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劉巨德

2020-12-13 美術研究

劉巨德,1946年出生,蒙古族。1970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1973年任雲南美術出版社美術編輯,1978年考取龐薰琹教授研究生,研學中國傳統裝飾藝術與西方現代藝術之比較,畢業後留校任教。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學術委員會主席、學位委員會主席。現為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畫協會常務理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出版專著《圖形想像》、《面對形象》,出版畫冊《劉巨德素描集》、《劉巨德中國畫作品集》、《劉巨德油畫作品集》、《劉巨德寫生作品集》、《劉巨德陶藝雕塑作品集》、《劉巨德扇面百圖集》、《渾沌的光亮——劉巨德藝術作品集》。

自 述﹒夢的反芻

我是一把土,渴望夢的種籽降臨。破殼發芽在土地裡,種籽含著星光的水,光亮閃閃,心向天宇。他告訴我,生命是一團渾沌的光亮,在看不見的謎底。

「看不見」,生命的奧秘。吸引著我,朝思暮想。她無邊的虛存在,所有看得見的實在,都由她生生不息而來。

她是我們的母親,我們的美神,我們的家園,我們的道。

傳說母親走進太陽的深處,取回黃色烈焰,煮染泥土,造出兒女金黃。

傳說母親走進地心深處,取回紅色巖漿,為兒女磨成硃砂,點醒天眼,生出智慧和吉祥。

傳說母親走進黑夜的雷電,從陰陽兩極的閃電裡,取回黑白,給兒女留下太極陰陽。

傳說母親踏進木星,從蔚藍的太空海,取回青色,祝福兒女日日通天宇,歲歲洇春光。

母親,我們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母親神性仁愛的光芒,把我們照亮。

我們遊走在她的懷抱,以看得見的去尋找看不見的;以看不見的去映照看得見的。深知藝術是我們感恩母親,感知美神,感悟道的修為。母親留下的五色說:藝術是替天行道。

——劉巨德

劉巨德老師工作照

作品欣賞

體驗生命 回溯源頭——看劉巨德的水墨畫

薛永年

劉巨德先生,一位質樸誠懇、金針度人的教師,一名直溯生命源頭的畫家,一個以畫筆進行思考的哲人。

《家鄉草》紙本設色 139cmX69cm 2006年

他的代表性,淵源於近現代美術的新傳統。傳統的中國繪畫,晚清已經衰落。二十世紀以來,旨在振興中國繪畫的前輩,有借古開今派,有引西以潤中派。後一派畫家,是昔年的海歸,他們走出去,引進來,為繼承傳統,開拓新境,走向現代,積極奉獻。而同樣引西潤中,卻出現了兩大取向,形成兩大新傳統。一是西方寫實主義與古代「精於體物」傳統相結合,徐悲鴻是其領軍。一是西方現代主義與古代的寫意精神相貫通,林風眠、龐薰琹以及吳冠中是先後的大家。

《 大戈壁》水墨紙本設色 250cmx501cm 2017年

劉巨德接續的文脈,來自林風眠、龐薰琹、吳冠中系統。這派畫家以開闊的國際視野,比較中西異同,以民族文化為本,取法上古和民間傳統,融匯現代西畫因素,積極進取。他們的水墨畫,拋棄了公式化圖式,發揮色線形之美,敢誇張,善變形,畫想像,畫記憶,繼承了傳統精神,表現了中國韻味,尤其重視藝術的形式美,在藝術形式的探索中,在體現傳統哲學的畫論研究中,「邊傳邊統」,走向了中國文化的最深處。劉巨德則是這一派在新時期的優秀後繼者之一。

《阿詩瑪》水墨紙本 245cm×472cm 2017年

70年前,劉巨德出生在內蒙古南部烏蘭察布盟後草地鄉村的蒙古族家庭,童年生活親歷半農半牧,天性尚簡約,尚廣大。大學本科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美術系,後工作於雲南美術出版社。「文革」以後,他考回母校攻讀研究生,師從中國現代美術運動先驅和中國現代設計教育開創者龐薰琹,方向是「中國古代裝飾傳統與西方現代藝術的比較研究」。他同時師事吳冠中,龐薰琹去世後,一直隨著吳冠中,至今也是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的主任。

