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李旦二次登基之後,著重重用輔佐自己登基的兒子李隆基跟妹妹太平公主。可以說在李旦二次登基之後,太平公主跟李隆基二人是權傾朝野。權力是可以令人迷失的毒藥,見證了母親如何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之後,此時大權在握的太平公主不免也做起了她的皇帝夢,然而擺在她面前的是侄子李隆基這個不可忽視的力量。
為了當上皇帝,太平公主開始了她與侄子李隆基的鬥智鬥勇。因為對李旦有著擁護之功,所以太平公主的話,李旦還是會聽取七八分的。基於這點,太平公主時常在李旦耳邊說一些李隆基的壞話。在李旦立儲的問題上,因為李隆基並不是嫡長子,只是因為擁護之功太大了,李旦不得不立他為太子。太平公主抓住了李隆基不是嫡長子這點,在李旦未立李隆基為太子前,就加以反對。在李隆基被確立為太子之後,又多次請求廢除他的太子之位。
可惜李旦對於太平公主的提議一直都是不置與否,其實李旦也是苦啊,自己的兒子畢竟能力出眾又有擁立之功,按道理應該要被立為太子的。但是也正是兒子太過於出色,所以自己的皇帝光環總是被兒子的光環壓制住。作為一國之君何嘗不想光芒獨照,可惜兒子在軍中的地位太高了,導致了自己沒辦法對他下手。
其實李隆基之所以能夠戰勝父親、姑媽順利繼位,這離不開自己在軍中的威望。早在李旦、太平公主、李隆基三人策劃「唐隆之變」的時候,因為李旦樹大招風、太平公主又是女兒身,所以聯絡長安城內主要軍隊將領的任務就只能交給李隆基。李隆基深入軍中,結交了大量的軍隊將領,並且跟大軍打成一片,圓滿的完成了李旦交付的任務。
正是有這一段經歷,讓李隆基在軍中有著很高的威望。李旦二次登基後,也正是因為這點,當時的嫡長子李成器以「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為由,主動辭讓太子之位。李隆基順利地得到了太子之位。
反觀太平公主,因為是一介女兒身,不方便進駐軍中,失去了軍中立威的機會。雖然有擁立之功,手中卻沒有依靠的力量。她最大的政治依靠就是自己的哥哥李旦,可惜李旦自己都沒辦法壓制住兒子李隆基,甚至到了後期還退位當起了太上皇。
當李旦成為了太上皇的那一刻,其實已經宣告了太平公主女皇夢的失敗。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太平公主還想奮起一搏,聯合了自己推薦的五位宰相及朝中百官,公然要求此時的皇帝李隆基退位。可惜就連自己推薦的宰相也不同意她的做法,這最後的機會也沒有了。
先天二年李隆基發動了「先天政變」,命令御林軍襲殺竇懷貞、蕭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黨羽,隨後賜死太平公主。可憐的太平公主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興許她去世的那會會恨,恨自己的母親幹嘛不給她一個男兒身,這樣她就鬥得過自己的侄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