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大咖把脈湖北省大宗淡水魚產業發展

2020-12-22 水產養殖網

眾大咖把脈湖北省大宗淡水魚產業發展

2016-05-27 16:52: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科學養魚        瀏覽量: 3866 次 我要評論

2016年3月,在鄂的大宗淡水魚體系崗位科學家和試驗站站長及其團隊成員,圍繞十三五湖北大宗淡水魚發展存在的問題和採取的對策,對主產區開展調研。通過走訪當地行政主管部門、養殖戶、合作社等,並與湖北省水產局的領導進行了座談,對湖北的大宗淡水魚產業發展現狀和問題進行了梳理。

一、湖北養殖基本概況

湖北淡水產量連續20年居全國首位,已經成為基礎產業和漁民增收的重要支柱產業。

1.養殖產量穩步提高,在全國具有重要地位&nbsp&nbsp

十二五期間,湖北大宗淡水魚發展迅速。2010年,湖北省青魚、草魚、鰱、鱅、鯉、鯽、鯿、魴的產量為244.98萬噸,佔全國大宗淡水魚總產量的20.43%。2015年,大宗淡水魚產量為307.42萬噸,比2010年增加25.49%,佔全省淡水產品總量的67.43%;其中,青魚產量11.64萬噸、增加37.62%,草魚產量94.74萬噸、增加22.72%,鰱產量69.81萬噸、增加16.68%,鱅產量44.49萬噸、增加26.14%,鯉產量19.12萬噸、增加20.07%,鯽產量47.87萬噸、增加37.7%,鯿魴產量19.74萬噸、增加45.93%。從單個產品產量在全國的排名來看,青魚、草魚、鰱、鱅4個品種居全國第一,鯽魚和鯿魴居全國第二,鯉魚居全國第五。

2.苗種繁育量快速增長,成為我國中部苗種供給中心&nbsp&nbsp

2010年,湖北省繁育淡水魚苗750億尾,淡水魚種82.03萬噸,分別佔全國總量的20.79%和26.58%。2015年,繁育淡水魚苗1159億尾,比2010年增加54.53%。現有大宗淡水魚苗種繁育基地285家,其中長江四大家魚監利老江河原種場等國家級水產原良種場4家、黃岡市異育銀鯽「中科3號」等省級水產原良種場11家。同時,規模化投產了「中科3號」「長豐鰱」等優良品種,每年約50%的魚苗銷往周邊省份,為周邊地區開展大宗淡水魚養殖發揮了重要的苗種供給作用。

3.加工工藝不斷創新,生產規模穩居全國第一&nbsp&nbsp

2015年,全省共有大宗淡水魚加工企業187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6家、省級龍頭企業50家。開發了青魚、草魚、鰱、鱅、鯽、鯿、魴等大宗淡水產品加工,產品涵蓋從冷凍產品、幹醃製品等初級產品到休閒食品、魚糜製品、保健製品等精深加工產品等10大系列50多個產品。加工工藝由傳統「三去」向預製調理、生物酶解等精深加工發展,開發出利用魚加工副產物製取魚膠原蛋白肽等高附加值產品的清潔聯產工藝。年加工能力129萬噸,年產加工品82.61萬噸,居全國淡水加工品總量第一,其中魚糜製品25.71萬噸、幹醃製品21.22萬噸、冷凍品13.37萬噸、冷凍加工品19.13萬噸、罐製品3.18萬噸。擁有「洪湖漁家」「鄂州武昌魚」等中國馳名商標3個,「老巴王」「汈汊湖」等省級著名商標21個,「海子湖青魚」「長湖鱅魚」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地理標誌證明商標7個。

