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知識點匯總
我們身邊的物質
本實驗的原理是在一定量的空氣中,利用過量紅磷的燃燒完全消耗其中的氧氣而又不產生其他氣體,導致壓強減小,減小的 即為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即上升水的體積就是氧氣的體積。
本實驗成功的關鍵: ①裝置不漏氣。因為若裝置漏氣,雖然裝置內氣體壓強減小,但是從外界又進入一些氣體,並不能使壓強減小很明顯,因而水並不能上升到集氣瓶中。
②燒匙裡要放入過量的紅磷,目的是使紅磷燃燒,儘可能消耗盡鐘罩內的氧氣。
③應該到溫度冷卻到室溫時才可以觀察,因為如果溫度較高時,雖然氣體減少,但是壓強並不能減少很明顯,因而也不能上升到集氣瓶體積的1/5。
紅磷燃燒時生成無氧化二磷固體小顆粒,因此描述為白煙。煙指的是固體小顆粒。
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和氧氣。
該數值是體積 ,不是質量分數。
空氣中各成分體積分數一般是比較固定的。
物質可以分為純淨物和混合物。
純淨物可以用化學式來表示,絕對純淨的物質是沒有的,純淨物是相對而言的。
混合物中各成分保持各自的性質。
根據氮氣的性質得知其用途廣泛,有:
a.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
b.用作保護氣,如焊接金屬時常用氮氣作保護氣,燈泡中充氮氣以延長使用壽命,食品包裝裡充氮氣用來防腐;
c.醫療上用液氮治療一些皮膚病和在液氮冷凍麻醉條件下做手術;
d.超導材料在液氮的低溫環境下能顯示超導性能。
稀有氣體的用途有:
a.保護氣,如焊接金屬是用稀有氣體來隔絕空氣,燈泡中充入稀有氣以使燈泡經久耐用。
b.電光源,稀有氣體在通電時發出不同的光。燈管裡充入氬氣,通電時發出藍紫色光;充入氦氣發出粉紅色光;充入氦氣發出紅光。
c.用於雷射技術。
d.氦氣可作冷卻劑。
e.氙氣可作麻醉劑。
當進入大氣中的某些有害成分的量超過了大氣的自淨能力,就會對人類和生物產生不良的影響,這就是大氣汙染。利用壓強差,使水進入,測出氧氣的體積,或利用壓強差,使密閉系統的活塞移動,根據活塞移動的體積測出氧氣的體積。
第二節 性質活潑的氧氣
知識導學
學習氧氣時注意
由於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所以氧氣在收集時可用向上排空氣法;又由於氧氣不易溶於水,所以氧氣可用排水法收集。
水中的生物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氣生存的。
氧氣在氣態時是無色的,在固態和液態時是淡藍色。
重點會描述木炭、硫、鋁、磷、鐵等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知道做實驗時的注意事項,並會寫有關反應的文字表達式。描述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時,一般從四方面來描述:①物質原來的顏色;②對產生的光(火焰或火星)加以描述;③放出熱量;④對生成物加以描述。
夾木炭的坩堝鉗應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如果很早伸入集氣瓶的底部,集氣瓶中的氧氣被熱的氣體趕出來,木炭燃燒會不旺。
硫的用量不能過多,防止對空氣造成汙染,實驗時應在通風櫥中進行。
光一般指固體燃燒產生的現象,如鎂條燃燒、木炭燃燒等只產生光,不產生火焰;火焰是指氣體燃燒或達到沸點的固體或液體的蒸氣燃燒產生的現象,如硫、酒精、氣體燃燒等產生的現象。
無氧化二磷是固體,現象應描述為產生白煙。煙是指固體小顆粒,霧是指液體小液滴。
鋁在空氣中不燃燒,在氧氣中燃燒時,把鋁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鐵絲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
為了防止生成物把集氣瓶炸裂,在集氣瓶底部先放一些沙子,放少量涼水。
細鐵絲繞成螺旋狀;鐵絲一端系一根火柴;集氣瓶內預先裝少量水或鋪一層細砂。
蠟燭燃燒時盛氧氣的集氣瓶要乾燥,可觀察到水霧。
緩慢氧化是指進行很緩慢的氧化反應,也要放出熱量。如果放出的熱量使溫度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就可以引起自發燃燒,也就是自燃。緩慢氧化也可以向劇烈氧化反應轉化。