《出生地》 水墨紙本設色 145cmx365cm 2017年

劉巨德擅長水墨畫、油畫、素描、裝飾繪畫和插圖,而且理論與實踐並重,善於從差異互補入手,努力尋找中西藝術相通或相同的因素,並且從理論和實踐上直溯藝術源頭。讀研之前,他的水墨畫作風寫實,描繪現實生活,屬於主題性繪畫。讀研以後特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他在西方現代主義與中國古代寫意精神的化合中,逐漸形成了不背離寫實,又超越寫實的風貌。所畫對象,分別來自永生難忘的家鄉、一度旅居的雲南、曾經遊歷的江南西北和新時期的校園家居,然而他的作品並非如實對物寫生,而是畫感受,畫記憶,畫想像。

《後草地》水墨紙本設色 69x139cm 2016年

他的繪畫題材大體可分四類:靜物、花草、風景、人物。但是他無意嚴格區分,一般而言,西式的靜物都在室內,他的靜物卻時常出現在野外。傳統的花木,往往是省略環境的「折枝」與「叢豔」,他的花木或者是全景式的滿構圖,或者以樓房、街燈、田地為襯景,花木成了風景的特寫,而且開闢了描繪野草的新領域。他的風景有時與人物融在一起,人物也成了自然的一部分。也許,在他的心目中,世界本來就是一個整體,事物在本質上從更深的層次看,也有無分別的一面。

《胡楊魂》水墨紙本設色 245X472cm 2017年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以六十花甲為界,劉巨德的創作可分為兩期。前期畫鄉情為多,寫實與寫意並用;後期除畫鄉情之外,也畫都市的感受、自然的妙諦、精神的安頓,象徵與想像因素日增。無論哪個時期,劉巨德都和他的師輩一樣,高度重視藝術形式,繼承了師輩的傳統。龐薰琹發起的決瀾社,提倡創造「色線形交錯的世界」,吳冠中更提出了「形式美」和「抽象美」。他們的形式探索,既是美的追尋,更是藝術規律的探求。劉巨德在藝術形式的融會中西上,可能更多得益於林風眠和吳冠中,而在溯源傳統文化上,宏觀地把握傳統,由詩性進入哲理,他得益於龐薰琹。

《荒草灘》水墨紙本設色 145X365cm 2017年

在繪畫創作中,客體是基礎,是感受的對象;主體是主導,是感受的獲得;本體是關鍵,是藝術創作的本身,是精神自由的實現。然而,客體、主體與本體,在創作中又是交互作用的。劉巨德深明於此,他不是被動地描繪客體,也不是一味地自我表現,而是以生命體驗生命,又把這種體驗視為體悟天地之道的過程,亦即把藝術的創造看成「天人合一」的實現。這種藝術觀,不是機械地形式服從內容,而是神與形、氣與象、道與技的高度統一。

《夾子的春天》 紙本水墨設色 250cmx501cm 2017年

在這種觀念下,劉巨德的水墨畫受中國美學的涵養,追求三大特點:大、簡、微。大是大氣,不是割裂地看事物,不滿足於「目有所極」,不甘心於畫有限,而是畫氣勝於寫形,用氣打通不相干的事物,以大道寫大象,以浩氣通天地,畫有限求無限,寫瞬間而悟永恆。他往往不受傳統觀念的限制,在一些作品中,讓人物、花草與風景,交叉同在,渾然一體。《牧羊女》(2003),使用幾何形體,把撒尼族牧羊女和羊隱沒在雲南的石林中,表現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星光草》(2011)和《草原悲鳴》(2011),分別把背草的孩子或悲嘶的馬群融合隱沒在草原中,體現了混沌之美。

《金色童年》水墨紙本設色 250cm×501cm 2017年

大道至簡。簡,簡是簡約,是大膽概括,高度提煉,「舍形悅影」,一以當十,善於刪繁就簡,達到單純鮮明。劉巨德的全景式滿構圖中近乎抽象的點線,是一種生氣勃勃的簡約,近景式特寫鏡頭的不似之似,同樣是一種清明爽健的簡約。傳統筆墨點線,就是一種簡約化的提煉方式,他則以黑白灰和點線面詮釋傳統的筆墨。如果說傳統水墨畫的線是主要手段,那麼劉巨德則擴大了面的作用,突出了幾何形的構成,但又筆筆相接,一氣貫穿。描繪龐薰琹老家的《七弦河畔》(2016),以點線面提煉了江南的美,而《白玉蘭》(2014)則巧妙地發揮了黑白灰,表現了陽光下玉蘭與樓牆投影的虛實相生之美。