二、大宗淡水魚產業存在的問題

1.水源缺乏、養殖環境汙染嚴重&nbsp&nbsp

湖北省傳統的水產養殖方式基本上都是開放型的,水源多來自長江、湖泊、水庫,水源充足,水質在很大程度上能滿足水產養殖業的需求。但是,近些年,由於水利工程建設、工業化進程以及農業面源汙染等問題日趨突出,養殖水源緊缺,水量不足,水質急劇下降,水體富營養化加劇,生態溼地急劇減少,加上工農業汙染,給水產養殖業帶來了重大影響。此外,由於水產養殖本身也有飼料、藥物等投入品,相關養殖廢水排放標準還沒有建立,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水產養殖水環境的惡化,極大地削弱了養殖水體的生產能力,制約了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

2.養殖產量與養殖效益矛盾的問題&nbsp&nbsp

大宗淡水魚養殖以草魚為主,多數是年底集中捕魚。出魚的時候往往價格都比較低,不好賣,養殖戶無法議價。地區內沒有協調機制。湖北草魚產量佔22%,鰱佔16%,鯽佔11%,鱅佔10%。普遍反映2015年的草魚魚價低,草魚9元/千克,鰱價格2.8~3元/千克,鱅9元/千克,鯽10元/千克,養殖效益低。草魚養殖的利潤為1000~3000元/畝,鯽和魴的價格較好,具有較好的利潤空間,每畝收益在4000元左右。一般情況下,飼料佔據了60%~70%的養殖成本,餌料係數在2左右。
和淡水產值第一大省江蘇比較,除鯿魴外,湖北所有的大宗淡水魚的價格均低於江蘇(圖1),而湖北大宗淡水魚在淡水養殖產量中佔68%,江蘇的大宗淡水魚佔淡水養殖的產量僅43%,廣東只佔20%(圖2)。

圖1

圖2
&nbsp
3.養殖病害頻發,引發較大經濟損失和質量安全問題&nbsp&nbsp

由於養殖環境汙染和養殖規模化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魚類病害問題頻發,一方面導致巨大經濟損失,另一方面,病害嚴重導致魚藥濫用、耐藥性產生與水產品質量安全無保障。通過調研發現,用藥最多者一年每畝平均用藥超過1000多元。除去養殖成本價,一年純利潤所剩無幾。因病害問題漁民在養殖中使用抗生素,存在用藥不規範、不科學等問題,導致水產品藥物殘留問題突出,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不僅如此,目前在市場上流通的水產養殖用藥98%以上是從畜禽藥或人用藥借用過來的,水產專用藥物問題特別突出。

4.分散經營與水產品安全問題&nbsp&nbsp

儘管目前水產養殖的規模化程度較高,如仙桃市組建了30多家專業社和家庭農場,洪湖市40多家水產專業合作社組成的合作聯社,但仍有相當部分的養殖戶仍處於分散經營、各自為陣的現狀,標準化生產普及率不高,漁需物等的投入監管無法全方位覆蓋,給水產品質量安全和公共衛生帶來嚴重隱患,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敏感問題。

三、從生產到市場銷售產業鏈中的環節問題

1.池塘基礎設施較差,難以滿足產業化發展要求&nbsp&nbsp

大宗淡水魚是湖北省傳統養殖魚類,其養殖模式、規模、設施依然沿襲傳統,呈現出規模偏小、經營分散、設施陳舊等特點。在養殖模式上,依然是混養、專養、套養三種,雖然推出80∶20等優化模式,但總體缺乏創新。在規模上,沿襲聯產承包責任制時規模,國有漁場、集體漁場改革時大部分以家庭為單位,養殖面積10~30畝。近年來雖然推行水面流轉和規模經營,但力度不大,政策不完善,成效不顯著。在養殖設施上,目前分精養魚池、塘堰、河溝、湖泊、水庫等,許多地方的池塘開挖時間很早,有些甚至已有百年歷史。這些池塘缺乏科學的規劃布局、建設標準較低,基礎條件較差。主要存在不連片,水深過淺,面積大小參差不齊,塘基沒有建設保護設施、崩漏情況嚴重,塘基基面寬度不夠,沒有獨立的進、排水系統,缺乏規範、標準的路網、電網等問題,未實現水產養殖尤其是池塘養殖的水、電、路「三通」,投餌機、增氧機、抽水機「三機」配套,以及長途運輸活魚設施配備等方面。近年來,雖然加大精養魚池改造力度,但由於國家及政府對水產養殖業的資金扶持有限,老化魚池偏多,改造標準亦不高,據統計,未經改造的塘堰、河溝面積在荊州市就有近15萬畝。池塘的設施老化陳舊嚴重製約了淡水養殖業的生產發展。

