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或許是電影的永恆話題,《星際迷航》是美國科幻史上的一大奇蹟,其系列影視作品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科幻序列,一些科技迷深陷於《星際迷航》其中難以自拔。但在寫文章前,對《星際迷航》中瓦肯人史波克的扮演者倫納德·尼莫伊表示敬意,他在洛杉磯貝沙灣的家中因慢性阻塞性肺病併發症,享年83歲。
對於不少70、80後來講,《星際迷航》可以說是科幻題材的啟蒙。自1966年在NBC上以劇集形式播放,期間還擁有動畫片,想必很多朋友小時候都有看過。而隨著這部經久不衰的作品續作不斷問世,其遊戲、玩具周邊等衍生產品也在增多,受到外界關注。當然,《星際迷航》系列也算得上是科技行業的啟蒙者,從目前流行的手機到太空技術,無疑不發揮了想像力,可以說是,進一步促進了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
從夢幻科技到現實 電影裡的黑科技盤點
接下來,筆者將對《星際迷航》劇中的科技進行盤點,這些科學技術在上世紀播出時看來或許是遙不可及,然而其中的不少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實現,某些甚至已經成為我們的日常用品。此外,不少在近期上映的電影中也有不少高科技讓影迷如痴如醉,而現在的電影或許預示著科技的發展方向,使得科技也進一步創造了電影的全新魅力。
●PADD平板--喬幫主取經?
蘋果公司自2010年起發布至今的iPad已超過10款,無論是哪款都引起了平板電腦市場不小的震動。而其實早在《星際迷航》劇中,編劇就已經讓船員們用上了這種高科技產品,領先了將近40年。
《星際迷航》中PADD平板電腦,領先將近40年
在當年的《星際迷航》劇中,艦長Kirk用來記錄日誌,船員們用來查詢資料,靠的是一種叫「PADD」,意為「個人存取顯示設備」(Personal Access Display Device)的可攜式電腦,而發展至今的平板電腦比PADD更為輕薄。有網友甚至開玩笑地說,喬幫主也是看了《星際迷航》才有了推出iPad的靈感。
●手機--靈感來源
手機發展至今已是人手一部,而新款設備仍在這幾年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而手機技術經過了幾十年的發展,基本形成iOS以及Android系統的態勢。在這些普遍受到追捧的手機中,除了國際大牌,國內的不少廠商推出的產品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用戶的青睞。而行動電話之父馬丁·庫帕曾說過,他發明第一臺行動電話正是受了《星際迷航》中「通訊器」(communicator)的啟發。
《星際迷航》中的通訊器成為行動電話之父靈感來源,手機應運而生,得以成為影響世界的產物
在當年《星際迷航》電視劇中,人類已經來到了23世紀(TOS時代),大家相互間溝通聯繫用的是一種名叫「communicator」的通訊器材。「手機之父」馬丁·庫珀(Martin Cooper)在電視上看到劇中的艦長Kirk用的communicator後突發靈感,經過一番琢磨和研究後,第一款手機於1973年問世。
●語音助手--Siri鼻祖
現如今,語音助手不僅出現在手機、平板、筆記本電腦等較為普及度很高的設備中,隨著愈發受到用戶重視的交互性,越來越多的廠商紛紛將這種技術融合進自己的產品,如汽車等高科技,帶來更為貼合用戶使用習慣的產品。其中,得到用戶認可的以:蘋果的Siri、谷歌的Google Now和微軟的Cortana語音助手,並均在發展中帶來了更好的交互實現。
蘋果公司的Siri語音助手使得人機互動成為可能:智能,還不夠(圖片來自imore)
在《星際迷航》中,劇中人物可以直接用語言和計算機交流,並能即時得到語音回饋,在當時看來過於神奇,而這恐怕是《星際迷航》中偉大的科學幻想之一。相信隨著語音助手更為智能化,擁有類似人類的情感表達,兼具私人助理等功能也將在不遠的未來中實現。
●巨型顯示器
巨型顯示器進入商務辦公領域
隨著高清大屏電視和攝像頭進入商務辦公領域,其讓人們可以在實時進行視頻會議,在全球範圍內均可以輕鬆實現。但並不值得驚訝,該項技術在早前的《星際迷航》系列中就有所介紹,巨型顯示器讓柯克船長方便與其他飛船的臨近星球的人們進行交流。
●自動門--最早實現科技
《星際迷航》中的大部分科技產品在當時看來過於新潮,但其中的不少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實現,自動門就是其中一個產物,這也是最早實現的科技之一,而如今這項技術卻已經在大街上隨處可見。
●高超醫療手段--逐漸成為現實
