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緊張的根本原因是消費量太少
自從武漢新冠肺炎爆發以後,各地口罩需求量井噴,以至於基本斷貨脫銷,民間出現了「一罩難求」的現象。
這表面上看是由於春節假期、延遲復工等造成口罩廠家開工率不足導致的,但是根本上的原因卻是國內平時的口罩消費量太少造成的。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有消費需求才會有市場供給。正是因為國內民眾平時沒有佩戴口罩的意識,所以平時國內口罩消費量少得可憐,進而導致了國內口罩產能嚴重不足。
可能有人會說,中國一年的口罩產量超過50億個,佔到了全世界產量的50%,這難道還少嗎?
沒錯,確實很少,而且是少得可憐。
以我國臺灣地區為例,當地正常情況下每天的口罩消費量大約是100萬個,一年也就是3.65億個,以臺灣2350萬人口計算,平均下來每人每年消費口罩約15.5個。
以日本為例,該國去年生產和進口的口罩數量達到55億個,以日本1.27億人口計算,平均下來每人每年消費口罩數量約為43.3個。
如果按照臺灣地區人均口罩消費標準的話,大陸14億人口每年需要消費口罩217億個,如果達到日本人均口罩消費標準的話,中國大陸14億人口每年需要消費口罩606億個。
然而現實情況卻是,中國大陸去年的口罩生產量雖然超過50億個,但裡面絕大部分是用於出口的,國內口罩的消費數量少得可憐。
我沒有查到去年國內口罩消費量的具體數字,但是根據2016年國內消費8億個口罩的數據推測,去年我國的口罩消費量應該不會超過14億個,也即是人均每年消費口罩數量不足1個。
幸好我們平時還出口了大量的口罩到國外去,所以目前我們國內才能夠保持有每天2000多萬個口罩的產能,還能勉強維持新冠疫情下醫院的基本需求。
要是沒有這些出口的話,按照國內民眾對口罩消費量來計算的話,我們國內能夠養活的口罩產能可能不超過每天500萬個,那麼面對這樣的疫情將不啻于于一場災難。
國內應維持日產1億個口罩的產能
去年全世界的口罩產量大約是100億個,按照全球70億人口計算,人均口罩消費量約為1.4個,按照這一標準來看我國還不算落後太嚴重。
但是考慮到非洲、印度、東南亞這些地區幾十億人口的人均口罩年消費量可能不到0.1個,所以算下來我國的人均口罩年消費量還是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存在巨大差距。
當然了,我們也沒有必要以日本人均每年消費43.3個口罩的標準來制度我國的口罩消費量目標,因為日本每年消費那麼多口罩跟日本人花粉過敏比例很高、以及日本人有冬天戴口罩保暖的習慣有關。
我們國家可以參考我國臺灣地區的口罩消費量來制定我們的口罩消費量目標,即每人每年平均消費15.5個口罩,全國14億民眾每年消費217億個口罩,這也是我們需要保障的口罩必要產能。
這樣的話,再加上目前每年出口30多億個口罩的話,國內每年的口罩生產目標約為250億個。按照目前2000萬的產能,年產量50億個的比值計算的話,國內正常情況下應該維持日產1億個口罩的產能。
另外按照臺灣當局宣稱他們那邊各級政府儲備了3300萬個口罩的數據來計算的話,政府儲備的口罩應該達到人均1.4個左右,即我國各級政府應該建立約20億個口罩的儲備量。
雖然此次臺灣那邊也出現了口罩供不應求的狀況,但是考慮到臺灣只是一個小島,一旦出現疫情可能全島中招,而大陸國土遼闊,局部出現疫情還不會很快全國蔓延開來,所以我們這邊按照臺灣那邊的標準儲備口罩的話,再通過各地調運,基本是可以保證充足供應的。
中國的國情跟其它國家和地區不一樣,日本、韓國這些國家如果發生疫情,口罩數量不夠還可以通過進口來解決。但是我們國家有14億人口,一旦發生像新冠肺炎這樣的疫情,即便是全世界的口罩產能都拿來供應我們還是不夠用,所以只能靠我們自己想方設法生產。
這種情況下,如果國內平時不維持必要的口罩產能和儲備的話,一旦發生像新冠肺炎這樣的疫情,口罩需求激增100倍,那麼要靠臨時擴建生產線和讓其它生產線改產口罩是有點來不及,像我國這次計劃提升產能到1.8億就預估需要1個月的時間。
新增的口罩產能可能重新消失
雖然此次政府大力動員服裝廠、電子廠、汽車廠等有條件改產口罩的企業,通過臨時將生產線改產口罩,來爭取在2月底將口罩產能將提升到1.8億個。
但是我非常擔心一個問題,如果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過去之後,中國民眾還沒有形成戴口罩的習慣,那麼這些新增的口罩產能可能將會在很快消失,然後全國口罩產能又掉回原來的水平。
原因很簡單,如果沒有市場需求支撐的話,那麼生產出來的口罩將會賣不出去,賣不出去商家就要虧損,虧損了就只能砍掉生產供應規模。
若是這樣的話,萬一以後國內再次爆發此類疫情,或者是出現其它的流感疫情,那麼「一罩難求」的緊張局面勢必會再次出現。
可能有人會說,我們可以讓政府大量採購口罩儲存起來,這樣就能夠解決需求問題,同時下次出現疫情了也可以有充足的口罩供應。
但是我要請各位想一想,如果我們國內的口罩產能擴大到每天生產1.8億個,那麼按照現在2000萬產能年產50億個口罩的比例計算的話,1.8億個的產能年產口罩數量將達到450億個。
如果新冠肺炎疫情過去之後,國內民眾還是回到以前的口罩消費習慣的話,那麼每年國內消費十幾億個,再出口三十幾億個,剩下的400億個口罩難道全部讓政府收購儲存起來嗎?