2.苗種退化嚴重、親本更新亟待加強&nbsp&nbsp

水產良種是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目前湖北省主養大宗淡水魚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是苗種優勢性狀退化嚴重,抗病能力差,對整個養殖業造成很大的影響,亟待優良品種進行替換。由於各級政府對水產苗種生產支持力度低,水產親本更新與良種培育一直未列入國家補貼之中,從國家層面上每年只有幾百萬的保種育種經費,相當數量的國家級場保種育種經費完全需要自籌。地方各級政府對苗種生產的經費雖然儘量給予支持,但數量有限,親本選育、種質保存和良種推廣工作遠遠達不到生產實際要求。目前,已有的新品種優良性狀主要集中在生長速度方面,而對肉質、抗病和適合加工的品種研發嚴重滯後,特別是產量位居淡水養殖品種第一的草魚至今還沒有選育出一個新品種,與產業發展地位極不相稱。

3.飼料價格上升,養殖成本增加&nbsp&nbsp

飼料投入在水產養殖業投入品中佔有很大比例,養殖戶十分重視飼料質量和價格問題。飼料價格增長過快,也是養殖戶最頭疼的問題。魚飼料價格已達到3500~4000元/噸,養殖餌料係數多數在1.8~2.0甚至更高,飼料價格連續上漲,而大宗淡水魚價格基本上沒有任何變動,導致養殖經濟效益低下,給養殖戶帶來了極大的壓力。此外,與畜禽飼料相比,魚類營養學的基礎研究仍較薄弱,在設計配方制定營養標準時,很難達到各營養素的全面合理和平衡,影響飼料質量,也影響魚類攝食和生長情況。

4.水產品運輸設施落後&nbsp&nbsp

水產品的運輸、儲藏設施或裝備比較落後,目前銷往外地的水產品幾乎都是活體運輸,大部分運輸車輛上只有簡單的增氧設備,這種簡單的運輸設備只能保證產品近距離運輸,長途運輸存在很大的風險。遇到交通堵塞,需要更長時間。如果運輸設備差,水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死亡,到目的地後只能低價出售,給養殖戶帶來很大的經濟損失。

5.產品精深加工欠缺,品種單一,附加值不高&nbsp&nbsp

湖北省大宗淡水魚產量大,價格便宜,加工量小,加工技術低,主要以低溫冷凍和幹制、醃製為主,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均很低,加工產品主要是魚糜、冷凍品和幹醃製品,因此大宗淡水魚價格波動較大,甚至部分地區出現「壓塘」現象,嚴重製約了湖北淡水漁業的持續發展。據統計,2015年,荊州市37.8萬噸加工水產品中,有9.7萬噸是冷凍品,20.6萬噸是魚糜和幹醃製品,罐頭製品僅0.1萬噸,水產保健食品及其他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少得基本可以忽略不計。究其原因,一是大宗淡水產品精深加工技術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如大宗淡水魚由於自身含水量高達70%~80%,加工後乾物質少,不易保存,影響質量穩定;大宗淡水魚加工廢棄物如魚鱗、魚皮、魚等得不到綜合利用,直接拉高原料價格,影響加工效益;加工產品土腥味重,去腥味技術不過關,影響加工產品口味等。二是加工企業規模小,投入不足,新產品研發力量薄弱。荊州市水產品加工企業基本上都是個體民營企業,由於資金有限,融資困難,導致設施設備簡陋,效益低下,新產品研發更是力不從心。因此,亟需開發適宜加工的大宗淡水魚品種及養殖模式,構建適合現代消費需求和規模化加工的大宗淡水魚加工技術體系,提高大宗淡水魚加工比例,以促進大宗淡水魚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6.市場信息缺乏、銷售渠道不暢,信息化程度低&nbsp&nbsp

