和Socket 3。Socket 2支持SATA、PCI-EX2通道的SSD,Socket 3專為高性能存儲設計,支持PCI-EX4。
  • SSD模擬器 DISKSIM(三)
    前面介紹了 syssim_driver 接口。作者留給我們的只是使用該接口的一個小例子。[0]);        exit(1);    }    if (stat(argv[1], &buf) < 0)        panic(argv[1]);    disksim = disksim_interface_initialize(argv[1], argv[2]
  • 如何區分M.2接口的SSD
    1、同是M.2接口,為什麼會有PCI-E和SATA之分?    這是因為兩者所走的通道不同,M.2有兩種接口定義:Socket 2和Socket 3。Socket 2支持SATA、PCI-EX2通道的SSD,Socket 3專為高性能存儲設計,支持PCI-EX4。
  • 使用Intel PT與IPTAnalyzer進行漏洞利用
    /en-us/intel-system-studio-2019-windbg-pt-user-guide-windows-introducing-the-intel-debug-extensions-for-windbg-for-intel-processor-trace)  要分析記錄的數據包,可以使用Intel的libipt,Libipt是可以解碼Intel PT數據包的標準庫,它提供了
  • 對於SSD行業有什麼重要意義_臺電 幻影NP800 M.2_固態硬碟...
    HMB技術的SSD基於NVMe協議,使用是最新的M.2接口,適用於較新平臺的裝機使用,老平臺升級還是老老實實用SATA SSD吧。雖然HMB功能會自動啟用提速,無需額外繁雜的操作流程,但在系統方面有著嚴格的要求。
  • ...Intel,100系列,Z170,H170,B150,H110,晶片組,主板 ——快科技...
    六款晶片組將分別對位取代此前的H87/H97、B85、H81、Q87、Q85、Z87/Z97,特別是經過了不疼不癢的Z97、H97之後,100系列晶片組有了全方位的提升,誠意十足。RST PCI-E接口走的是x4 M.2或者x2 SATA Express通道,也存在同樣的問題。H170關閉了超頻,PCI-E 3.0削減到16條,USB 3.0降至八個(USB 2.0就增至六個),SATA Express、RST PCI-E接口各自減為兩個,其他基本保留。這個檔次的晶片組和主板一貫是高不成低不就,看這架勢這一代也很難火起來。
  • Win7福音 如何在NVMe SSD上裝Win7系統_影馳 鐵甲戰將M.2 PCI-E...
    發熱量大還好,廠商自會研究出對策,例如M.2 SSD散熱片的出現,傳聞影馳下一代NVMe SSD新品也集成了兩項黑科技以解決發熱問題。那麼安裝系統難的問題呢,初入NVMe SSD平時又不怎麼關注DIY的玩家只能束手無策嗎?
  • 「深度學習基礎」SSD之二:網絡結構及代碼實現
    01SSD結構論文:通過wx搜索「AI算法面試分享」回復「ssd」獲取輸入:300x300(512x512)Backbone:VGG16圖一 ssd結構02VGG16基礎上做的修改採用VGG16做基礎模型,首先VGG16是在ILSVRC
  • SSD網絡tensorflow版本源碼深入分析
    ,anchor_ratios=[[2, .5],               [2, .5, 3, 1./3],               [2, .5, 3, 1./3],               [2, .5, 3, 1./3],               [2, .5],
  • Intel發布世界上最快的SSD
    而新一代的傲騰SSD P5800X採用2.5英寸U.2形態,容量可選400GB、800GB、1.6TB、3.2TB,支持PCIe 4.0,持續讀寫性能最高7.2GB/s、6.2GB/s(是上代的3倍),4K隨機讀寫性能最高都是150萬IOPS,4K 70/30混合隨機性能最高180萬IOPS(是上代的3倍),512bit隨機讀取性能高達460萬IOPS,4K隨機讀取延遲低於6微秒、隨機讀寫延遲低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