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溺愛」,界限清晰,為什麼總被有些父母混為一談?

2020-12-20 沫沫的靜好歲月
圖片源自網絡

春節前的一天,天氣還好,彼時也沒有任何疫情的風吹草動,我如往昔一般正常帶小寶外出散步。

一個小男孩正在對自己的媽媽怒目相斥:「你不給我買這個,我就把你的手機摔了!」

小男孩的媽媽卻笑著說:「買,買,買,你是我的乖兒子,你要了媽媽就會買。剛才只是覺得咱家裡已經有了兩個這種玩具了啊!不過你喜歡咱就買!來,親一口!」

小男孩轉而燦爛的笑,踮著腳尖親了媽媽一口。母子二人去買玩具了。

圖片源自網絡

忽然想起這個場景,是因為如今天天呆在家中,小寶的脾氣有些漸長。

昨天姥姥讓他吃飯,他卻跑來跑去的就是不吃,一會兒說熱,一會兒說不餓,一會兒又說不好吃。

姥姥準備餵他的時候,我卻告訴小寶,「你現在可以不吃飯,只不過不到晚餐時間,也沒有任何東西吃。你確定現在不吃,就可以不吃了。」

小寶當時堅持不吃,到了半下午卻是又哭又鬧,想要吃零食、想要吃飯、想要出去玩……

雖然覺得孩子困在家中也這麼久了,的確是需要一個宣洩口,但是我們已經約定好的事情,也不能隨便就不作數啊!

於是,我堅持摟著他,企圖安撫他,但依舊堅持之前的約定。因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於孩子來講,有原則的規則和成長,對他的未來,才是真正有幫助的。

當然,當天晚上,小寶自己津津有味的吃飯,並且不斷地誇飯菜的香味。我想他以後都會珍惜吧!

圖片源自網絡

【「愛」與「溺愛」有本質區別】

「愛」與「溺愛」,同樣是對孩子的愛,兩種不同的結果罷了。

第一種「愛」,是規則、是分寸、是彼此尊重;

第二種「溺愛」,是盲目、是任性、是披著「愛」的外衣,自私的佔有和控制。

不是嗎?

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和欣賞。給孩子自由,就是讓孩子有自己的選擇機會,不怕犯錯誤,並且有能力嘗試不斷地修正自己的錯誤。所以,家長更要學會適當的「放手」:在每一件具體事務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導;不要懷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納。

而溺愛的本質則是管制、包辦和批評。更多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剝奪孩子親身體驗生活的權利,迫使孩子失去獨立性。怕孩子犯錯誤,凡事就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來做,他們對孩子「關心和付出」越多,對其自由意志的剝奪就越多。

圖片源自網絡

【「愛」是不能放縱,「溺愛」卻是毫無底線】

教育孩子,到底是該樹立權威,建立規則,還是強調民主、平等?往往是很多家長比較困惑的問題。

其實,這二者之間並不存在什麼矛盾。因為權威並不意味著專橫,規矩也不是束縛孩子的武器。

無論是民主型的家庭,還是權威型的家庭,規則都是必須建立的。就像孩子必須知道過馬路要一看二慢三通過一樣,對睡覺、看電視、做作業,以及在某些場合必須遵守的禮儀等,都應該有一定的規定。

規則讓孩子感到安全,因為規則讓生活有一個固定的結構,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是有章可循的。當他逐漸自覺地遵循這些原則的時候,他不但不會感覺束縛,反而能獲得最大的自由。

給孩子在有規則的前提下,最大的自由、寬容和安全,才是真的「愛」。

而「溺愛」,父母最突出的表現便是事無巨細地包辦代替,孩子最典型的表現是「眼裡沒活兒」。

自己生活空間亂糟糟的,從不知道整理;地板上有水,也不願意去拖一拖;看爸爸媽媽忙的團團轉,自己依舊悠然自得的遊手好閒……

偏偏孩子不自知,而家長則不斷的自我安慰:「孩子不願幹就算了,把成績弄好就行」「現在懶點就懶點吧,長大就好了」……

但實際上,孩子的責任感和同理心,最早就是通過分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建立起來的。如果我們因所謂的「愛」而不讓孩子參與家務,那孩子的責任感和同理心就得不到健康發展,越長大越不好管教。

假期在家,讓孩子適當的動起來,參與家務活,參與到對家庭的貢獻中來吧!