《百合》 紙本水墨設色 70cm×55cm 2005年

《駱駝草 》水墨紙本設色 69cmx139cm 2015年

微是微妙,是描繪入微,是極盡變化,是畫出不可言狀。可從三方面理解,一是把握敏銳的內直覺、抓住對象的神韻,誇張變形地表現錯覺乃至幻覺,表現出感受上的精微奧妙。《舞蹈家》(2013)的臉是歪的,但秀氣而傳神,帽子頂部的光和頭部垂髮與背景間留出的白光,與寫實無關,卻強化了舞蹈家的靚麗,凸顯了她的光豔照人。二是在表現手段上,劉巨德精於點線面的轉化,他說「線和面不是對立的。這線密了就成面了,稀了就成線,面小了就成了點,點連著多了也就成了線了。」繪畫的點線面與數學的點線面,同樣是抽象,但前者體現了生命的律動,千變萬化,妙在滲透、過渡於轉化。因此簡約而豐富,得其大象,而盡其微妙。

《舞蹈家》水墨紙本設色120cm×69cm 2013

《牧馬圖》水墨紙本設色 145X547cm 2017年

三是用活了「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劉巨德的每幅作品,都有三種意象:似的、不似的、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似的因素不超過三分之一。這種抽象與具象的安排,既體現了以道運法的哲學高度,又保證了繪畫藝術 「存形」的特點,保證了在一定程度不脫離物象的視覺美。劉巨德說,龐薰琹指導他深入了解傳統畫論必須讀老莊,他則進一步學周易。以上三大特點,實際來自《周易》的三易——不易、簡易、變易。三易既聯繫著富於感受的精神內容,又把哲理化成了富於感受顫動生命的視覺形式。

《披哈達的玉蘭》水墨紙本設色 145cm×365cm 2016年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劉巨德的水墨畫,一開始就從兩個方面致力。一方面是把師輩的形式美探索與文化尋根相結合。不僅特別重視形式感,而且以太極陰陽的傳統哲理引領作畫。他參加「百年中國畫展」的《魚》(1990),中軸線構圖,工寫結合,畫盤中之魚。魚精細寫實,盤子與背景大筆大墨,簡當隨意,極盡黑白灰對比之美。畫中的黑白關係,包括投影,都不來自特定光源,而是陰陽的交互生發。背景不是廚房,而是莊子所稱鯤魚生存的浩渺神秘的北冥之水。這幅畫既反映了作者對莊子藝術精神的理解,又顯示了他以周易的太極陰陽畫生命的化育之理。

《小沙果與土豆》水墨紙本 96cm×155cm 1991年

另一方面是抒寫濃鬱的鄉情實現鄉土尋根,他早期的鄉土靜物最有代表性。這類作品,取材于田地裡的土豆、成熟的土桃、飽滿的向日葵、紅薯、玉米、老碗、筷子,多與他兒時的鄉野生活密切相關。其背景不是西方傳統靜物畫的室內,而是大地一樣的廣袤空間,多鄉野氣息,富深切感受。其中的《土豆》(1990),雖然也比較寫實,卻與渾茫的泥土融為一體,厚實、質樸、有熱度,但也蒼茫孤寂。據說,他兒時隨母親收土豆,體會了人生的艱難,感受了狼嚎的恐懼,記住了母親懷抱的溫暖。這些獨特的靜物,把作者的生命與對象的生命凝在一起,彰顯了生命苦澀與滿足,因此深沉、豐厚、鮮活、感人。

《春雪》 紙本水墨設色 139cm×69cm 2014年

走入花甲的近十年來,劉巨德開始在同一作品中把上述兩種努力結合起來。既畫發自心底的鄉情,又以傳統的陰陽思維統馭作畫,而且賦予了遷想妙得的象徵性和寓意性。《追日草》(2012)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作品。這幅作品畫一片渾茫的野草,俗稱老牛疙瘩草,茂密、蓬勃,沒邊沒界地生長,充滿無盡的活力。自由瘋長的茂密的葉,點點白色的花、無數黑色的果,亂中有序,一望無際,畫出了一種感覺,一種鄉情,一種兒時出入草叢灌老鼠、掏鳥蛋的溫馨記憶。當然也畫出了一種理解:不怕風寒、不怕火燒、永生不滅的野草,它是夸父的遺骸,夸父生命的再生。它只嚮往追趕太陽,享受太陽的光芒,享受美的光芒。