《星際迷航》不僅給了科技人員靈感,使得全新發明方便了人們的生活,而其也啟發了不少研究者新的醫療手段。其中劇中McCoy曾堅持的「非侵入」醫療理念:能夠掃描病患「三錄儀」;無針頭注射器;以及超聲波手術。在當年看來這些技術不免有些不可思議,但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現如今它們都已變成現實,並努力改善著人們的生活。
劇中Tricoder掃描儀器測量患者生命體徵
在劇中,醫生麥考伊通過一個叫做「Tricoder」的儀器掃描他人的生命體徵。如今,矽谷某創業團隊已經做出了叫「Scanadu」的體徵掃描儀,把這款掃描儀放在患者額頭前就可以讀出心率、體溫、血壓、血氧量等數據,甚至還能繪出完整的心電圖。
此外,《星際迷航》的麥考伊醫生使用的一種叫做「Hypospray」的注射器,無需針管便可直接將藥物注入患者的血液當中。據悉,這一射流注射器已經實現,但由於它的價格較為昂貴,不過,其能夠減輕患者的痛苦,有待普及。
●萬能翻譯器--跨越語言障礙
相信不少剛剛觀看《星際迷航》系列的影迷都感到疑惑,明明是在宇宙中暢遊,為什麼除了英語之外,很難聽到其他外星球語言?難道這也成為了全宇宙通用語言,當然,這並不是導演設定的bug,一切都源於星際聯邦廣泛使用了宇宙翻譯器,宇宙翻譯器可以將所有的已知語言翻譯為聽者所懂的語言,而星際艦隊成員別在胸前的徽章內置有宇宙翻譯器。
星際艦隊成員別在胸前的徽章內置有宇宙翻譯器(圖片來自wallpoper)
這一設想看似複雜,而如今的翻譯器也基本能夠幫助人們跨越語言的障礙:谷歌翻譯等其他在線翻譯可以將其轉換為文字,而微軟Skype已經能實現面對面語言交流的翻譯。然而地球語言眾多,加上口音、方言等更是數不勝數,所以語言翻譯器何時能夠克服這些困難,倒還是需要研究。
人類未來科技發展一直是科幻電影始終關注的焦點,充滿無限可能以及無法預測的未來令人們對充滿了好奇。當然,除了導演以及編劇的想像力之外,視覺CGI技術以及各類電影製作工具的革命性進步,使得早前的五毛錢特效成為過去。而在近些年的科幻電影中還出現了不少未來科技,《星際迷航》系列只是為科幻電影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接下來的發展以及研究者所努力的方向或許就在其中。
●隱形眼鏡--未來或引起更大爭議
科幻電影中的智能隱形眼鏡有望成為可能,但相信未來仍會飽受爭議(圖片來自quora)
不少電影中,隱形眼鏡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用途,可以更進一步顯示疊加圖層、對現實進行標註分析的隱形眼鏡,同時還具有拍照、面部識別等功能。在現實生活中,隨著智能穿戴在近幾年的崛起,使得具備多種能力的隱形眼鏡這一技術有可能成為現實。
谷歌眼鏡成為智能穿戴新寵(圖片來自hwp)
而在目前發展最為貼近的產品便是類似谷歌眼鏡的智能眼鏡,儘管技術仍不完善,但已經能夠實現部分增強現實類的穿戴體驗,但谷歌眼睛在之後飽受爭議,相信更隱蔽的智能隱形眼鏡在短期內並無法出現在日常生活中。但谷歌已著手研發隱形智能眼鏡,將用於監測糖尿病人的血糖水平;比利時科學家也通過在隱形眼鏡中集成柔性屏幕,來實現手機簡訊、通知查看應用。
●手勢操作--交互更智能更自然
《少數派報告》以及《鋼鐵俠》中的手勢操作讓不少影迷大呼過癮,其中在《鋼鐵俠》中的J.A.R.V.I.S.特殊用戶界面和全息手寫操作的周邊設備,使用雙手就可以進行操控,可以通過手勢滑動或是手指縮放來實現。而在《少數派報告》仍需使用手套。事實上,這種手勢操作的方式已經可以通過設備來進行類似場景實現。
《鋼鐵俠》中手勢操作成為全新交互方式(圖片來自timetoview)
Leap Motion作為一款筆記本電腦的周邊可以買到,能夠實現豐富的手勢操作,在遊戲中也可輕鬆體驗。當然,戴在手臂上的腕帶可以實現iOS、Android、Mac和Windows設備的手勢操作,效果更加精準。這些與電影中的手勢操作相比也是小巫見大巫,而電影中所設定的已經在現實中有所實現。
Leap Motion更好的融入手勢操作,在遊戲中也可輕鬆體驗(圖片來自musicapps)
空間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CEO埃隆·馬斯克一直致力於在現實中複製《鋼鐵俠》實驗室那樣的虛擬工作空間。去年他剛剛展示了用手勢動作進行火箭設計的工作,整個過程是靠一部體感控制器、一個頭戴顯示器和一臺投影儀完成的。
SpaceX的CEO埃隆·馬斯克展示了用手勢動作進行火箭設計的工作(圖片來自discovery)
互動設計師李鎮河(Jinha Lee)則在試驗一項如何讓電腦屏幕消失的技術。他的設計原型叫做Space Top,這部電腦的桌面被設計成一個虛幻的「盒子」,讓人們可以將手「伸進」計算機屏幕的內部,以操縱現實世界物體的方式去操作網頁、文檔和視頻等等數字對象。
●指紋識別技術--已全面普及
指紋識別技術基本已經全面普及,日常生活中也更為普遍(圖片來自servicebaba)