圖片源自網絡

【「愛」是相互尊重,「溺愛」是變相控制】

父母之愛,要為之計深遠,要尊重孩子的成長發展規律,學會等待成長,而不盲目違背規律。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知道不提前透支孩子的能量,遵循孩子每個階段所要發展的東西,不拔苗助長,讓孩子不斷地體驗到成功、快樂,得到認可、肯定。

對孩子自身來說,人生是一個長跑,不是靠速度,是要靠耐力。靜待花開,是一種為人父母的涵養,也是對孩子成長的一種尊重。

「溺愛」就像一種捷徑,讓孩子在早期可以通過自己的哭鬧、耍賴等方法,得到一種「不勞而獲」的快樂。從而更加依賴於父母,只想坐享其成,卻不願付出辛苦努力。

而父母,則更多的擔心孩子是否會受到傷害,是否做不好一件事,而毫無根據的戰戰兢兢,盲目的幫助孩子,導致孩子除了依賴,毫無自信。

「溺愛之患」,往往體現在人生長跑的中段,但卻讓人悔不當初,毫無退路可言。

圖片源自網絡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未來孩子長成什麼樣,都取決於父母當下種的種子而決定的。因此,父母要有眼光,看得遠一點,不僅要看到孩子的今天,還要看到孩子的未來。

「溺愛」不是「愛」,為人父母要知道如何權衡,用真正的「愛」來陪伴孩子吧!

