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英語真的無用嗎?李先生在講話中振振有詞:「英語只是高考的敲門磚,離開大學迅速遺忘,因此學英語無用」。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希望能夠重申一下高考是什麼。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簡稱高考,是中國大陸合格的高中畢業生和具有同等學力的考生參加的選拔性考試。普通高等學校根據考生成績,按已確定的招生計劃,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
高考既然是人才選拔考試,而且是讓大學來選人,那麼勢必要考慮中國大學的感受。那什麼是大學?難道大學就是養一群人四年然後發個文憑就了事的機構嗎?國立大學是一個國家教育和文化事業建設的頂梁柱,大學的發展並不只是靠教授,還要靠有能力、有毅力、有研究精神、負得起責任的學生支持;大學的學習與研究對象和使用的材料也不止是中國自己的學術成就,畢竟兩百年前我們還在閉關鎖國,學術功底尚淺,因此,中國大學學術研究水平想要提高必須大力學習西方學術成果。不論什麼領域,稍新的方法和概念,大部分都呈英文資料形式,然後傳入中國,待有中文資料,便又一輪更新換代。在信息交換速率極快的IT技術領域,熱門技術的相關書籍的翻譯也需要兩三年,而兩三年前的技術在IT領域,有時候就是老古董了。在學術方面,除非是很有歷史價值的文章,大部分都不會有中文的翻譯版。基本上所有的高水平學術論文都是英文原文,技術文檔如果只有一個版本必然是英文,英文是科技、文化最前沿使用的絕對第一語言。核心評價體系掌握在西方手裡——最頂尖的期刊都是英文,最好的資料也都是英文。
其次,即使是中譯本也不能解決所有問題。我們要注意,語言文化之間是有區別的,能用英文表達的意思不一定能夠融合中文語境,何況外國的學術大咖也不一定懂中文,翻譯的人又不一定能有大咖的水平,更不怎麼可能是那個大咖肚子裡的蛔蟲,因此翻譯過的東西或多或少會曲解作者的原意。也正因為是這樣,「在能搞到原著的情況下一定要讀原著」是大學學術研究的基本常識。萬丈高樓平地起,想看懂文獻必須得有一定的英語水平,想要掌握較高的英語水平基礎就不得不打好。語言這種東西錯過了黃金時期,再學基本上就很難了。客觀地說,如果一個學生在過去的十年,因為覺得它是負擔而不願意努力打基礎,那麼我們也很難相信在大學四年,這個學生會有多大的毅力去堅持提高英語水平。如憤青般狂歡,便如親手將一扇通往更高處的門關掉。
即使你並不打算在大學有什麼建樹,英語也關乎你的命運,因為無論是人文社科還是理工課的課本,英語幾乎無處不在,不想掛科退學還是要好好學習英語的。況且即使高考英語不存在了,好的大學為了自己的發展還是會出臺相應的措施應對,四六級和CET照樣要考,逃不過的照樣逃不過。相信大多數參與高考角逐的同學不會甘心目標止步於二三流的大學。如果一味逃避,最終只會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遠。
我不知道李先生在提出上訴理由的時候有沒有考慮過各方面的因素。很難想像一個北大EMBA出身,還在做著私人英語教育機構的人不理解英語工具存在的巨大市場。我希望他不是一個以私慾衝擊「中國教育」這把保護傘的人。我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受教育是義務,也是權利。高考面前的大多數是未成年人,他們不具有完全行為和思考能力,他們中的很多人也完全不知道大學究竟是怎麼樣的光景,只是一窩蜂地撲去考高考。考試壓力蒙蔽了他們的雙眼,讓他們忽略了學習英語其實是國家保障的權利,是個人發展的強大助力。如今應試教育風氣仍然濃厚,如果高考取消了英語,不知多少孩子學習英語的權利就會被學校剝奪,尤其是在貧困地區、在資源匱乏的地區的學子。取消了英語高考,英語不再作為主科,沒有了「高考」作為拉線,「教育公平」的理念也會毀於一旦。教育不公平引發的是階級的固化,是「精英教育」理念的抬頭,所謂「以人為本」,也不過是一句笑話。
黑格爾曾經說過:「存在即合理」,國家既然如此規定,自然是有教育方面的考慮。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國家規定的高考內容是外語考試,而不是英語考試,討厭英語的同學還有日、韓、西語等小語種選擇。在當今全球化進程快速推進、各國的經濟政治文化聯繫日益密切的大背景下,國家堅持外語教育和外語考試,必然有從民族利益、國家發展利益的角度去考慮。取消英語高考,無疑就是拆毀與世界交流的護欄,說不定還會成為培育民族自大心理的溫床。
不可否認,目前我國的英語教育的確存在一定的問題,它並不能在實質上幫助學生熟練使用英語這一個工具,問題主要是出在教育方式和內容上。學生需要掌握的是如何使用工具,至於這個工具是怎麼打磨出來的,它有哪些零部件和細節,這屬於更高階和更有興趣的人研究的範疇。方向出現了偏差應該及時調整糾正,「胃疼切胃,手痛剁手,交通意外多就取締汽車」的做法,根本不可能解決目前的人才培養問題。在我看來,保證外語,尤其是英語在高考中的地位,是中國教育應守住的紅線,它擋住了恐懼競爭、妄想不勞而獲之徒伸來的魔爪,守護了背後戰戰兢兢的語文和數學,更守護了高等教育和科研事業的尊嚴。教育與競爭面前,我們要做的不是逃避壓力,而是抓住機遇發展自己。努力拼搏,才是改變命運的最佳姿勢。
由於輿論自由而產生的種種惡言不應歸咎於輿論自由本身,而應歸咎於國家政治的不正常狀態。在一個穩固政權及與其相伴隨的滿意狀況下,不必懼怕對思想感情的表達放鬆控制。
——〔英〕赫·斯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