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北京龍澤苑西區內,物業工作人員正在給綠化帶噴灑農藥消殺蜱蟲攝/記者徐超
回龍觀防疫站出示的診斷書顯示,陸先生家被咬的寵物狗「蜱蟲感染,已摘除」。
事發龍澤苑西區 有居民被叮咬
回龍觀現蜱蟲,今起綠化帶消殺。北京昌平區疾控中心:將持續到17日,居民請遠離草叢。
近日,回龍觀龍澤苑西區居民發現,在小區內被蟲子叮咬後瘙癢難忍。今天上午,昌平區疾控中心確認,龍澤苑西區出現蜱蟲,目前已開始全面排查和消殺。
昨晚8時許,龍澤苑西區內,只有幾位居民在納涼。
居民程女士告訴記者,最近,有居民說自家的寵物狗被蟲子叮咬後瘙癢難忍,通過網上查詢對比,懷疑這種蟲子可能是蜱蟲。
懷疑小區內可能有蜱蟲存在的陸先生回憶說,5月29日,他遛完狗回家給它洗澡時,發現狗耳朵上叮著一個血塊,怎麼都清洗不乾淨。陸先生將其拔下來之後發現,血塊竟然是一隻長了好幾條腿的蟲子,鼓鼓囊囊已經吸飽了血。
6月8日,他家的狗再次被叮咬。於是他將狗送到回龍觀動物防疫站進行治療,最後得出的結果是「蜱蟲感染」。
居民李女士稱,上周她的肩膀被一隻小蟲子叮咬,那種蟲子好像寄生蟲一樣,並不是在皮膚的表面叮著,得從肌肉中摳出來才行。
昨日下午,昌平區疾控中心派人到龍澤苑西區取得了蟲子樣本。工作人員也對小區的綠化帶、陰暗角落等地進行了檢查。
被蜱蟲叮咬後的皮膚變化
進展
消殺持續到17日居民遠離草叢
今天上午,昌平區疾控中心確認,龍澤苑西區內出現的蟲子的確是蜱蟲,並聯合回龍觀地區辦事處社會事務辦,開始對龍澤苑西區進行進一步檢查,開始消殺工作,上午的消殺工作已經完成了90%。
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提醒社區居民,消殺將持續到17日,居民儘量不要在蜱蟲可能出現的草叢、樹林等地坐臥停留,一旦被叮咬,應該到醫院就診,不要自行進行拔除。
說法
北京郊區縣易現蜱蟲
今天上午,市疾控中心表示尚未接到昌平區關於此事的正式上報。
不過,近兩年,市疾控中心一直在做關於北京蜱蟲活動的相關調查,並在蜱蟲容易出現的郊區縣通過抽樣調查密切監測人群、豬等。
市疾控中心表示,一旦發現有相關病例,將立即採取相關預防處理措施。
名詞解釋
蜱(音皮)也叫壁蝨,俗稱草扒子、狗鱉、草別子、牛蝨等。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或寄宿於牲畜等動物皮毛間。
蜱是許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
據介紹,世界上大約有800多種蜱,中國有80多種,本市只有有限的幾種,其中包括全溝硬蜱。
本市的蜱數量非常少,只在山區和深山區出現,城區更是少見。本市多年前僅有蜱蟲咬人後傳播萊姆病的個別報導,且近一二十年來已無傷人事件報告。(記者徐超)
近日,昌平區回龍觀龍澤苑西區多名居民發現疑似蜱蟲,已有一名居民和多隻寵物狗被叮咬。昨天(13日)下午,昌平區疾控中心將疑似蜱蟲的活體樣本取走檢驗。市疾控中心昨晚稱,尚未接到本市市民確診蜱蟲病例的報告,但外地在京人員情況不便透露,目前本市已加強對蜱蟲病疫情的監測。
居民小區現疑似蜱蟲
近日,在昌平區龍澤苑西區,多名居民發現疑似蜱蟲的小蟲子。小區內1人被叮咬,多隻寵物狗也被咬傷。
昨天,小區居民李女士稱,上周她的右肩膀被一隻小蟲子叮咬,之後瘙癢難忍,她從肉裡摳出了兩個小黑塊。李女士說,叮咬她的蟲子有黃豆粒般大小,圓形,從肉裡取出來放在地上時還活著。李女士用腳踩蟲子,蟲子渾身出血但踩不死。昨天,李女士肩上還有被蟲子叮咬後殘留的小紅點。李女士懷疑小蟲子為蜱蟲。
小區居民陸先生的寵物狗也被同樣的小蟲子三次叮咬。陸先生說,5月29日,他到小區草坪遛狗,回家給寵物狗洗澡時,發現小狗耳朵裡有一個血塊,而且血塊裡有好幾條腿。陸先生強行將小蟲子從小狗身上取了下來。6月8日,又發生了一次類似的事情。前天,又一隻疑似蜱蟲叮咬了寵物狗,陸先生將狗抱到回龍觀防疫站,由工作人員將寵物狗身上的小蟲取出。陸先生出示的診斷書顯示「蜱蟲感染,已摘除」。