相關焦點

  • 【溺愛】是【不愛】的偽裝
    溺愛不是愛,是不愛,是更愛自己。混淆這些的父母,總以為養孩子是在付出,總會感覺特別累。是的,檢驗你是否在愛孩子,就看你嫌累不嫌累。成天喊太累的,多半是因為感覺一直是在付出,看不見孩子的幸福,更不會用孩子的幸福滋養自己。彼此滿足,彼此需要,彼此開心,讓幸福流動起來,所有的累,很快就會消失,就像不曾累過一樣。
  • 同樣是愛,為什麼你的是愛的滋養,我的卻是有毒的溺愛
    什麼是溺愛?我到底要怎樣去愛才不是溺愛?這可能是每一個媽媽的靈魂一問吧。想全心全意愛孩子,又怕因過於溺愛,毀掉孩子。~~~~~~~~~~~~~~~~~~~~溺愛的父母將自己『內在的小孩』投射到現實中的孩子身上,他們無節制地給予孩子,其實是在無節制地滿足自己。-------《寵愛自己——溺愛的心理真相》這是武志紅的《為何家會傷人》裡的一段。
  • 尊重孩子和溺愛孩子的界限在哪裡?
    請哪位大神告訴我,什麼樣的愛是溺愛?」其實,為人父母誰沒有這樣的困惑?嚴厲了,怕孩子變得膽小怕事。鬆懈了,又擔心調皮得無法無天。如果這也是溺愛,那就這樣愛著他。我們見過太多被溺愛毀掉的孩子,要麼出於放任而沒有規矩的愛。要麼是父母被孩子控制,失去了原則和方向。
  • 父母溺愛孩子真的是出於「愛」嗎?
    溺愛,很多家長都能意識到的問題,但卻不知道愛和溺愛的界限,於是有時候其實已經是在溺愛孩子了而不自知儘管父母的出發點是希望孩子有一個沒有任何苦難的童年,然而他們卻忘了,童年也是影響孩子未來人格的重要時節,無條件的溺愛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大。
  • 教育孩子:溺愛與尊重的界限你了解嗎?
    就這樣陷入兩難之境…家庭教育,溺愛與尊重的界限在哪裡?如果這也是溺愛,那就這樣愛著他。如果一定要給尊重和溺愛找一條界限的話。我覺得有兩個參考點可以考慮:看父母是不是尊重「孩子還是一個『孩子』」。另外看孩子發脾氣或者需求時,是因為能力的限制還是故意地發小脾氣。
  • 父母「溺愛」孩子的行為,映射出內心對愛的渴望,卻影響孩子一生
    ,有人是分不清「愛」與「溺愛」的界限,不管是什麼原因,「溺愛」總是不對的,希望各位家長摒棄不好的育兒模式,給予孩子更健康的「愛」。的界限,誤把「溺愛」當成「愛」。1、懶惰這個不難想像,家裡就一個孩子,什麼事情根本不需要孩子去做,因為父母或者是老人直接就做完了。孩子在小時候是有想做家務的衝動的,而且也樂於幫助家長做各種事情,但是總被家長拒絕,時間長了孩子就放棄了。等著孩子長大了需要獨立的時候,什麼都不會,你還能幫孩子一輩子嗎?
  • 愛與溺愛的界限在哪?
    可當我們去愛,總感覺是在慣壞孩子。而當我們給孩子自由時,會發現孩子就像脫韁的野馬,不受控制。這不是在溺愛孩子嗎?不是在放縱他嗎?所謂的愛與自由,究竟有沒有底線?而如果她在小a哭鬧要抱時,給出無條件的愛,抱起小a,又會感到自己是在溺愛孩子,毫無原則地妥協和退讓,覺得這樣會害了孩子。抱著這樣想法的父母,最終會在猶豫中掙扎,和孩子陷入一種「權利爭鬥」的死循環:媽媽說:你要「如何」,我才「怎樣」。
  • 14歲女孩意外懷孕,26歲男子穿紙尿褲,父母無界限的愛有多可怕
    「兒大避母,女大避父」這句話畢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父母沒有界限的愛,有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小小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離婚了,她被判給了父親,為了照顧小小,父親沒有再婚,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小小身上。了解情況才得知,原來小小在學校有些不習慣,這時突然出現了一個高年級學長,學長的關懷讓她感受到了爸爸的愛,於是兩人睡在了一起。父親沒想到,自己對女兒無界限的關愛,把孩子的一生給毀了。為什麼要「兒大避母,女大避父」?1.
  • 如何區分「溺愛」與「愛」?
    ○ 溺愛和愛該怎麼區分呢?溺愛只是滿足了孩子表面的需求,溺愛通常以孩子的喜好為中心,沒有建立一定的行為規範:親子之愛分成三種:第一種是真愛,給予孩子自由,促使孩子獨立發展。第二種是冷愛,幾乎等於不愛,對孩子更多的是佔有和管制。
  • "他還是個孩子",疼愛與溺愛之間的界限,你是否分得清楚?
    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的存在著,大人當然可以對小孩子有更高的容忍度,但是疼愛還是溺愛一定要分清楚,這有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我們經常在網絡上看到一些&34;的惡作劇,有刮花整個小區車的,有在公共場所大吵大鬧損壞公物的,有弄壞昂貴的手辦的......這些事情都不是偶然事件,背後是無數次更小事情的發生以及過於溺愛的教育方式。小孩是沒有明確的界限感和道德感的,這個時候就得依靠父母的約束以及管教。
  • 哪有不愛娃的父母,「溺愛」中國父母的謊言,我們對它誤解太深了