《遠去的琴聲》 水墨紙本設色 145cmx365cm 2017年

這幅高約1米5長約3米5的大畫,不是來自寫生,更不依據照片,而是根據記憶、體驗、冥想、想像畫出來的,也不是一株一株地描寫,而是使用半人多高的毛筆,像下圍棋一樣,「踏踏踏」地先布點,把點布滿了,再畫草,其間也注意「知白守黑」,留出白色的花。畫的比較狠,用重墨、焦墨多,野而不逸,生氣奕奕。劉巨德說,他畫的時候是抽象思維,「畫完了之後,人家看是具象,實際上我畫的時候是抽象想的。」所謂抽象地想,就是想陰陽的推移,在陰陽關係中捕捉生命的運動,宇宙的旋律。

《追日草 》水墨紙本設色 141cm×362cm 2011年

劉巨德畫的家鄉野草,其實是一個系列,包括大幅作品《原上草》(2010)、《守夜草》(2010)、《鄉愁草》(2010)和《英雄起步的地方》(2014)。 這類題材也進入了劉巨德的室內靜物小品,比如《家鄉草》(2006)《一把秋草》(2016)。這些作品寄託了刻骨銘心的鄉情,表現了濃鬱的鄉土氣息,注入了積極向上的寓意,其中看似不經意的大幅寫意作品,其實具有了主題繪畫的價值。雖然,劉巨德的家鄉後草地是忽必烈狩獵的地方,《英雄起步的地方》並不是簡單地稱頌草原上的英雄,而是加以升華,加以遷想,畫出了「英雄起於草萊」的深意。

《花韻》水墨紙本 180X90cm 2004年

這一時期,他除了表現鄉情親情之外,也畫都市生活的感受,自然風光的感悟。部分屬於室內靜物,大多明窗淨几,或圈椅上貓咪酣睡、或盤中飽滿雙桃,或百葉窗前瓶花,無不明快清新,閒適溫馨,簡潔而又有發自本體的光輝。畫室外的作品,少數是風景,多數是花木。風景中的《花樹人家》,以點線的組合飛舞,畫出了新樓明亮,花樹盛開,落英繽紛。花木裡最常畫的是荷塘與玉蘭,他畫的荷塘,常用富於抽象美的手法,混沌而模糊,畫出了秋塘的空間縱深與秋光閃動。他畫的玉蘭,簡潔而誇張,花瓣近鶴翅的三角形,或以田地為襯,或以房山、窗戶、街燈點綴。要言不煩,春光無限。

《灰喜鵲 》紙本水墨設色 250cm×501cm 2017年

這類隨興的作品,離不開生活的感悟,離不開悅目賞心,更離不開人性和天理合一的想像。對於劉巨德而言,他自覺追求著兩點。一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個性,包括表現不斷自我淨化修煉的心性,也包括挖掘母體賦予的天性與機能,以便同更強烈的力度,更自由輕鬆的筆觸進一步彰顯性情;二是以超越的精神,自由的想像,使宇宙之理與個人情懷合二為一。不僅用生命體驗生命,而且最大限度地創造一個「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天人合一的藝術世界,在這個世界中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去趨近宇宙的故鄉,從有限走向無限。

書法(一)紙墨-139cmX35cm

劉巨德的人物畫,以速寫築基,本領高強,用於課堂教學多,大型創作少見,但近年的《生命之歌》(2015),則是重要的代表作。他和我說,考研的時候,他就是拿著一大摞速寫給龐薰琹看,老先生說他是畫大場面人物畫的料,還讓他的中西比較研究以研究人物畫為主。《生命之歌》看來也是其內在潛力的進一步彰顯。此圖長約27米,高近2米5,水墨線描,畫祝福、冥想、期盼、祈禱的少女兒童行進行列。有壁畫的氣勢,有《朝元仙仗圖》的清麗,更有某種聖畫的神秘感。

書法(三)紙墨-139cmX35cm

它也是一幅人物花鳥山水相結合的作品,鋪天蓋地的和平鴿陪伴著行進的人們飛翔,無邊無際的花雨從天而落,潔白的玉蘭與盛開百合在人們的手上開放,並在他們的腳下伸展,幻化的燭臺在地面點燃並蜿蜒,折翼的鴿子經過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化成幾乎密不透風的片片白雲,飛入無際的山海遙天。

書法(四)紙墨-139cmX35cm

這幅作品明顯是《生命沒有告別》(2012)的發展,也融入了《思念》(2014)中飛往彼岸的白鴿和意化彎曲的燭臺,經常描繪的玉蘭和百合野收入其中,畫法寫實而富有裝飾意味,具象而富於抽象精神,具有明顯的寓意性與形而上的意義。人物在鴿群中的似隱似顯, 在銀灰色的統調中,既有情態宛然的人物,更有點線面的結合,黑白灰的交叉,虛實相間,迷離恍惚,還不乏小和大的對比,生和死的對比,它是體悟自然生命的過程,是想像由此岸到彼岸的超越。

