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第一時間獲取「科學的母嬰育兒知識和有趣的故事」,請您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文丨小敬媽媽育兒(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眾所周知,孩子的身高與遺傳基因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父母都是高個子,孩子將來肯定不會矮;如果父母個子不高,那麼孩子長高的希望也很渺茫。
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遺傳已經不再是決定孩子身高的唯一要素了,越來越多的數據顯示,後天因素對孩子的身高也起著決定性作用。那麼後天環境如何才能突破遺傳的束縛,讓孩子長得更高呢?我們不妨先來看一組數據。
在很早之前,中國人的平均身高在整個亞洲都是出類拔萃的,相比起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很多國家都有著明顯的優勢。
英國帝國理工大學,從1914年到2014年這100年裡,曾針對全世界幾十個國家,18歲男女青年身高變化做了一份非常詳細的數據調查,還特意將中日韓三國做了對比,目的就是看遺傳與環境是如何影響孩子身高的。
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早在1914年時,中國人男女青年的平均身高為男161cm、女150.2cm,一直遙遙領先於日本的男156.2cm、女142.3cm,韓國的男159.8cm、女142.2cm。但在100年之後的2014年,中國人男女青年身高優勢卻明顯下降了,尤其是男性青年的平均身高,比韓國足足低了3.1cm。
對比這三組數據,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100年過去了,日韓兩國的男女青年平均身高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而中國男女青年的身高增幅卻很小,遠遠低於日韓,排在末尾。
拿中國、日本、韓國這三個國家的男女青年身高進行對比,其原因在於這三個國家都不屬於移民國家,他們的遺傳基因改變並不大,而導致男女青年身高有這麼大增幅的只能是後天環境的影響。
但結果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呢?日韓兩國促進青少年長高的突出優勢在哪裡?
1)讓孩子養成喝牛奶的習慣
為了能讓青少年養成喝牛奶的習慣,二戰之後的日本掀起了「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的運動,日本學生從幼兒園到初三,每天早上10點左右都要喝一杯新鮮的牛奶,從200毫升到400毫升不等。
2)增加孩子的戶外運動量
日本對孩子的體育鍛鍊也非常重視,無論學習多緊張,他們都不會無緣無故地取消學生的體育課,還會為學生開設課外活動小組,讓學生放學後運動一兩個小時再回家,甚至還建設了一些公開免費的體育場所,讓孩子能夠充分地進行體育鍛鍊。
3)及時進行幹預
日本的孩子每兩年就會進行一次骨齡檢測,以便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孩子的骨骼發育情況,如有異常,則會及時進行幹預。
韓國非常重視兒童的體質發育,早在10幾年前,就提出了要「讓每個孩子多長高5cm」的口號,為此他們各方面做得都非常細緻。
1)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兒童睡眠時生長激素分泌最為旺盛,一般入睡後1~4個小時會達到頂峰,所以韓國的孩子一般都會在10點之前入睡,讓孩子形成穩定的睡眠周期,讓生長激素分泌時間延長。
2)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孩子的坐立行走姿勢不正確,將會給生長板帶來不良影響,造成骨骼生長異常,從而影響孩子的長高,因此韓國父母和老師從小就糾正孩子正確的姿勢。
此外,他們還阻止孩子穿過緊的衣服和鞋襪,避免因衣服太緊影響血液循環,影響孩子腿部發育。
3)注重孩子的營養和運動
為了刺激生長板,韓國還對孩子的營養和運動做了詳細規劃,不僅要求孩子進行爬坡運動,還提倡綜合因素促進孩子長高。
1)孩子的睡眠時間少
晚睡是中國孩子普遍存在的現象,由於他們作業比較繁重,導致睡眠的時間越來越晚,很多初高中的學生,通常會熬到凌晨一兩點才睡覺,第二天一大早又要起床,一天只有五六個小時的睡眠時間,這無形中影響了孩子生長激素的分娩,耽誤了孩子長高。
2)活動時間少
不愛運動也是中國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一到周末,家長就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興趣班,孩子幾乎沒有休息時間。
由於學習壓力大,中國家長和老師都有一條默認的原則:凡事都要給學習讓路。所以中國孩子能夠自由活動的時間非常少。
3)父母的生活壓力大
在日韓國家,媽媽結婚後生了孩子,一般都會告別職場,當起全職媽媽,這樣媽媽們就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照顧孩子的飲食。
而中國媽媽卻沒有那麼清閒,他們既要照顧孩子,有要工作,有時候連給孩子做飯的時間都沒有,甚至有些家庭直接把孩子丟給老人照顧,下班回家後還有一身家務纏身。從這一點上看,中國的孩子很難到達充足的營養標準,從而影響了長高。
今日互動話題:各位家長,你們覺得還有哪些因素影響了中國孩子的身高?歡迎在下方評論區分享!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