從生產到市場銷售全產業鏈環節,本次調研的受訪人員普遍反映,市場信息缺乏,銷售渠道不暢,多數仍然依靠個人建立的人傳人信息渠道,從媒體、政府主管部門、網絡等獲得的市場信息少,整個產業的市場信息化程度低。有些養殖戶在不了解市場信息與價格變化規律的情況下,盲目將養殖產品壓塘、賭價格,結果造成價格更低、產品更加積壓、更加銷售不出去的局面,嚴重影響養殖收益,漁民養殖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

7.基層水產專業技術人員缺乏&nbsp&nbsp

調研發現,全省縣、市、區級水產推廣服務體系薄弱,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事業單位人員編制大量精簡,鄉鎮上水產技術人員嚴重不足,且人員變動頻繁,造成基層水產站人員少、任務重、不夠用等狀況。再加上基層水產養殖人員整體素質不高,導致漁民在養殖過程中一些技術需求不能滿足,如魚病前期準確診斷監測、魚藥準確使用量、水質調控、飼料投餵等技術難以操作及推廣。在結構調整方面也缺乏技術支持。

8.國家惠漁政策乏力、財政支持不足,對漁業發展投入有限&nbsp&nbsp

近幾年,國家政策惠農、財政支農力度明顯加大,但對漁業的支持力度並不大。與其他農業行業相比,大宗淡水魚養殖戶尚未得到與農民平等的惠農政策,養殖戶和合作社普遍存在資金缺乏的問題,漁業機械與投入品補貼政策缺乏,養殖權制度仍需完善。主要表現在漁業還沒有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支持政策體系。多年來,我國對漁業的支持主要是少量補貼的方式,而在綜合開發、水產科技、病害防控、良種技術推廣等生產發展方面的投入明顯不足。目前,據統計,財政支漁資金佔國家財政支持農業資金的比重不到3%,與漁業佔農業總產值比重的10%很不相稱。而其中水產養殖業在國家支漁資金中的比重更低,還不到10%,而養殖產量佔漁業總產量的比重將近70%。政府支持不足,使得湖北省得淡水漁業的基礎設施和養殖技術薄弱,制約著湖北省的漁業發展。另外,我國漁業補貼制度本身欠完善,隨著國家對糧農、畜禽生產者補貼力度加大,漁民的情緒愈加不穩定,一些漁民反映,他們合作社在包塘養殖過程中享受不到補貼,而將村裡的基本農田改挖成魚塘反而有糧食補貼。因此,要想使得漁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需國家部門重視對漁業的惠農政策加大投入。

四、湖北大宗淡水魚產業發展建議

1.改變經營模式,實現均衡上市&nbsp&nbsp

合理分配水產品上市的季節,不僅可以提高水產品的價格,增加收入,還可以為加工企業帶來穩定的原料供給。同時,從加工側面,需要開發適應本地原料和市場的加工產品,延伸大宗淡水魚的產業鏈。

2.加強苗種培育,降低養殖風險&nbsp&nbsp

建立專業的苗種培育場,向社會提供優質的大規格魚種,提高優質苗種覆蓋率,降低養殖風險。

3.適當調整產業結構,達到提質增效&nbsp&nbsp

根據市場來調結構和產量,大宗淡水魚的養殖可適當與其他品種輪作,一方面可降低病害流行,同時可避免產量過度提高,影響市場價格。另外,可因地制宜,發展魚蝦混養、魚藕共生、魚菜共生、稻田養魚模式,提高飼料效率,降低養殖成本。同時,與品牌和標識結合,通過企業化運作的達到上市前品質提升。