區疾控已取走小蟲檢驗
陸先生稱,近兩周內,小區內還有五六人發現了疑似蜱蟲,居民紛紛向小區物業和居委會反映情況。6月12日,小區居委會及物業在小區內貼出公告,提醒居民留意小蟲。
昨天,小區居委會和物業開始在小區草坪上噴灑一般性殺蟲藥。據了解,噴灑殺蟲藥將持續到6月17日,不過一般殺蟲藥對疑似蜱蟲是否有效,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昨天下午4點多,昌平區疾控中心接報後派員前往龍澤苑西區,將疑似蜱蟲的小蟲活體取走檢驗。
市疾控
尚無市民確診報告
為有效加強對蜱蟲病疫情的監測,本市已成立專家組對疫情進行動態監測並擬訂診療技術方案。昨晚,針對記者就是否接到昌平回龍觀地區有相關蜱蟲病例報告一說,市疾控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本市已加強對蜱蟲病疫情的監測,一旦監測到相關病毒將會啟動救治和防止疫情傳播的相關程序,但目前尚未接到有本市市民確診蜱蟲病例的報告,外地在京人員情況不便透露。
據了解,本市蜱蟲病的監測對象為體溫超過37.5℃且有相關流行病學史的人員,如在鼠類活動頻繁的地區生活,有蜱蟲叮咬史,在田間作業、放牧、接觸柴草者;經常垂釣、野營、草地行走者;經常接觸貓狗者等。專家介紹,蜱蟲叮咬後出現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以發熱伴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和多臟器功能損害為主要特點,潛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續高熱,可達40攝氏度以上。其臨床表現主要為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酸痛以及噁心、嘔吐、厭食、腹瀉等。
目前,北京地壇醫院已成為蜱蟲病患者的定點醫療救治醫院,負責收治重症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疑似和確診患者,並向其他醫療機構提供傳染病技術支持。
提醒
勿在樹林草叢逗留
夏天是人們多外出郊遊的季節,對此衛生部門特別提醒,預防和處理蜱蟲叮咬主要有四點:
1.應避免在蜱滋生的環境坐臥停留,蜱一般生活在野外樹林、草地中,在草尖及灌木枝葉的頂端等待宿主。
2.做好個人防護,專業的防護要做到將袖口、領口和褲腳等處紮緊,個人防護提倡穿長袖衣服;不要穿涼鞋,紮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裡,在林中穿行應戴帽子,以免蜱叮咬頭部。
3.戶外活動後要檢查衣服上是否有蜱,穿淺色衣服有利於發現蜱,還要檢查身體上是否有蜱附著,蜱叮咬人初期一般並不傳播疾病,這一點有利於蜱傳疾病的預防,檢查的重點部位為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身體的檢查可以1天1次,因為疾病多在蜱叮咬24小時後傳播,不必時刻去檢查。
4.發現有蜱附著後需正確處理,蜱在身體上附著很緊密,不易拔出。如果不慎被蜱蟲叮咬,不要自行將蟲子拔掉,一定要到醫院診治,蜱蟲被麻醉後取出才是最好的辦法。
連結
蜱(音皮)也叫壁蝨,俗稱草扒子、狗鱉、草別子、牛蝨等。蟄伏在淺山丘陵的草叢、植物上,或寄宿於牲畜等動物皮毛間。不吸血時,如乾癟綠豆般大小,也有極細如米粒的;吸飽血液後,有飽滿的黃豆大小,大的可達指甲蓋大。蜱是許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據河南省衛生廳發布消息,從2007年5月發現首例疑似無形體病例以來,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監測發現此類症候群病例557例,死亡18例。
提醒:蜱蟲叮咬切忌用手抓 切莫自行取出