    這句話就強調了溺愛的危害。可是人們總把溺愛掛在嘴邊,難道他們真的了解溺愛是什麼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生活中,人們對於溺愛的誤解有哪些吧。1)溺愛等同於愛有一些家長被別人指出來有些溺愛孩子了,他們就會辯駁說:「哎呀,我就是對孩子愛得太多了。」
  • 「科學保教」尊重孩子和溺愛孩子的界限在哪裡?
    一位媽媽發朋友圈說:「如今做媽媽太難了,我是尊重孩子,卻被親朋好友指責是溺愛。請哪位大神告訴我,什麼樣的愛是溺愛?」其實,為人父母誰沒有這樣的困惑?嚴厲了,怕孩子變得膽小怕事。鬆懈了,又擔心調皮得無法無天。
  • 《父母的界限:給孩子真正的愛》讓我們的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做自己是...
    #每周讀懂一本書#曉曉 2020年第20本(4月份第2本)《父母的界限:給孩子真正的愛》,閱讀時間2020年4月6-8日。作者:明天,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專欄作家,湖北省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在兒童和青少年心理指導方面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 為什麼總愛和父母頂嘴?聽聽孩子怎麼說……
    相信很多家父母都有這樣的苦惱,其實孩子跟父母頂嘴一般都是有原因的。看看這些孩子們對自己為什麼頂嘴是怎麼回答的吧,或許會對父母們有所啟發!我為什麼要跟爸爸媽媽頂嘴:-言而無信-上個星期,和爸爸約定好如果我作業完成了就帶我去迪斯尼玩。
  • 武志紅:溺愛是中國父母發明的謊言
    在主持人竇文濤提到「溺愛」時,心理學家武志紅說了句:「溺愛是中國父母發明的謊言。」 這個觀點非常大膽,甚至有點顛覆我們以往的觀念,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被冒犯,但一細想發現不無道理。 英子就像是宋倩的救命稻草,但宋倩卻是在以愛之名,將英子往深淵裡推。 很多父母總喜歡將「我是為你好」掛在嘴邊,但這何嘗不是打著愛的旗號,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望,到底真正是為誰好呢? 因為「控制」被偷換了概念,變成了「愛」,這不僅讓家長自己感動了,連孩子也被迷惑了。
  • 女孩當眾連踹母親6腳:愛與溺愛,一字之差,卻讓父母栽了跟頭
    都知道溺愛孩子不好,但是為什麼還會有家長前僕後繼地溺愛孩子呢?溺愛孩子的家長到底在想什麼呢?1.萬千寵愛於一身現在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一個孩子身上傾注了兩代人的所有心血。所以當他們有了孩子之後,就不想讓孩子再受當年的苦,用全部愛去彌補當年自己缺失的愛。不僅如此,現在很多父母工作比較忙,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之又少。為了彌補對孩子的關愛,父母寧願自己吃穿差一些,也要慣著孩子寵著孩子,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
  • 《老有所依》同樣是父母之愛,但愛和溺愛家長看明白了麼?
    雖然他們都在父母的呵護和疼愛中長大,可是長大以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姐姐積極樂觀,勤勞能幹,孝順父母;而弟弟卻窩囊軟弱,平庸懶惰,對養大自己母親更是索取無度。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究其原因就在於,同樣是父母對子女的愛,但一個是真的「愛」,而另一個卻是「溺愛」。
  • 被溺愛的孩子,是被父母傷害的孩子
    一男子留學兩年花光200萬,22歲吃飯還要奶奶餵;年過花甲的環衛工每天工作16小時,三個兒子都伸手向他要錢;海歸碩士回國7年不工作,82歲老母親後悔當初溺愛孩子。對於「溺愛」這個詞,社會普遍的認為是愛得太多,是過度的愛。
  • 「溺愛」到底是愛孩子,還是愛自己?
    今天,我想回答一個有趣的問題,一位女性朋友問:我老公非常溺愛兒子,我該怎麼辦?根據描述,這位朋友的丈夫小時候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愛,所以現在把所有缺失的愛都加倍給了兒子身上。會花很多時間陪孩子,但有時候那個陪伴很像是溺愛。
  • 下跪求娃上學,中國式溺愛,別再打著「寵愛」的旗子畸形育兒了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本能,是無怨無悔的,可是到底怎樣才是真正的愛孩子。一個麵館老闆娘,在店中,看到過這樣一幕,母子點一碗西紅柿雞蛋面,媽媽並沒動筷子,兒子吃了一些就開始「玩」麵條,又戳麵條又到處舀湯,媽媽以為兒子吃飽了,就接過來想自己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