4.加強漁業合作社建設,引導養殖與市場&nbsp&nbsp

標準化管理、品牌和市場等,對個體養殖戶來說是很困難的,而專業合作社,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是一種高效的管理模式,不僅擁有技術和信息,而且能將養殖標準化和規模化,大大提高養殖效益,也容易形成產銷一體化產業,促進產品流通。通過漁業合作社,建立漁業信息化的平臺,指導生產、貿易和消費。加強養殖示範,引導漁民合理養殖。

5.推進水面流轉進程,鼓勵規模經營&nbsp&nbsp

制定水面流轉相關政策,完善適度規模經營相關辦法和措施,促進水面有序向養殖能手、養殖大戶、養殖企業集中,鼓勵創辦家庭漁場、生態漁莊、專合聯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適度開展規模經營,提高水產養殖的規模化、集約化水平,提升養殖業主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

6.開展漁業保險試點,控制產業風險&nbsp&nbsp

積極爭取省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將水產養殖業納入國家政策性漁業養殖保險範疇。開展調研、試點、宣傳,為漁業保險提供基礎數據和經驗,增強漁民主動投保意願;開拓創新,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險種,完善風險轉移和補償制度,保障漁業保險持續發展。

7.利用湖庫資源優勢,打造溼地生態漁業品牌&nbsp&nbsp
湖北地處長江中上遊地區,長江貫穿東西,湖泊、水庫眾多,是大宗淡水魚的天然產地。適當發展大水面增殖漁業,發展優質品牌漁業,以漁養水,保障水質,改善環境。在保證良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提高漁民收入。

8.加強社會宣傳,引導水產消費&nbsp&nbsp

通過各種媒體宣傳,宣傳水產品的優質廉價與安全,提高消費信心。可與超市或者學校餐飲結合,擴大市場。通過餐飲文化帶動,引導市場消費。

&nbsp(供稿:解綬啟&nbsp&nbsp桂建芳&nbsp&nbsp鄒桂偉&nbsp王衛民&nbsp&nbsp王桂堂&nbsp&nbsp曾令兵&nbsp熊善柏&nbsp&nbsp易&nbsp&nbsp沫&nbsp李&nbsp&nbsp谷&nbsp&nbsp李大鵬&nbsp雷曉中)