近日,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龍澤苑西區多名居民發現疑似蜱蟲,已有一名居民和多隻寵物狗被叮咬。去年,山東多地就發現過蜱蟲叮咬導病、致死事件。這次蜱蟲咬人事件再次將種小小「吸血鬼」拉回人們的視線。因為蜱蟲經常出現在一些農村、草地、森林、農田裡,所以在城市「露面」機率很小。
什麼是蜱蟲
蜱俗稱壁蝨、扁蝨、草爬子、狗豆子等,是寄生在家畜、鼠類等體表的蟲子。它呈紅褐色或灰褐色,長卵圓形,背腹扁平,從芝麻粒大到米粒大。
蜱蟲的危害
1、蜱在對人或動物叮刺吸血的時候,並不會有疼痛的感覺。2、會造成局部充血、水腫、急性炎症反應。3、嚴重時還將引起森林腦炎等疾病。
吸飽血後的蜱蟲體積會增大100倍
@蔡晧東(北京地壇醫院主任醫師):蜱蟲,也叫草爬子,背上有硬殼的為硬蜱,沒有硬殼的為軟蜱,一般藏在山嶽草叢中或寄生在動物身上。蜱蟲的一生經過四個發展階段:蟲卵、幼蟲、若蟲和成蟲。蜱的蟲卵孵化成幼蟲之後,會爬到植物的葉子上等著動物等宿主的到來,跳到宿主身上飽食一頓;然後蛻化成若蟲;若蟲再到宿主身上吸血,發育成成蟲;成蟲更是靠吸血為生。最後,吸足血的成蟲蜱落地交配,雌蜱再爬到草根、樹根、畜舍等處產卵。雌蜱蟲完成產卵任務之後就會死去,雄蜱蟲一生可交配數次。所以,蜱蟲不僅在發育生長的每一個階段都要吸血,而且要長時間大量吸血。硬蜱吸血一次可達幾天,軟蜱也常常要吸血數分鐘至1小時以上,吸飽血的蜱體積可比吸血前脹大幾倍至幾十倍,雌硬蜱甚至可達100多倍。真堪稱是「吸血鬼」呀!
儘管「吸血鬼」蜱蟲一生不斷吸血,但它主要吸動物的血,如:鼠、牛、羊、狗、鹿等,只有在人類進入山林草叢,或接觸寄生動物等偶然的情況下跳到人身上吸血,吸人血的蜱蟲多為若蟲,有時也有成蟲。
蜱蟲活動高峰期在4-9月
楊嫻(廣州市紅會醫院皮膚科副主任醫師):蜱蟲在我國的大多數地區都存在,從時間段上來看,蜱蟲主要的活動高峰期均在4—9月份,時下也是市民特別需要注意蜱蟲傷害的時段。蜱蟲叮咬有一定規律。硬蜱多在白天叮咬宿主,軟蜱多在夜間吸血。蜱蟲在叮刺吸血時,螯肢、口下板會同時刺人體內,造成傷口處局部充血,出現水腫等急性炎症,嚴重者還可能造成繼發性感染,甚至一些種類的蜱蟲在叮咬過程中分泌的神經毒素導致傷者出現上行性肌肉麻痺,嚴重者可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提醒
切忌用手抓 可用酒精殺死、用菸頭燙
1、勿自行取出,蜱蟲常附著在人體的頭皮、腰部、腋窩、腹股溝及腳踝下方等部位,一旦發現有蜱蟲已叮咬、鑽入皮膚,可用酒精塗在蜱蟲身上,使蜱蟲頭部放鬆或死亡,再用尖頭鑷子取出蜱蟲,或用菸頭、香頭輕輕燙蜱蟲露在體外的部分,使其頭部自行慢慢退出。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蟲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取出後,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並隨時觀察身體狀況,如出現發熱、叮咬部位發炎破潰及紅斑等症狀,要及時就診,診斷是否患上蜱傳疾病,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2.不能立刻打死蟲子,應該把他吹走要不毒素更大。發現蜱蟲時,無論是在人體或動物體表,還是游離在牆面、地面,不要用手直接接觸甚至擠破,要用鑷子或其他工具夾取,然後燒死;如不慎皮膚接觸蜱蟲,尤其是蜱蟲擠破後的流出物,要進行消毒。
3.警惕寵物將蜱蟲帶回家。 據病媒生物防制專家曾曉芃介紹,因為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寵物的體表,所以城市裡最需警惕的是寵物在草地活動後將蜱蟲帶入家庭。如果攜帶寵物去旅行,返回時應仔細檢查寵物體表是否有昆蟲附著;如發現旅行地區動物體表有蜱寄生時,應減少與動物的接觸,避免被蜱叮咬。