書法(五)紙墨-139cmX35cm

劉巨德說:「要想創新,必須要回到源頭」「藝術的創新也一樣,回到源頭的永恆,找到永恆的生命精神以後,方能產生創新」,在他的認識中,回到永恆源頭就是以逆流而上的精神真正領悟傳統。他把回到源頭叫回鄉,並且從兩個階段實現的四個方面闡述回鄉的內涵,他說:「我的繪畫創作一直在回鄉的路上,回到童年的故鄉、文化的故鄉、宇宙的故鄉、子宮的故鄉。」「第一階段是找尋童年和文化的故鄉,……第二階段是尋宇宙和子宮的故鄉。」

《生命之光》 局部

劉巨德的回鄉之論經過了審慎思考,囊括的關係包含自然與文化、個體生命與宇宙大化、境界格調與肌體手眼,是對自己深度探索的總結,也是從中西比較入手回到藝術源頭者的寶貴經驗,因為任何民族的哲學、美學和藝術在最高境界是相同的。他的回鄉之論,也可以說是對「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進一步闡發,根據近年的學者研究,張璪的這句名言實際與佛學的禪宗相關,豐子愷也說 「藝術的最高點與宗教相接近」,那接近之處正是精神的超越與靈魂的安頓。劉巨德表示,今後他會朝體現終極關懷的《生命之歌》的路徑發展,祝願他在回到藝術源頭的過程中取得更大成就。

《家鄉土》 紙本水墨設色50cm×69.5cm 1989年

資料來源/劉巨德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如果山水畫的意境,再深入到莊禪的精神境界,那就會深沉許多!

美術研究|中國畫學「正宗」論——傳統的認定與批判之一!

以境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

美術研究|探析北宋米芾的書畫鑑藏生涯

美術研究|策略展覽中的圖像:博物館和藝術陳列中的衝突壓力!