 資訊分類

相關焦點

  • 省淡水所大宗淡水魚扶貧團隊獲農業農村部表彰
    近日,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承擔的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福州綜合試驗站樊海平站長作為戈賢平首席科學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扶貧團隊主要成員,獲得農業農村部通報表揚。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福州綜合試驗站與李大鵬崗位科學家組成的中央蘇區縣精準扶貧團隊,在武夷山市、武平縣、清流縣和光澤縣等地區開展漁業科技扶貧,通過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項目平臺,結合當地實際,先後引進了異育銀鯽「中科3號」「中科5號」、福瑞鯉、福瑞鯉2號等大宗淡水魚優良品種,應用於稻漁綜合種養、山塘和池塘養殖等模式中,並開展人工繁育及養殖技術研究示範,重點指導當地貧困戶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
  • 河南省農科院大咖「把脈」延津「中國第一麥」
    「把脈」小麥經濟 新學問真不少延津縣作為"中國第一麥"的故鄉,從氣候條件、土壤優勢到交通區位,從種植再到深加工,延津小麥產業的發展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具有獨特的品質和優勢,曾一舉創下六個「全國第一」:全國第一家註冊原糧商標、第一船出口食用小麥、第一家創立小麥中介服務組織、第一家制定地方生產標準
  • 農業大咖把脈象山柑橘產業發展
    ……在今年的象山柑橘文化節上,中國農業科學院柑橘研究所黨委書記尹曉東,中國果品流通協會副會長張慶豐,浙江大學CARD中國農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浙江永續農業品牌研究院院長胡曉雲,浙江省柑橘研究所所長陳國慶,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伊華林等專家學者紛紛來到象山,為象山柑橘產業發展獻計獻策。
  • 大咖齊聚,專家「把脈」!第十七屆京滬杭高科技論壇在蕭舉行!
    大咖齊聚,專家「把脈」!第十七屆京滬杭高科技論壇在蕭舉行!12月22日,由杭州市科學技術協會、蕭山區人民政府主辦,杭州市院士專家中心、杭州數字經濟聯合會、蕭山區科學技術協會、蕭山信息港小鎮承辦,蕭山信息港小鎮科協、長三角數字經濟產業聯盟數字大健康專委會協辦的第十七屆京滬杭高科技論壇暨「戰疫情
  • 眾大咖將現身「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孵化國際發展論壇
    聽說,陝西MIC又有大動作了?聽說,一場創投界的思想風暴又要來襲?  究竟要發生什麼大事件呢?快讓小編先帶大家去看一看  原來10月31日將要舉辦2016「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孵化國際發展論壇,這是一場創新孵化界的「華山論劍」,一場創投界的思想風暴也是一場接軌國際的行業交流盛會。
  • 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 | 草魚產業發展報告 - 綜合資訊 中國...
    國家大宗淡水魚、特色淡水魚、海水魚、蝦蟹、貝類、藻類等六大水產技術體系分別就草魚、淡水鱸魚、鱖、大菱鮃、南美白對蝦、牡蠣、海帶等重點品種產業發展情況撰寫了報告,報告內容涉及養殖及捕撈情況、加工及貿易情況、市場及消費情況、技術研發情況、存在問題及建議等。現將有關產業報告進行連載,供交流參考。
  • 專業大咖一對一輔導,為「眾創杯」佛山項目賦能!
    活動現場,專家大咖聯袂上場,項目打磨精彩細緻,為參賽選手提供滿滿「v」能量!訓練營由省「眾創杯」特聘歷任專家評委陳山主導,力邀上屆省「眾創杯」技能工匠爭先賽決賽的評委組組長金智群現場助陣。二位大咖聯袂登場,重點講解了「眾創杯」大賽的參賽注意事項,為每個參賽項目認真梳理了商業模式、商業計劃書的編寫邏輯,並要求每個項目現場路演、即時點評。
  • 「深港醫療創新合作論壇暨羅湖區生命健康產業發展論壇」在深舉辦
    11月29日,由深圳市羅湖區科技創新局指導,廣東啟迪科技發展投資集團與深圳羅湖醫院集團聯合舉辦的「深港醫療創新合作論壇暨羅湖區生命健康產業發展論壇」在羅湖啟幕。深港醫療界院士、科學家,創新研究項目團隊、高等院校生物技術與醫藥領域專家團隊、國內外行業龍頭企業、投資機構代表等近百人齊聚論壇,共話大變局下如何構建深港生物醫藥發展新格局。
  • 聆聽大咖論道、把脈行業趨勢 2018 年中國產業網際網路 · 化纖創新...
    在國家公布的十大關鍵新興產業裡面,新型纖維就是其中之一。12月13日,來自全國各地的近500名化纖行業大咖和行業創新者代表齊聚杭州寶格麗雅宴會中心,參加由化纖邦主辦的一年一度的化纖行業交流會,進行一場思維碰撞的腦力激蕩,揭示化纖行業風雲變幻。
  • 同樣為低值大宗淡水魚,為何鱅魚受青睞價格一路叕張,而它卻要黯然...
    同樣為低值大宗淡水魚,為何鱅魚受青睞價格一路叕張,而它卻要黯然神傷地退出市場?當年鰱魚人工受精孵化成功,可節省巨額外匯消耗,並對發展本省養殖漁業是一大喜訊。國際養殖界對臺灣的鰱魚試驗成功也極為重視,紛紛要求水產試驗所提供相關資料。鰱魚生長速度快,性成熟年齡較草魚早1-2年,成熟個體也較小,一般3公斤以上的雌魚便可達到成熟。5公斤左右的雌魚相對懷卵量約4萬-5萬粒/公斤體重,每年4-5月產卵,絕對懷卵量20萬-25萬粒。