4.應儘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此類地區,應注意做好個人防護,建議最好穿長衣長褲和鞋襪。每天的旅遊活動結束後,旅遊者還要仔細檢查身體和衣物,看是否有蜱蟲叮入或爬上,發現蜱蟲後立即清除。
蜱蟲傳播的主要疾病有哪些?
蔡晧東:蜱蟲可以傳播許多傳染病。蜱傳播的病毒性疾病有:森林腦炎、新疆出血熱、凱撒奴爾森林病、蘭加特腦炎、鄂木斯克出血熱、西尼羅熱等;蜱傳播的螺旋體病有:萊姆病、蜱媒回歸熱(地方性回歸熱)等;蜱傳播的立克次體病有:人粒細胞無形體病、巴通體病、北亞蜱傳立克次體病(西伯利亞蜱傳斑疹傷寒)、Q熱、落磯山斑點熱、鈕扣熱等;蜱傳播的細菌性疾病有:鼠疫、布氏桿菌病、兔熱病等;蜱傳播的原病有:巴貝西原蟲病。
近兩年來,我國湖北、河南、山東等地陸續報告一些以發熱、胃腸道症狀、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感染性病例,少數患者病情較重,並有因多器官衰竭、救治無效死亡的病例。後來發現這些病例多發生在山林地區,呈散發流行,發病前這些患者大多有被蜱蟲叮咬的歷史。開始懷疑是蜱傳播的人粒細胞無形體病,但在許多患者的血液內未檢測到無形體。由於找不到這種蜱傳播疾病的病因,我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於2010年5月將這種新發現的傳染病暫命名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我國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科學家對這兩年各地報告的患者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又檢測了600多份患者或健康人的血液,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發現導致這種蜱蟲叮咬傳播的「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是由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引起的。於是,吸血鬼蜱蟲又增加了一項傳播「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的罪名。據了解,去年山東發生的蜱傳播疾病和北京地壇醫院死亡的病例均是這種新型布尼亞病毒所致。
治療藥物與治療方法
一旦感染蜱蟲帶病病毒,可通過以下方式治療。(一)病原治療 1. 四環素類抗生素:(1)強力黴素.為首選藥物,應早期、足量使用.(2)四環聲;2.利福平;3.哇諾酮類:如左氧氟沙星等。(二)一般治療。患者應臥床休息,高舉量適量維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飲水,注意口腔衛生,保持皮膚清潔。(三)對症支持治療。
蜱蟲咬人病例 多「被耽誤」致死
蜱蟲的「襲擊」對象多是老人
自2006年在安徽省發現首例人粒細胞無形體病以來,對於這種病毒的研究一直在進行,至今只能確定蜱蟲叮咬可能引起這種病症的出現,但仍無法找到真正的致病原因,後改稱這種病症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
但這並不是一種無法治癒的傳染病。只要早發現、早確診、早治療,採取綜合治療方法完全可以治癒。正如解放軍第154中心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崔寧所說:「致死主要是由於治療太晚和為賺錢,少數村醫耽誤治療。」
重症致死
大多因為治療太晚
6月2日,黃式順的母親尚昌蘭已經在解放軍第154中心醫院的重症病房住了8天。對於母親為什麼會感染上這種病,黃式順一直不能理解,「查了很多遍,沒有發現任何傷口。」