相關焦點

  • 「凡心已熾——鄭藝作品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行
    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謝維和,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活動管理處處長杜松儒,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紀連彬、張曉凌,哈爾濱畫院院長肖偉,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隋建國,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邢少臣,中國流行色協會藝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王易,中國油畫院副院長
  • 弘時清華考研|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考研近三年考研真題解析
    李睦教授,文學學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現代繪畫形式語言研究 杜大愷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兼職:中國美術家協會第三屆壁畫藝委會委員、北京美術家協會公共藝術委員會主任。研究方向:藝術語言研究、水墨畫創作與研究。 韓敬偉,筆名老坡,男。1957年生於瀋陽,漢族。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博士生導師、王小松教授作品欣賞
    王小松1964年出生於中國武漢現任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副院長 / 教授 / 博士生導師2003作為中國國家人事部引進專家,任浙江大學藝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主任獲得柏林藝術大學碩士學位,任德中文化交流協會理事 / 文化總監1994入選德國藝術家協會會員1992作為自由藝術家 / 設計師定居柏林1990考入柏林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師從Spohn教授和Bernhard Boes教授1987獲得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士學位
  • 「五月光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校友作品展登陸國展
    此次展覽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中央數位電視書畫頻道、中國國家畫院(國展)美術中心聯合主辦,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生與校友事務辦公室、清華校友書畫社協辦,吳傳麟藝術工作委員會承辦。策展人謝克、郭業斌及吳丹旻主持了展覽的開幕式,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馬賽,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生與校友事物辦公室主任郭林紅,學院教授陳漢民、黃國強、朱曜奎、崔棟梁、朱鴻祥、韓美林、莊壽紅、陳長芬、劉巨德、王玉良、杜大愷等人出席開幕式。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畢業作品展開幕
    近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2018屆夏季畢業碩士研究生畢業作品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聯合開幕式。開幕式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魯曉波、清華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張偉、深圳研究生院副院長王曉浩以及導師代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副主任文中言,學生代表、環境藝術設計系研究生王夢瑤依次致辭。魯曉波院長致辭並宣布展覽開幕。他表示,每年的畢業展都備受社會矚目,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以較小的畢業生體量,涵蓋了眾多的研究方向。
  •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專業方向考研與導師—弘時央美考研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專業方向考研與導師建築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是中國第一所著名造型藝術學院與大型建築設計院聯合辦學的建築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博大深厚的藝術背景與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強有力的設計實踐平臺完美結合
  • 【複試導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導師介紹(含聯繫方式)
    傳真:86-10-62773130E-mail:lufx@tsinghua.edu.cn研究和教學方向西方前衛建築理論與實踐現代醫療設施規劃設計理論與實踐新型建造技術與建築材料單軍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單位: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電話: 86-10-62794170傳真:
  • 「名畫記」劉巨德講座——《尋美之路》
    2020 年12 月17 日下午2 點,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A301 報告廳,迎來了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吳冠中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教授劉巨德先生的藝術與人文講座《尋美之路》。講座現場報告現場有150 餘名師生參加,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楊冬江教授擔任學術主持。
  • 【招生簡章】2019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留學班
    曾任英國林肯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產品設計系主任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成員和導師《探索理念Idea Searching》作者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室內設計高級講師,藝術設計實踐者、設計師、藝術家清華美院工業系教授  FATU教學顧問  博士生導師  1990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獲學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
  • 「立象與對話:李禹煥 王舒野 &杜大愷 劉巨德」在清華美院美術館...
    2019年10月10日下午,「立象與對話:李禹煥 王舒野 &杜大愷  劉巨德」藝術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東京畫廊+BTAP、佩斯(紐約)聯合主辦,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承辦,展至2019年10月31日。
  • 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言恭達走進山東藝術學院
    講座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山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山東藝術學院書法學院院長顧亞龍主持。《中國美術報》社副社長兼副總編輯張苑以及來自山東省書協的藝術家和山東藝術學院書法學院的全體教師、研究生、本科生參加了講座。
  • 給你十大理由選擇報考河北美術學院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四川大學碩士、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副院長。祖籍湖北隨州,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辦公室主任,中國書法院展覽館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碩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國家畫院曾翔書法工作室導師,北京印社副秘書長,中國書法家協會青少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北京書畫藝術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央美院、河北美術學院、中國書法家協會培訓中心等全國十六所大學特聘教授。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書畫藝術創作高級研修班 ——洪潮山水畫創作深圳工作室招生簡章程介紹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書畫藝術創作高級研修班」以公共理論課程橫向課程體系與專項研修課程(含寫生、採風、創作)縱向課程體系相結合的方式,
  • 天津美術學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首屆花鳥畫精研創作班招生簡章
    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畫系原主任,天津市中國畫學會會長,天津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55.3生於天津薊縣, 1986年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畢業並留校任教至今。現任: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津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天津美術家協會花鳥畫專委會理事、天津書法家協會理事、創作評審委員會委員、天津印社副社長。
  • 央美四位教師受聘為泰國格樂大學博士生導師
    本次視頻會議由泰國格樂大學都明明老師主持,泰國格樂大學校長楊金泉教授、國際學院副院長謝森博士、教育管理系主任謝宗順博士、林毓芝博士等領導和老師,第四批新受聘的博士生導師,以及作為本次會議的組織者、泰國格樂大學校校合作部主任、在讀博士、設技橋教育侯立斌院長一共見證。
  • 【招生簡章】2020年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留學班
    曾任英國林肯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產品設計系主任/研究生導師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成員和導師《靈感搜集Idea Searching 》作者英國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碩士設計課程組長  產品家具設計師 設計諮詢管理師清華美院工業系系主任  FATU教學顧問  博士生導師1990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獲學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
  • 天津美術學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2020花鳥畫精研創作班招生簡章
    1969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至今。天津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畫系原主任,天津市中國畫學會會長,天津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理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 2012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本科招生簡章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前身是創建於1956年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99年併入清華大學。學院歷史悠久,學科結構完整,教學、科研、工藝實驗條件完備,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已連續兩次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全球60所最佳設計院校之一。學院現設有十個系、一個基礎教研室,涵蓋二十一個本科專業方向。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清華資訊】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最初名為工藝美術史系,其歷史可追溯至1956年建院時成立的共同課教研室史論教研組。1977年,學院恢復招生,在院黨組安排下,史論教研組赴各地考察工藝美術行業發展狀況,編撰《中國工藝美術簡史》。1981年,學院在國內率先獲得「工藝美術歷史與研究」碩士學位授予權。次年2月,招收第一位碩士研究生尚剛。
  •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14年本科招生簡章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前身是創建於1956年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99年併入清華大學。學院歷史悠久,學科結構完整,教學、科研、工藝實驗條件完備,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已連續兩次被美國《商業周刊》評為全球60所最佳設計院校之一。