  • 第十屆機器人產業大會:7大優勢點亮大會與眾不同
    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促進機器人產業的有序發展,把脈未來全球市場最新發展趨勢,由高科技行業門戶OFweek維科網主辦、OFweek維科網·機器人承辦的「OFweek 2021(第十屆)中國機器人產業大會(簡稱:OFweek Robot Conference 2021)「將於2021年4月7日深圳舉辦。
  • 把脈問診!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舉辦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研討會
    河北新聞網訊(智慧娟)1月18日,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舉辦「聚焦產業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研討會。1月18日,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舉辦「聚焦產業發展 助力鄉村振興」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研討會。圖為研討會現場。
  • 第二屆光谷國際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論壇盛大舉行!
    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技術推動下,智能教育成為了一個發展迅速、規模巨大的領域。 湖北省教育廳、武漢市教育局、東湖高新區管委會等主管部門領導、湖北省科投集團總經理汪志忠、湖北省軟體行業協會會長&CCF武漢主席李智勇、矽谷科技創投基金創始合伙人李軍、BitTiger
  • 湖北省出臺大健康產業發展意見 運鴻集團進一步深化健康食品提檔
    不久前,隨著湖北省宣布出臺《關於加快湖北省大健康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全面支持大型醫藥產業的突破性發展。在後來的湖北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召開第七次會議上,再次審議了《關於加快湖北省大健康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系列配套文件。
  • 第13屆生態旅遊論壇在南通舉行 大咖齊聚為生態旅遊短板把脈開方
    10月19日,第十三屆生態旅遊論壇在南通舉行,該論壇由中國生態學會旅遊生態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生態旅遊分會共同發起,邀請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各大高校、省市人民政府等聯合主辦,政府、學界、業界共同探討生態旅遊業政策制定、發展方向、人才培育等前沿話題,是集學術交流
  • 頭部大咖匯聚溫州 共話文旅IP創新發展
    頭部大咖匯聚溫州 共話文旅IP創新發展 2020/12/18 07:04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單暉 瀏覽:2131
  • 廣州搭建生物醫藥溝通平臺 專家學者把脈產業發展
    廣州搭建生物醫藥溝通平臺 專家學者把脈產業發展 2020-12-18 21:08:19 陳驥旻 攝   中新網廣州12月18日電 (蔡敏婕)生物醫藥產業是廣州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該市18日舉行生物醫藥研發機構+醫院+企業對接活動,搭建合作溝通平臺。
  • 這些大咖齊聚北京,探討增城區影視產業發展
    活動方供圖搭平臺推動文旅體產業活動現場,發布了《廣州市增城區促進文化旅遊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扶持辦法》(以下簡稱「文旅體二十條」)。「文旅體二十條」圍繞鼓勵文旅體企業發展壯大、支持文旅體載體建設、推動文旅體新業態發展、促進文旅體消費、打造文旅體產業人才高地等五個方面提出了20條具體扶持措施。
  • 旅遊界大咖把脈遵義住宿業發展
    4月16-17日,「文旅復甦暨中國旅行者大會」遵義行活動順利舉辦,攜程集團、途家、麗呈集團等酒店民宿企業代表走進遵義,對遵義民宿業發展建言支招。「文旅產業復甦暨遵義住宿業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此次,嘉賓通過對遵義會議會址、中國酒文化城、赤水大瀑布、丙安古鎮、張家灣露營基地等景區景點進行考察調研,對遵義近年來的飛速發展和全新變化表示意外和驚喜,對赤水河谷國家級旅遊度假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完善的配套建設點讚。
  • 集頂尖大咖,促數字創意產業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
    12月11日—15日,「新業態·新教育——2020國際數字創意設計論壇」在廣州舉行,海內外眾多數字創意設計產業領域有影響力的專家學者齊聚,聚焦數字創意產業產教融合發展的關鍵問題,開展同臺研討。論壇以線下會議與線上直播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成為數字創意設計界一次重要的國際性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