黃式順的家在商城縣鯰魚鄉大碑村。多年的開發和建設,他家的田地早已沒有了。黃式順常年在外打工。母親尚昌蘭在家看孩子,閒餘時間在房子旁邊的空地上種些蔬菜。黃式順認為,可能是在種菜時,母親被蜱蟲咬了。
而當他得知母親出現高燒症狀時,已經過去了8天。
據信陽市宣傳資料稱,此類疾病的發病高峰為每年的4-10月,潛伏期一般為7-14天(平均9天),主要症狀為發熱、全身不適、乏力、頭痛、肌肉酸痛,及噁心、嘔吐、厭食、腹瀉等。
解放軍第154中心醫院是信陽市收治此類病的重症醫院,轉到這裡的病人幾乎全部出現過昏迷。而昏迷階段則是此類病最危險的時期。
「只要病人能熬過昏迷階段,清醒後就可以治癒。」解放軍第154中心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崔寧對記者說,在這裡的重症患者,大多因治療太晚而出現重度症狀。
在他看來,蜱蟲叮咬並不可怕,這種病的臨床死亡率大約在2%—8%之間,死亡病例多發生於老年人。「治療這種病的唯一方法就是早發現、早確診、早治療。」
因為多年來,信陽市蜱蟲叮咬病例多發生在農村,並且初期表現為發燒症狀,這讓很多人對此並不在意,等到惡化後再去醫治大多已來不及。崔寧說,前幾天,羅山縣曾送來一位高度昏迷的患者,治療幾天後並沒有出現任何好轉,只能如實告知家屬。「按照農村習俗,很多人希望能在家裡走完最後一程,我們只能如實告知。」
2008年2月19日,衛生部曾向各級衛生部門下發《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試行)》。其中指出,蜱蟲叮咬後的無形體病屬於傳染病,人對此病普遍易感,與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觸、直接接觸病人血液等體液的醫務人員或其陪護者,如不注意防護,也有感染的可能。而實際情況是,由於治病心切,一些家屬幾乎每天24小時陪護在病人旁邊,並無法顧及危險的存在。「得病的不是父親就是母親,做兒女的,誰忍心離開。」
為了應對頻發的病情。2011年5月,河南省衛生廳下發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診療方案(試行)》和《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預防控制技術方案(試行)》,並要求各地醫院嚴格按照試行方案進行預防和治療。
崔寧說,現如今的治療方案屬於綜合治療方案。病原治療採用四環素類抗生素,如強力黴素、利福平、左氧氟沙星等藥物。對有明顯出血者,可輸血小板、血漿。「至今無法確定病原體,就無法對症治療,只能採取這種治療方式。」
部分村醫 耽誤治療
治療了8天,尚昌蘭已經可以說話和坐起,但與尚昌蘭在一個病房的袁以周則沒有那麼幸運。5月31日送到這裡進行救治,直到6月2日還處於昏迷狀態。
據袁以周的家人說,之前她只是發燒,並沒有說被蜱蟲咬過。治療幾天無效後,才告訴鄰居,她被蜱蟲咬過。「但在村醫院也進行了抽血化驗,村醫說沒事,只是感冒,讓輸液。」直到後來病情越來越重,才轉到了這裡。
崔寧說,該病潛伏期一般為7-14天(平均9天)。7天以內是最佳治療時期,否則治療就會出現麻煩。「很多致死的病例,都是由誤診造成的,因為部分村醫為賺錢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期。」
而在他看來,蜱蟲咬傷的診斷很簡單。只需要對病人進行血常規檢查,連續三天檢查出現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就可以推斷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並採取治療。「這樣的檢查,一般在鄉鎮醫院都可以完成。」
據了解,國家疾病防控中心早在2010年5月就在商城縣設立了流行性出血熱觀測站。對出現發熱伴血小板降低的患者都要進行上報,採集血樣。
