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的普及,網絡成為人們查找資料、交流信息的重要媒介。一些久已不用的生僻字,偶爾在網絡上以新的面貌出現,迅速受到大家的關注,從而形成一股新的網絡關注熱潮。比如,我們在用搜狗輸入法的時候,時不時都會發現突然有一些奇怪的漢字映入眼帘:屌、囧、槑、奣、勥、巭、恏、兲、忈、炛、靐、燚、玊、圡等,雖然不認識,但「不明覺厲」。
讀一下釋義,才知道其之所以爬出故紙堆,重新進入大眾視野,是網友們在其原義之外,通過字形等惡搞又在原義之上增加了風馬牛不相及的新義,並且成為了社會新的共識。對於漢語言文化來說,這是一種全新的現象,但這也啟發了我們從一個側面,去重新思考漢字中的生僻字的價值。即便歷經千年,文明幾度變遷,生僻字在今天,依然不會為時代所拋棄,擁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價值。
搜狗輸入法U模式可以通過拆分輸入的方式輸入生僻字傳統文化的舊鏡像,網絡時代的新景觀
首先繞不開的,是古典文獻中的生僻字。一些專業研究者,比如古典文學、中國古代歷史、古代哲學等,在接觸古典文獻中都需要接觸生僻字。再比如中醫,需要閱讀大量古代醫學著作,也必須掌握許多生僻漢字。即便是普通讀者,也會在國學閱讀中不可避免要接觸到許多生僻字,特別是一些名詞,人名如嫪毐,傳說中的動物名如狴犴,祭名如祊,器物名如梐枑,樂器名如觱篥等。
其次,是方言中的生僻字。在常期的生產生活中,不同的民族、地域逐步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點。體現在語言中,便是差異化的方言,方言表現在書面上,就會有許多生僻字。此外,還有姓氏。中國歷史悠久,十分重視家族延續。姓氏是家族傳承的最重要的標誌,因而,姓氏中留下了不少生僻字。比起其他用字,姓氏用字更加具有穩定性,所以姓氏用字顯示的是更為古老的字形和字音,是歷史和家族記憶的延續,不可輕易更改。
可見,生僻字在當下的文化環境中不僅不會消失,相反還有復興之勢。它至少在特定領域內,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的意義。
除了傳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生僻字在網絡化之後,作為老去的傳統文化的鏡像之外,又發展出了一道新的網絡文化的景觀。
有趣的是,從這些網絡生僻字的含義與該字原初意義的關係講,具有「六書」造字中思維方式回歸的特點。比如「囧」,原義為光明。但在網絡上被賦予象形意義:整個字形被當作一個人的臉形,裡面上部的「八」即為眉眼,下面口為。由此,「囧」作為「頭」之象形時,被理解為沉重的思想,作為「臉」之象形時,被理解為浪漫與激情,或者鬱悶和惆悵。總之與古義毫無關係。然而,仔細考察網絡義的形成,其實正是漢字創造之初所用的「象形」之法。
雖然從現實的角度看,生僻字在某種程度上屬於已經死去的漢字,但這並不妨礙它在存在中展示自己的文化意義與價值。特別是網絡的參與,激發出了生僻字新的活力。
由於字庫中補齊了大量生僻字,通過手寫模式,也能打出大部分生僻字為生僻字開闢一方網絡中的生存空間
正是基於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我們應該保障生僻字在傳播手段的不斷變遷中跟上時代,能夠使其在多元化的媒介渠道中順暢流通,在新的文化土壤中紮根、生長。但顯然,目前來看,這還是一種理想。在計算機語言中,生僻字並未獲得足夠的重視,在最重要的網際網路的生態之中,絕大多數生僻字難覓蹤影,既無法輸入,也無法顯示,長此以往,大概「死去」一詞就不再是修辭,而是一種事實。
好在,對這一問題除了關注,也有一些力量在付出實際的行動謀求問題的解決。作為輸入法軟體的佼佼者,搜狗輸入法的努力尤其令人讚賞。從第一時間將流行開來的新鮮生僻字收錄到詞庫中,到對用戶普及被曲解的生僻字的本義,再到牽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作為傳統文字進入網絡世界的把關人,搜狗一直在嘗試平衡自身在漢字傳統的守護與發展之間的角色。
特別是近期,搜狗輸入法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收集和補齊生僻字的行動,通過調動大量網友的參與感,用網際網路時代的方式把這一問題向大眾做了普及。越來越多的生僻字可以用搜狗輸入法從故紙堆裡,走進網際網路了。
對於漢語言文化來說,實在是幸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