若是這樣的話,那麼要是沒有出現疫情,政府豈不是要每年儲存400億個口罩,然後等過了保質期後拿去扔掉?這不僅是一筆巨大的財政負擔,而且也是對物質的極大浪費。
唯一合理的辦法就是在疫情過後,充分發掘國內潛在的口罩消費需求,然後用國內市場來養活口罩產能,這樣既能夠讓口罩發揮作用,又可以達到「養罩備疫」的作用。
未來政府須多方面挖掘國內口罩需求
由於國內2月底的日產1.8億個口罩的產能是政府動員服裝廠、電子廠、汽車廠等廠商臨時改生產線來達成的,所以疫情過後這些產能可能大部分會改回生產原來的產品。
不過總體上來看,由於此次許多口罩廠商也擴建了大量生產線,所以預計疫情過後國內的口罩產能也會遠遠超過原來日產2000萬的水平。
但是按照疫情初期很多中老年人都不願意佩戴口罩的行為來看,預計疫情過後國內的口罩消費量又會掉回到很低的水平,屆時勢必導致許多新增產能嚴重供過於求,最後因為維持不下去而關停掉。
因此為了長遠考慮,疫情過後僅通過政府收購口罩進行儲備還不足以解決問題,關鍵還得通過多方面促使國內民眾養成使用口罩的習慣,這樣才能夠通過國內市場的需求量,讓我國口罩產能維持在一個必要的水平上。
我建議在疫情過後,政府可以考慮通過以下六個方面的措施來提升國內的口罩消費需求:
1、政府和學校大力宣傳與普及口罩使用知識,讓民眾了解使用口罩的必要性,形成使用口罩的習慣;
2、要求進入醫院的人都要戴口罩,因為醫院平時也會有流感病人,這樣可以減少被傳染的機率;
3、要求醫生在給感冒、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寫醫囑的時候要囑咐病人戴口罩,同時在開藥的時候要包含口罩;
4、要求餐飲行業人員在工作時必須戴口罩,這樣不僅有利於衛生,也能夠減少一些疫病的傳播機會;
5、要求建築、清潔等行業的用工單位要給員工配備口罩,這樣可以減少一些粉塵或有害氣體對人體造成侵害;
6、鼓勵口罩出口,平時讓國外市場的訂單來幫助我們養活國內的口罩生產線,必要的時候一停出口就能保障國內的供應;
通過多方面挖掘口罩的日常消費需求,不僅能夠在平時保障一大批人的健康,更重要的是一旦發生傳染性疫情,政府才能夠在最短時間內籌集大量的口罩供應。
這個道理很簡單,商家平時都會儲備一定數量的商品庫存作為「備貨」,這些存貨在必要的時候完全可以協商調用拿去應付一時之急。
假如全國一天的口罩消費量是400萬個的話,可能全國商家倉庫裡就只有幾千萬個庫存。要是全國一天的口罩消費量是6000萬個的話,那麼全國商家倉庫裡面就肯定會有十幾億個的庫存。
如果我們國內平時能夠維持著日產1億個口罩的產能,再加上政府和商家的幾十億個庫存,相信下一次遇到重大疫情的時候,我們國內基本上可以避免出現口罩供不應求的緊張局面。
作者: 範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