自2009年起,商城縣就建立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就診機制:凡村衛生所發現發燒的病人,衛生所不得留治,而應立即將病人送至鄉衛生院進行血檢,如果發現病人血小板減少,鄉衛生院須將病人送至縣定點醫院就診,不能延誤病情。強化培訓,對鄉衛生院院長、防疫醫生、村醫生、縣內科醫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普及蜱蟲叮咬救治的辦法及程序。
在2010年,曾有媒體報導,信陽市曾存在村醫誤診的問題。今年,誤診和耽誤治療的情況依然存在。讓袁以周家人感到氣憤的是,「既然有這樣的規定,村醫就應該告知家屬轉院,但他沒有這樣做。」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尚昌蘭身上,她在商城縣醫院治療了5天,因病情加重才被轉到解放軍第154中心醫院。
對此,商城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餘芳承認,「極少數可能存在村醫為賺錢耽誤治療的情況。一經發現,我們會嚴肅處理。」
令病人家屬感到寬慰的是,大部分轉到這裡的病人都能治癒出院。截至6月2日,解放軍第154中心醫院共收治此類病人51位,治癒40位。
蜱蟲奪命 仍是個謎
全世界範圍內的蜱蟲叮咬人致病事件,可追溯到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首先報告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病例,此後歐洲等地也相繼報告了這種病例。2006年安徽省就出現過這種病例,黑龍江、內蒙古及新疆等地,也都曾在蜱蟲中檢測到相關病毒。1997年河南省信陽市出現首例病例。近些年來,對於蜱蟲叮咬人致病的研究一直在進行。
崔寧說,目前已知的無形體病傳播途徑有兩種方式。蜱蟲叮咬攜帶病原體的宿主動物後,再叮咬人時,病原體可隨之進入人體引起發病。但有研究發現,直接接觸危重病人或帶菌動物的血液等體液,有可能會導致傳播,但具體傳播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蜱蟲一般棲息在草叢、樹林中,有8隻觸角,身體只有綠豆般大小,呈褐色,軀殼是個橢圓形的硬甲。蜱蟲的嘴上長有倒刺,一旦插入皮膚開始吸血後就很難拔除。
據了解,我國已知蜱蟲可攜帶83種病毒、14種細菌、17種回歸熱螺旋體、32種原蟲等。多種病原體可引發「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包括無形體感染和病毒感染等。
在商城縣常見的有多種蜱蟲,根據其生存的地方可分為草蜱蟲、狗蜱蟲、牛蜱蟲等。餘芳說,根據目前病例了解,狗蜱蟲、牛蜱蟲基本上叮咬人後,不會致人感染。而伏在草上的草蜱蟲易感染接觸到的人群。所以,採茶、下地幹活等戶外活動受到蜱蟲叮咬致病的比較常見。「在防治手冊中,這種病症疑似為蜱蟲叮咬後引發病症,已被國家疾控中心以『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候群』進行監測,以進一步探索病因。所以蜱蟲仍舊是個謎。」
在採訪期間,信陽市衛生局副局長沈大勇,一直陪同河南省衛生廳的專家在信陽市各個地方進行會診研討,「我們會盡一切努力,不惜一切代價來救治患者,並且用所有的手段來預防蜱蟲咬人事件再次出現。」
對於患病者來說,治療這種病的費用也相當昂貴。黃式順陪著母親治病不到半個月,已經花了2萬多元。這讓他有點承受不起。「雖然農村合作醫療能夠報一部分,但剩下的那部分對我來說也是不小的開支。所以農民生不起病,也進不起醫院。」
相對於黃式順,袁以周的家人則沒有想那麼多。幾天來,袁以周的兒子只要看見穿白大褂的人,就告訴他們,一定要用最好的藥,要最好的醫生來治,「錢不是問題,只要能救命。」
謎一樣的蜱蟲背後,是殘酷的現實。(劉超群)
[責任編輯:李亞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