供給呼吸主要用於:醫療、登山、潛水、宇航。
支持燃燒主要用於氧炔焰用於焊接和切割,煉鋼,作火箭助燃劑。
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
工業上根據氧氣和氮氣的沸點不同分離出氧氣。
在低溫條件下加壓,使空氣轉變為液態空氣,然後蒸發。由於液態氮的沸點比液態氧的沸點低,因此氮氣首先從液態空氣中蒸發出來,剩下的主要是液態氧。
重點掌握氧氣的實驗室製法的反應原理和儀器裝置,能夠按照操作步驟製取氧氣。
二氧化錳作催化劑,是反應條件之一,故寫在箭頭的上方。
學習催化劑時注意:
①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這裡的「改變」包括加快或減慢兩種含義。
②催化劑的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後沒有改變,但是物理性質可能改變。
③催化劑是針對具體的反應而言的,如二氧化錳在過氧化氫分解製取氧氣時,能夠起催化作用,是催化劑;但二氧化錳不是所有化學反應的催化劑。
④在某個化學反應中,可以選擇不同的物質作為催化劑。如利用過氧化氫分解製取氧氣時,既可以選擇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也可以選擇氧化鐵、硫酸銅溶液作催化劑。
⑤催化劑並不能增加產物的質量
⑥催化劑可簡單地理解為「一變二不變」。一變是指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這裡的「改變」包括加快或減慢兩種含義;二不變是指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化學反應前後都沒有改變,但是物理性質可能改變。
實驗時要注意:長頸漏鬥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導氣管伸入錐形瓶內不要太長,只要露出橡皮塞少許即可;加藥品時先加固體藥品再加液體藥品。
收集裝置的選擇主要依據生成物的性質,如密度是否比空氣大,是否溶於水等。
①排水集氣法:適用於難溶於水或不易溶於水且不與水發生化學反應的氣體。此法收集的氣體較為純淨;當有大氣泡從集氣瓶口邊緣冒出時,表明氣體已收集滿。
②向上排空氣法:適用於相同狀況下,密度比空氣大且不與空氣中任何成分反應的氣體。操作時應注意將導管口伸到接近集氣瓶底處,便於將集氣瓶內的空氣儘快地排盡。同時應在集氣瓶的瓶口處蓋上玻璃片,以便穩定氣流。此法收集的氣體較為乾燥,但純度較差,需要驗滿。
③向下排空氣法:適用於相同狀況下,密度比空氣小且不與空氣中任何成分反應的氣體。操作時應注意將導管口伸到接近集氣瓶底處,便於將集氣瓶內的空氣排盡。此法收集的氣體較為乾燥,但純度較差,需要驗滿。
利用高錳酸鉀制氧氣時注意問題:
①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防止藥品中的水分受熱後變成水蒸氣,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試管底部,使試管炸裂。
②導氣管伸入試管內不要太長,只要露出橡皮塞少許即可,這樣便於氣體導出。
③藥品不能聚集在試管底部,應平鋪在試管底部,使之均勻受熱。
④鐵夾應夾在距離試管口約1/3處。
⑤要用酒精燈的外焰對準藥品部位加熱。加熱時先進行預熱,即先將酒精燈在試管下方來回移動,讓試管均勻受熱,然後對準藥品部位加熱。
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氣時,導管口有氣泡冒出時,不宜立即收集。因為剛開始排出的是空氣,當氣泡均勻連續地冒出時,才能收集。
⑦加熱高錳酸鉀製取氧氣時,不要忘掉在試管口處放上一團鬆軟的棉花,以免高錳酸鉀小顆粒進入導氣管,堵塞導氣管。
⑧實驗開始前,不要忘記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⑨實驗結束時,先把導氣管從水槽中取出,再移走酒精燈,防止水倒流入試管底部炸裂試管。
⑩收集滿氧氣的集氣瓶要蓋好玻璃片,正放在桌子上(因為氧氣的密度比空氣大)。
歡迎使用手機、平板等行動裝置訪問中考網,2020中考一路陪伴同行!>>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