美國FBI(美國聯邦調查局)和法國巴黎警察局於上世紀60年代才開始研發指紋自動識別系統,並將其用於刑事案件偵破。如今這項技術已高度商業化,包括蘋果在內的公司都已將指紋識別技術融入產品,並與多項應用相結合,不再輸入繁瑣的口令或是鍵入過多字母,卻而代之的指紋識別技術擁有了更多可能性。蘋果公司曾在近幾年推出的iPhone以及iPad上使用Touch ID技術,並與解鎖功能以及支付功能相結合,帶來了更強的使用體驗。而隨著科幻電影的增多,在當下的電影裡,關於指紋識別的畫面仍然很頻繁。
●無人駕駛汽車--行業或面臨革新
無人駕駛汽車在近幾年得到了更為強烈的關注,主要還是由於谷歌在2010年無人駕駛汽車實現了美國多地自駕,儘管為了保證安全,仍在行駛過程中配備了駕駛員,但這一技術將對汽車行業產生革新,通過人工智慧、視覺計算、雷達、全球定位系統的整合,在未來一定有越來越多無人駕駛汽車走進人們生活中。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對汽車產生影響,行業或面臨革新(圖片來自9tana)
當然無人駕駛汽車在電影中並不少見,其中包括《霹靂遊俠》、《變形金剛》系列,人工智慧戰車基特不僅會自動駕駛,還能與主角聊天、開玩笑,當然也配備了超酷的武器。而在《變形金剛》中這也不能說是無人駕駛汽車,嚴格來講是外星人。
●全息投影技術
全息投影技術早在1977年喬治·盧卡斯就通過《星球大戰》為人們展現,影片中絕地武士只需通過一個指南針大小的設備,就可以與他人進行全息式的視頻通話。在《阿凡達》中,3D全息投影技術變得更為逼真、清晰,能夠顯示出更多細節和注釋。當然不僅與此,在越來越多的科幻電影中全息投影已不難見到。
《阿凡達》更逼真的全息投影
全息投影技術在現實已經有了較大應用,在日本虛擬偶像《初音未來》的演唱會上,初音這個動畫形象就通過3D全息投影技術展現,相當地逼真。而在不少領域,這項技術也都不只一次應用,只不過,投影設備還是相當地龐大和昂貴,要想做到《星球大戰》中般小巧,還尚需時日。
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機器人越來越多的參與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來,而電影《超能陸戰隊》和《復仇者聯盟2》等有關人工智慧機器人題材電影的上映,引發了很多影迷甚至專業人士對於人工智慧的關注和思考。而長達半個世紀的人工智慧發展只是個開端,一切相關的技術發展仍在繼續,研發人員乃至整個人類仍對人工智慧充滿期待。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縮寫為AI)其實就是對人的意識、思維的信息過程的模擬,而人工智慧機器人就是像人類一樣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它是一門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及應用系統的技術科學,該領域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
人工智慧成為科幻電影中又一全新元素(圖片來自cine3)
人工智慧(AI)不僅能夠為目前的數碼設備帶來全新的應用體驗,包括手機以及越來越多的智能設備,在重視交互體驗的同時,能夠根據用戶的使用習慣以及反響,自主收集並呈現信息。當然除此之外,也有更多具備自主思考能力的機器人問世,這類機器人或許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常見,但在科幻電影成為了常見的一種題材。
「機器人威脅論」?擁有自主意識的機器人令不少人畏懼(圖片來自cine3)
在史匹柏的《A.I》以及最近廣受好評的《她》之前,《終結者 2:審判日》的問世堪稱20世紀九十年代最為經典的科幻電影之一。但隨著這類擁有人工智慧機器人的誕生,也不免讓人們對人工智慧產生了擔憂。人工智慧的下一步發展則是消費化,谷歌目前已經收購了人工智慧新創企業DeepMind,意圖將更先進的算法帶入到搜尋引擎、移動平臺及可穿戴設備中,還是令人十分期待的。然而,這類具有自主意識的機器人出現只是時間問題,在這類機器人出現之前,人類就不要在杞人憂天了。
全文總結:
科幻仍是電影行業永恆的題材,越來越多的科幻電影中的產品已經讓人們並不稀奇。得益於高科技的發展以及研發人員的重視,更多的技術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為輕鬆舒適,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跟過的科技產品將會從概念變為現實,一起來期待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